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延续文化血脉 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延续文化血脉 说课稿

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册 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
(P1)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道德与法治教师XXX,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
(P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热爱中华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能力目标 :提高对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知、辨识能力,能作出符合文化自信要求的判断和选择。
知识目标 :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理解并明确文化自信的意义和途径;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懂得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P3)课程开始,我们先来看一下同学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情况,有同学说“我在草原参加那达慕大会”“我在拉萨过望果节”“我在瑶乡过盘王节”“我在西安过春节”,同学们,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吗?请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传统节日能够传承至今?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开启本课的学习。
(P4)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每年七、八月为庆祝丰收举行的夏日草原狂欢节。蒙古族人民和骏马一起,曾把人类历史改变,蒙古族人让骏马温顺而忠诚,骏马让蒙古族人无畏而勇敢,那达慕大会激昂的是充满拼搏精神的民族灵魂。
(P5)盘王节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集瑶族传统文化之大成,是一种增强民族向心力、维系民族团结的人文盛典。盘王节继承、发展了瑶族文化精粹的《盘王歌》和《长鼓舞》。其意义在于让族人记住自己的祖先,记住自己的民族,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P6)望果节是藏族在藏历七、八月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的节日。望果节迄今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喀则《大鼓舞》以热烈的圆圈舞队形来呈现人们和谐而稳定的生活情景和对和平家园的赞美与向往。千年的望果节传承着传统的起源方式与习俗。
(P7)春节是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春节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人的骄傲,是历代中国人对团圆、祥和、喜庆的精神追求。至今,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了解了这些节日由来,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创造的。节日本身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认同,让他们一直传承至今。
(P8)通过了解这些传统节日,我们知道了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出来的。中华文化内容丰富,有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其中文字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特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P9、10)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商朝的甲骨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距今约有3600多年的历史。到了周朝,出现了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西周后期,有人将之前的文字进行了整理,形成了大篆,秦统一六国之后,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两汉时期,汉字的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到了唐朝,开始兴盛楷书,就是现在手写体的汉字原型,魏晋时期,行书草书开始流行起来,到了宋代,出现了一种印刷字体,就是宋体,民国之后开始出现简体字,经过广泛推广,沿用至今。3000多年前,古人的一刻一划间使历史在甲骨上凝固,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中国历史文明新篇章。3000多年后,我们饱含敬畏之心回看中国汉字的演变,甲骨文是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传承中华文明的基因。可以说,源远流长的中国汉字发展史就是中华文化和文明发展史的缩影。
(P11)看过我国文字发展的历史,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我们来通过下面的内容感受一下吧。
(P12)我国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有儒家的传世经典十三经,有文字详解阐释的说文解字,有科学心血凝聚的梦溪笔谈,有医学源流集结的黄帝内经,有兵家智慧结晶的孙子兵法,有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下面就来看一下史记的视频(播放视频)。
(P13)除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还有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中国的四大发明不仅推动了中国发展,而且对人类文明的普及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运动及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条件。战国早期的曾侯乙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西汉张衡创造的地动仪,比西方第一台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
(P14)再来看一看我国的文学艺术,我国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形式多样,有中外众多学者不断研究的四大名著,浸入我们骨髓的京剧和皮影,融入我们血液的唐诗宋词;震憾我们灵魂的敦煌壁画和唐卡,令人惊叹的苏绣艺术。
(p15)独具匠心的建筑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它具有特德汉白玉栏杆和梁柱装饰以及玲珑精巧的角楼,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彰显了我国建筑中特有的形式。布达拉宫享有山上生长出的建筑之称“,蕴含着雪域佛教特色。绵延万里的长城具有历史悠久、施工精湛、工程量大,长而坚固的特点,体现了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充分利用基地的承载力,以圆形石拱代替半圆形拱的享誉中外的赵州桥。我国的航鹤楼、吊脚楼、天坛等建筑也独具特色。同学们可以课下再详细了解。
(p16)说到中华文化,你可能还能想到许多,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意蕴丰富的书法艺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别具特色的文艺曲目;强身聚魂的武学艺术;别具一格的园林建筑等等,总之,璀璨的中华文化不胜枚举,浩如烟海,无处不展示着它的博大精深。
(P17)在浩如烟海的文化中,我们把积极的文化成果称为进步文化,进步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基础,进步文化作为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便是文明。只有继承和发展文明,弘扬和繁荣文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P18)中华文化因为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虽历经沧桑、但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到今天仍然穿越时空焕发现代活力。下面我们通过资料来了解一下中华文化的活力吧。
(P20)同学们看图片,我国瓷器上出现了胡人、椰枣、阿拉伯文等极具异域特色的元素。中国思想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在争鸣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文化在发展中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P21)我们的文化因为与时俱进更加富有生命力。在今天我们随处可见散发着传统文化气息的事物。兼具现代感的校园戏曲,对儒家著作的系统性总汇的大百科全书,集中国古代祥云纹、中国传统纸卷轴、立体浮雕式于一体的祥云火炬,以及通过现代手法对斗拱、中国红等中国元素进行演绎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让中华文化既古老又现代,广受人民喜爱。
(p23)清华大学陈楠教授将古老的甲骨文,搭配上了多样的色彩和变化的图形做成表情包,让远古文明的甲骨文和代表时尚年轻的手机表情碰撞出火花。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穿越时空焕发现代活动力的明证。
