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阶段考试
高一历史
第一卷(选择题,共60分)
1.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说明当时社会分化、私有制产生的是(  )
A.用火痕迹 B.石器陶器 C.家畜村落 D.玉器宫殿
2.文物是历史留下的印记,也是人类存在于历史中的见证。下列文物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的是(  )
A.人面鱼纹盆 B.黑陶高柄杯 C.猪纹陶钵 D.何尊
3.下图是一位同学记录的某一文化遗存的历史课堂笔记,下列关于这一文化遗存的表
述正确的是(  )
距今约7000—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A.居民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B.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C.出土了被称为“蛋壳陶”的黑陶 D.属于良渚文化
4.《左传》载:“其(指周)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与此论述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
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材料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旨在(  )
A.奖赏开国功臣 B.拱卫王室统治 C.防止外族入侵 D.团结同姓诸侯
6.据《魏书·高祖纪》载:“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周人确立“同姓不婚”原则的目的在于(  )
A.强化礼乐制度 B.巩固宗法制度 C.促进民族交流 D.控制地方诸侯
7.《三字经)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不包括(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8.“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
私事”。材料中所描述的土地制度(  )
A.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B.出现于铁器广泛使用后
C.属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D.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9.孔子曾说:“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器,必熟而荐(供奉)之;君赐生,必而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由此可知,孔子(  )
A.对礼制的强调与遵守 B.代表社会底层发声
C.奠定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D.君臣关系上提倡无条件忠君
10.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1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12.在秦代,以下官吏不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是(  )
A.御史大夫 B.啬夫 C. 郡守 D.丞相
13.《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14.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15.汉武帝时期任太史令的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中指出,道家黄老“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这说明当时(  )
A.黄老之学符合统治需要 B.道家学说集百家之大成
C.社会思想领域复杂多元 D.不同学派开始相互借鉴
16.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针“重大调整”的是(  )
A.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B.实施尊崇儒术的文化改革
C.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 D.设立直接为皇帝控制的中朝
17.汉代的人们一般认为,死刑只能在死亡和衰落的季节执行,也就是在秋冬两季执行而不能在春季,否则就妨碍了繁殖和生长,从而引起灾害。它体现的理念主要是
A.以德治民 B.尊崇儒术 C.天人感应 D.人性本善
18.如图1,在山东沂南县一东汉大墓,出土一块汉画像石(图为该画像石拓片),表现的是豪强地主田庄的“丰收宴享,饱饫烹宰”场景,左侧是粮仓。据此可知,当时(  )
图1
A.国家政治相对清明 B.休养生息政策成果显著
C.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D.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
1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D.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20.东晋建立之初,琅琊王氏当权。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家族相继掌权。上述材料反映了东晋(  )
A.地方出现众多割据政权 B.士族专权
C.宗室诸王争夺中央权力 D.国力强盛
21.北魏拓跋硅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以汉文化取代鲜卑文化 B.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C.保证统治政策的连续性 D.通过文化认同确立正统地位
22.488年,北魏孝文帝特制令格,曲法伸情,对于身犯死罪,父母、祖父母陷入绝嗣和无人赡养者,让他们暂留在家养老送终后再执行死刑。这一规定体现了(  )
A.延缓了社会矛盾的爆发 B.消除了民族交融的障碍
C.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 D.恢复了儒家的合法地位
23.表1为唐朝天宝前后户数和人口数变化一览表。导致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表1
年度 公元(年) 户数(户) 人口数(人) 资料来源
中宗神龙元年 705 6156141 37140000 《资治通鉴》
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8914709 52919309 《通典·食货志》
代宗广德二年 764 2933125 16920386 《旧唐书》
德宗建中元年 780 3805076 《唐会要》
宪宗元和十五年 820 2375400 15760000 《旧唐书》
文宗开成四年 839 4996752 《旧唐书》
A.自然灾害的频发 B.均田制遭到破坏
C.政治局势的影响 D.疆域的不断缩小
24.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少有明君,当时被称为“天可汗”。主要因为(  )
A.消灭割据势力,为唐朝统一作出巨大贡献
B.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C.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D.打击突厥,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25.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这句话可以用于说明唐朝(  )
A.宰相的职能彻底改变 B.宰相的权力被分割
C.宰相的品级逐渐下降 D.宰相执政能力降低
26.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由此可知,科举制(  )
A.解决了朋党之争 B.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C.体现了公平原则 D.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27.它是官僚政治进入完善和成熟时期的产物。它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但决策权力本身也被分割;它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于一身的旧制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奠定了中枢机构的总体格局,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它指(  )
A.郡国并行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猛安谋克制
28.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被公认为“诗史”。以下关于杜甫诗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杜甫是安史之乱的亲历者,其诗歌作品可作为信史
B.其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作为史料应加以甄别
C.其作品通俗易懂,开创中国市民文学的先河
D.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苦难
29.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对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较为稳固 D.佛教缺乏社会基础
30.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则材料说的是(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宦官和朋党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 材料分析题(20分)
图一: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兵俑
图二:秦始皇陵修建者墓地瓦志(墓志)
瓦志上刻有“平阳”“赣榆”“东武”等地名 图三:秦始皇陵出土的刑具
根据上面秦始皇陵相关图片,请回答:
(1)图一中的兵俑与当时哪项手工业部门直接相关?大量的兵俑与中国古代哪一制度有关?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以此判断孔子对此制度的态度,并说明与孔子的哪一思想有关。(6分)
(2)据实测,图一的兵俑平均身高为1.85米,为什么要将兵俑塑得如此高大?(2分)这是否可以证明古人的平均身高比今人高?为什么?(4分)
(3)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坐北朝南,而图一的兵马俑坑却在秦始皇陵东侧,而且又面朝东方。依据所学知识,试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4分)
(4)图二和图三为我们了解秦始皇陵营造者的情况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4分)
32. 材料分析题(20分)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7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7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6分)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阶段考试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B C B B D D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A D C A C D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C D B C C B C A
31. (1)制陶业(2分)。人殉(2分)。反对;仁(2分)
(2)显示秦军的威严(2分)。不能(1分)。恰恰相反,今人的身高超过古人。因为秦军主力由北方人组成,身材较高;且作为主力,人员经过挑选,身材更高一些;这是一种艺术渲染(3分。写出2点即可得3分)。
(3)秦国地处西方,六国在东方,秦灭六国时秦军由西向东进攻。为再现秦军东进雄姿,故兵马俑安排在陵墓东侧,兵马俑面朝东方。(4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4)说明修建者来自全国各地(2分),其中许多人是刑徒。(2分)
32.(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3分)后果:北方民众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写出2点得4分)
(2)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7分,其中“统一多民族国家”未答到扣2分)
(3)影响: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