资源简介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一、说教材《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学习这一单元在语文知识及能力方面,要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的能力。在学习方法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情感方面,要引导学生体味人生,想一想生活哲理。《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回忆自己童年一次“脱险”经历而作的一篇记叙性散文,主要写小亨特体弱怯懦,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困在石架上下不来。后来在父亲的鼓励和引导下,一步一步克服困难,最终勇敢爬下悬崖的经历,从而就“如何面对和克服困难”阐述了自己的经验,抒发了自己的感想。文章看起来表面浅显,实则意义深远。因为它说出了人生的普遍道理,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教育的好教材,而且写出的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事,易于引发学生的心灵体验,引起共鸣。这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上,还是在人生目标的定位上都具有指导意义。二、说学情调研小学高段的语文教材,与初一语文教材非常贴近。调研新课标在阅读教学方面对小学高段学生的要求:对于一篇文章,只关注写了什么(给予学生专业性的阅读术语,像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方法等,要求从文本中能够找到相关句段,达到积累的目的);在关注为什么这样写(采用这些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方法的作用)不做重点强调,这正是初一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工作中所要做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娇惯的比较多,孩子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少顾及父母、亲人及其他同伴的感受,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创设贴近生活的教育情境,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形成换位思考的品质。三、说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积累生字、生词;把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和品味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四、说教学重难点为了更充分地发挥教材教育教学意义,依据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研讨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难点:多角度、有创意地研读课文内容。五、说教法与学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教师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为此,我将教法定位为:朗读探究法、创设情境法、讨论交流法,将指导学生自学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法等作为辅助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以下学法:朗读品析法、自主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教、学,让学生自己读文,品味、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本课在篇幅上属于短篇,结构层次明晰,文字浅显易懂,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找到与学生心灵相通的契合点,所以我将安排一课时的时间实现教学目标。六、说教学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毫不犹豫的在每一堂课上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那样将会得到百倍的补偿。为了将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从以下五环节着手:★诵读小诗,导入新课★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品味细节。★创设情境,探究主题★巩固内化,拓展延伸(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段新的征程,大家有没有觉得上了中学后时间更紧了,难度更大了?上课前老师送大家一首小诗,希望它对你们的学习有一些帮助。诵读小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每一步。在这方面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有更深的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读课题)(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把握情节默读要求:(1)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关键词语或句子;(3)边读边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默读效果(1)抢答: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事件——“我”大约被困在什么位置——(2)复述故事提示:复述时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学生复述中梳理情节(板书):决定冒险——悬崖遇险——成功脱险(三)再读课文,品味细节。1、从“酷热”入手,探究“遇险”部分。(1)“酷热”。“我”对这件事的印象非常深刻,以至于事情过去56年了,想起那一天,仍清晰地记得那是个——(酷热的日子),仍能感受到那股——(灼人的热浪)。出示句子:“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要想充分体现“我”对这件事印象深刻,这句话应当怎样读呢?要读好那几个词语?重音:“今天”“仍能”;读好“灼人”。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可老师把课文读了好几遍,发现文中没有一句写到那天的酷热,可见我至今感觉到的酷热并不是天气,那是什么?(心中的恐惧)(2)恐惧。默读6-18段,哪些句子写出了他的紧张,写出了他的害怕,写出了他的内心的“灼人”感?默读要求:用“ ”画出喜欢的句子,在有疑惑的地方标“?”,并在旁边的空白处记录下自己的体会。动作描写:(7、9、16节)心理描写:(8、16节)语言描写:(13节)省略号表示什么?想说什么,又为什么没有说?环境描写:(17、18节)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我”在悬崖上呆的时间长;也烘托心理的恐惧、无助。(3)悬崖。“我”被困在悬崖上,陷入了绝望之中。怕,然后是哭,可见爬悬崖这件事对“我”来说太难了!为什么呢?身体病弱(4节)母亲警告(4节)悬崖陡峭(6节)其他孩子看起来非常轻松地完成了全程,我却爬了不到三分之一就已经陷入了绝境,根据文中所写的情形来看,身体原因和母亲的警告对我有这么大的影响吗?可见,内心的恐惧才是“我”真正的“悬崖”!2、从“换位”着手,实现多角度阅读。(1)如果困在悬崖上的是你,你怎么办?(2)如果是你的同伴在悬崖上,你怎么办?“人”字的结构就是一撇、一捺互相支撑,生活中,当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管是不是你的朋友,都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伸出援手。3、那天我终于爬下了悬崖,我摆脱了这种困境,我能成功脱险,有哪些原因呢?杰里,父亲,“我”父亲的帮助是“我”悬崖脱险的主要因需。下面是“我”与父亲的对话:4、研读父子对话。(1)角色朗读他用手电筒罩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着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2)品味心理变化。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父子对话中标点符号的运用?“我”说的开头两句话用的是感叹号,当“我”再次开口时已经是句号了,标点的变化说明什么?(师生朗读感受情绪的变化)指导朗读:“大哭着说”“怒吼着”父亲来到悬崖脚下,说的第一句话也说成感叹号行不行?(学生读句号,教师读感叹号加以比较。)教师小结:原来标点符号也能表现人物的心理,所以,我们以后读文章的时候,要从标点中读出味道;在写作时,学会合理使用标点符号,也能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②你能从这段对话中感觉到“我”心理的变化吗?“我不行”“我做不到” 毫无信心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萌发信心我做到了 信心十足③当“我”踩到悬崖底部的岩石,扑进爸爸强壮的臂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为什么?引导学生比较“我”在悬崖上的表现。父亲来之前:怕——哭——等——盼父亲来之后:自己一步一步爬下岩石成就感:亲历艰险,克服了内心的恐惧,翻过了心中的“悬崖”,战胜了自我!(四)探究主题1、多么神奇啊!当初哭着、吼着“我不行”“我做不到”,结果“我做到了”!父亲对我施了什么“魔法”吗?语言安慰:“你能做到”“这就是你要做的”(“要吃晚饭了”删去行不行,为什么?)方法指导: 迈一小步 再一小步假如来的是你的父亲,他会怎么做?(理解父亲的教子有方)2、这“悬崖上的一课”对作者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呢?(补充阅读资料)齐读最后一段。3、文中作者的故事,对同学们有什么启示?(五)拓展延伸。这次经历,让“我”得到了终身受用的人生启迪,其他人是不是也能有所收获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这句话:我提醒自己:(这里的我可以是文中的的“父亲”“杰利”“母亲”“那群离我而去的小伙伴”等,还可以是同学们自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