(P24)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同学们在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P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它们一脉相承,但有不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共同促进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兴旺发展。
(P26)我们通过视频一起了解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播放视频)
(P27)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P28)这些一脉相承的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概括的说,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P2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现的勃勃生机,让每个中国人感到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P30)文化自信对我们意义重大。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P31)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还要以更宽广的胸怀广泛参与与世界文明的对话,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为了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我国自2002年起,每年举办“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该比赛已经成世界人文交流领域重要的品牌活动,被誉为连接世界的“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我国还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截止2019年,我国在162个国家(地区)建立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中小学孔子学堂,累计为数千万各国学员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提供服务,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斯睿德是一个美国人,他创建了一个汉字字源网站,在上面可以搜到几乎每个汉字的演变过程。思考: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我们肩负着怎样的文化使命?中华文明本身独具魅力,吸引一批又一批外国学生了解和学习,同时,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因交流借鉴而丰富多彩,作为青少年肩负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光荣使命。
(P32)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辨证取舍,推陈出新。我们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
(P33)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华传统美德对我们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它是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它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包括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
(P34)回溯下面的人物和故事,一起感受一下传统美德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有着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 “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拥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雷锋拥有助人自助的和乐风范。明朝开国文臣宋廉借书必定按时归还,幼时就能信守承诺,有着高尚的情操。程门立雪的杨时遵守着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包拯秉承着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
(P35)下面,我们通过《朱子家训》来了解一下中华美德的价值。清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用纯的《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家训中的生活严谨、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已经融入到朱家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居日常,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p36)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我们来看一下如何践行传统美德。
(P37)我们通过宁波好人“顺其自然”的事例,一起思考一下如何践行传统美德吧。(播放视频)请同学们思考:有人把美德挂在嘴边当装饰,而我们却从宁波的“顺其自然”身上感受到了美德的力量,这是为什么?宁波的“顺气自然”并非社会中的个例,我们社会是不乏“中国好人”,它们身体力行践行着美德,是当代中国人道德风貌的真实写照,引领我们大家也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身体力行,践行中华美德。
(P38)中华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①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②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P39)传统美德中的道德规范现在仍然不断指导着我们的生活。以我们熟悉的中学生守则为例,考考你。你能把守则中的内容和传统美德对应吗?将这个留为课后作业,提醒大家,有些守则中内容不止对应一种传统美德。
(P40)学习完本课的新授知识,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本课。“延续文化血脉”这一课,主要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血脉延续,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本课第一目分析了中华文化的产生、特点、价值,解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文化的血脉延续,重点理解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第二目阐释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以及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P41)下面,我们通过练习一起巩固一下所学知识。(2018,淮安,中考6)我国中医药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中央电视台将中国古诗词与中西方音乐元素相结合,打造的优秀节目《经典咏流传》流行海外;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将中国元素完美呈现的“北京八分钟”惊艳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阔步走向世界,这有利于( )
①展示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
②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③促进中华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
④加速中外文化交融,消除中外文化差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本题考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展示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神、源远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据此可知①②③正确,④错误在于消除中外文化差异。因此,正确答案是A.
(p42)(2020,广州,中考6)家风正,则民心淳;民风正,则社稷安。每到春节,很多家庭都选择了如“忠厚传家远,孝悌守业长"“成事成名成伟业,立人立德立家风”等对联,对联的字迹虽经风吹日晒或有模糊,但好家风代代相传。可见好家风( )
A .是一个家庭文化的延续,是有形的财富B .是推动全家努力奋斗、名利双收的法宝C .是家庭兴旺和社会稳定的精神源泉之一D .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和精神支柱。
本题考查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考查理解能力。中华文化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基因,是五千多年中华文化的精髓。分析题目材料中提到家风体现了好家风对家庭和社会的意义,A错误,家风是无形的财富,不是有形的财富,BD中名利双收的法宝和特有的美德观点错误,故C符合题意正确。
(P43)中国人自古就有“道德文章”的说法。阅读中华经典。养天地浩然之气,对与当代青少年成长十分必要。中华美德传承经典阅读,请你认真阅读经典,在读书中涵养品格,亲近道德人物,提升人生境界,并与同学交流读后体会。
(P44) 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传统美德,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信念。我们青少年要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坚定文化自信,守望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