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年级 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课题 《促进民族团结》 指导教师 课型:新授课教学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拥护我国的民族政策,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法定义务,增强爱国之情,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能力目标 提高正确看待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能力,培养与其他民族成员友好交往的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人口分布特点;明白维护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理解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懂得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教学 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2.教学难点:国家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实施的具体措施;维护民族团结。学情 分析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学生在地理、历史以及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学习中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对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也在八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时,有了初步了解。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到国家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尊重少数民族同学、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各族人民是一家人。教学 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法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歌曲《中华民族唱起来》,欣赏的同时思考这首歌曲里有哪些民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民族团结的内容。 观看图片,参与课堂分享活动。 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二、教学环节 环节一:(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分布特点,这种分布状况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上的广泛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捍卫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我国各族人民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格局。 环节二:(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内容: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坚持民族团结原则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最终目的。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最终目的。 2.基本原则的内涵民族平等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民族平等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基石。政治地位一律平等、所有领域一律平等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相关链接”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四条内容,说明宪法对民族平等的规定。民族平等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实行民族平等是中国的宪法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利益,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少数民族的人权保护”: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占全部人口的8.49%。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980名,其中少数民族代表438名,占代表总数的14.70%,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 民族地区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尊重。西藏为例,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80余处,风俗习惯得到继承和保护。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探究与分享:从江孜保卫战料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①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②我国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捍卫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③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追求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④展现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团结才能有力量,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新型冠状肺炎的战“疫”用事实告诉我们,大灾有大爱,“中国速度”见证了全国各族人民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只有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才能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都得到发展,民族素质得到提高。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化繁荣、人民幸福。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最终目的。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具有坚实基础。 探究与分享 各地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玉树地震抗震救灾说明了什么?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这种同心同德的精神的得到了充分发展。我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和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只要各族人民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让各族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是我们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没有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就不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最终目的是实现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环节三:(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截至1998年,我国先后共建立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4%。全国有44个少数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在少数民族杂居地区还建立了1200个民族乡。我国怎样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呢?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环节四:(四)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新中成立后,党和国家彻底废除了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制度。为消除民族之间隔阂,派出民族地区访问团访问,组织少数民族各阶层人士到内地参观。解决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困难,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增进民族信任。建立民族地方自治,使少数民族得以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实现当家作主的夙愿。民族关系的性质实现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环节五:(一)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1.民族地区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2.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探究与分享:一个彝族村寨的变迁和阿克苏苹果广销全国。民族地区的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国家的优惠政策同发挥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坚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发达地区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横向联合与合作,帮助民族地区提升发展水平。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 环节六:(二)促进民族地区民生事业发展。 “屋脊”上的通讯、青藏铁路和少数民族中小学校的变化充分说明国家支持民族地区教育、交通和通讯等民生事业的发展。 脱贫攻坚是非常重要的民生问题。思考:“脱贫攻坚”为什么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当前,确保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摆在各族人民面前最紧要的头等大事。走在通向共同繁荣富强的大道上,守望相助、扶危济困、亲如一家的民族传统也必将助力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地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进而历史性解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 环节七:(三)发展繁荣各民族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 没有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刘三姐歌谣入选国家级非遗、少数民族村寨被列为文化保护区和法律保护各个民族的文化 环节八:(四)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同心掬得满庭芳”,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我国《宪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探究与分析: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同学们打开了话匣子 有同学真诚表示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有的同学表达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爱我们的祖国。 青少年还应该做些什么来维护民族团结? 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积极宣传国家的民族政策。 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自觉地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与少数民族的同学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等等。 环节: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理解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学习了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民生事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因和措施,知道了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我们要增强自觉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交流分享 观看图片 分组讨论 交流分享 阅读教材 交流分享 阅读材料 交流分享 讲述故事 查找资料 交流分享 阅读材料 小组讨论 交流分享 创设情境 交流分享 记录笔记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人口分布特点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民族地区的基本政治制度、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平等。 引导学生认识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引导学生认识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引导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驶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路 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政府加快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引导学生认识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引导学生认识维护民族团结是公民的法定义务,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该如何维护民族团结三、反馈练习 (2020,湖南邵阳,中考22)2019年12月14日,邵阳市教育局工作人员一行12人赴新疆鄯善县某中学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子活动,同时慰问该市6位援疆老师。这体现了 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②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③各地都把发展教育事业当作中心工作 ④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地的支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2020,山东威海,中考19)自中央作出对口支援青海等省藏区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威海市就和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紧紧连在了一起,缔造了一段持续十载,跨越2000公里,深层次宽领域协作扶贫、共同发展的深厚情缘。威海市对口支援门源县 ①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②可以增进友爱,促进民族团结 ③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④能迅速消除两地间的发展差距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2020,湖北宜昌,中考20)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学校大力开展读民族团结书,绘民族团结图,写民族团结宣传语等活动,其目的是 A.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B.增强学生民族团结意识 C.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 D.缩小学校之间教育差 【答案】B四、课后延伸 探究分享: 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调查活动 通过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调查活动,使学生增进对少数民族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五、结束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再一次感悟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各民族友好交往,团结一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人人有责。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民族平等观念和意识,共同维护民族团结。板书设计 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大家庭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二、家和万事兴 (一)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二)促进民族地区民生事业发展。 (三)发展繁荣各民族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 (四)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