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图册1 .下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 “▲”处应填写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给出的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755——763)”处应该填写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唐朝由强盛转向衰弱的标志是安史之乱,选项C符合题意;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繁荣局面,626年唐太宗继位,选项A不符合题意;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为开元,因为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选项B不符合题意;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末,时间晚于安史之乱,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2 .下图隋唐历史时间轴中①②依次是A.贞观之治、澶渊之盟 B.贞观之治、安史之乱C.澶渊之盟、安史之乱 D.安史之乱、宋金和议【答案】B【解析】【详解】①对应的时间为唐太宗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②对应的时间为唐玄宗统治后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之后,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式也紧张,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盛转衰,所以B项符合题意;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1005年缔结的盟约,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1005年缔结的盟约,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3 .下图书本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是( )A.618年 B.626年C.755年 D.763年【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安史之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是唐代玄宗后期,公元755年12月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763年2月结束;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4 .对如图中相关的历史解释,正确的有①图中“?”之处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 ②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应是安史之乱③黄巢农民起义推翻唐朝统治 ④唐朝政权存在了近300年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①符合题意;唐玄宗后期,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势从此由强盛转向衰落,②符合题意;黄巢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③排除;618年,李渊建立唐朝,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存在近300年,④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5 .对下图书籍所记述史实产生的影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加强了唐朝的中央集权制 B.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C.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D.导致黄巢起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国力大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所以C项符合题意;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唐朝中央集权削弱,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唐玄宗前期,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唐朝后期,统治腐败,人民赋税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致命的打击,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6 .如下图中的方框处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最恰当的应该填( )A.唐太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 C.安史之乱 D.唐玄宗前期【答案】C【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反动叛乱,故被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C项符合题意。依据表格,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都是唐朝上升时期,是推动唐朝走向顶峰的皇帝。ABD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7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图中空格内应填写的是A.春秋战国 B.三国鼎立 C.南北朝 D.五代十国【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图中隋朝到唐朝、宋朝可知反映的是朝代的更替。结合课本所学,唐朝结束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等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D正确;春秋战国、三国鼎立是在唐朝建立之前,AB排除;东晋灭亡后,进入南北朝时期,C排除;故选D。8 .学习历史应掌握历史发展的分期及其阶段特征。下图所示时间轴中①处对应的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618年灭亡,同年唐朝建立,907年被大将朱温所灭,所以时间轴上的①处是隋唐时期。故选B;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到220年,A错误;宋元时期从960年到1368年,C错误;明清时期从1368年到1912年,D错误。9 .下图是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它反映的是( )A.隋炀帝纵情享乐 B.唐太宗虚心纳谏 C.武则天殿试考生 D.五代十国的历史【答案】D【解析】【详解】《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描绘了南唐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整幅作品线条遒劲流畅,工整精细,构图富有想象力,故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10 .读如图,图中内容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是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始于618年,灭亡于907年,唐朝著名盛世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唐末有著名的黄巢起义,故C符合题意;秦朝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西汉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明朝从1368年到1644年,故排除ABD。故选C。11 .示意图可以直观描述事件的前因后果。下列示意图中空白方框处的事件是()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唐朝灭亡 D.五代十国更迭【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和示意图可知,唐玄宗后期,由于他荒废朝政,唐朝军队战斗力下降,同时,安禄山等节度使权力大增,最终导致安史之乱,故A符合题意;黄巢起义瓦解了唐朝统治,故B不符合题意;907年,唐朝灭亡,故C不符合题意;907年到960年,五代十国更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2 .如图是杜甫的诗歌《无家别》,它描述了广大劳动人民无家可归的悲惨状况,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可能是A.隋末农民起义B.安史之乱C.玄武门之变D.黄巢起义【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给出图片中的“天宝”可知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可能是安史之乱。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无关,C项与唐太宗有关,D项给唐朝以致命打击。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13 .如图诗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黄巢起义B.安史之乱C.鉴真东渡D.玄奘西行【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杜甫《春望》写于757年,正值安史之乱,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写下了这首诗。因此诗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所以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14 .张艺谋导演曾借用右图人物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一句作为影片名。他曾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他是( )A.安禄山 B.朱温 C.史思明 D.黄巢【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给出的“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可知评述的是黄巢。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15 .如图反应现象的实质是什么A.藩镇割据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C.皇权与相权的斗争D.黄河流域政权的更替【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唐代藩镇的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因此唐朝末年出现的藩镇割据局面属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故选B。16 .图片是历史的载体,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阅读下图,我们可以了解A.唐玄宗励精图治B.唐末宦官专权C.安史之乱的灾难D.唐朝灭亡【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题干图片是“白马之祸”。905年朱温在李振的鼓动之下,杀死众多大臣,907年朱温逼唐哀帝禅位,改国号为梁,唐朝灭亡。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17 .下图中的人物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他是( )A.安禄山 B.史思明 C.黄巢 D.朱温【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题干人物是黄巢,878年黄巢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18 .对下图历史人物解读正确的是A.安史之乱的发动者 B.农民起义的领导者C.五代十国的创立者 D.重文轻武政策制定者【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人民赋役繁重,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黄巢起义转战南北,并攻人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可知黄巢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选项B符合题意;安史之乱的发动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A排除;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C排除;北宋赵匡胤是重文轻武政策制定者,D排除。故选B。19 .如下图所反映的事件影响了中国某时期历史的进程。该事件( )A.是由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而引发的 B.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C.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D.直接导致了唐朝的迅速灭亡【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叛军安禄山部”可知,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主要与安史之乱相关。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C符合题意;A项是东汉后期的特点,B项是对太平天国的描述,D项是对黄巢起义的描述,排除ABD。20 .如图是一张历史人物简介卡片,“本名”部分应填写的是本名 所处时代 唐朝→大齐出生地 山东菏泽去世时间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主要成就 建立大齐政权、首创高层换届制度和四相制、拉开了唐朝覆灭的大幕 A.房玄龄 B.姚崇 C.安禄山 D.黄巢【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建立大齐政权、首创高层换届制度和四相制,拉开了唐朝覆灭的大幕”可知,这个历史人物是黄巢。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所以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21 .下图是小丽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图中①②依次是哪两个朝代?( )A.五代十国、元 B.西周、东周 C.五代十国、清 D.西夏、东周【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是907年灭亡的,而宋朝是960年由赵匡胤建立的,在唐朝和宋朝之间是五代十国,所以图中①是五代十国;而宋朝是被元朝灭亡的,明朝之前是元朝,所以②处是元朝,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22 .下图所示起义发生在A.隋朝末年B.唐朝末年C.明朝末年D.清朝末年【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片可知,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人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运动。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23 .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思维导图。你认为方框内“E”表示的“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腐朽统治”的历史事件应该是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黄巢起义D.五代十国的建立【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A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还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唐朝的统治;B项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无力控制,但也不至于带来致命威胁。C项唐朝后期,由于唐朝政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加上赋税沉重,连年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领袖黄巢率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致命打击,符合题意。五代十国是在唐朝灭亡以后出现的政权,不符合题意。故选C。24 .下列内容与下图历史事件事件相符的是( )A.发生在开元末年 B.主要领导人是朱温C.攻占长安,建立政权 D.起义最终取得胜利【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黄巢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世纪末黄巢起义,是由黄巢领导的,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农民起义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建立政权;但是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25 .根据下图判断,五代十国时期,五代相继统治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江南地区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五代是唐朝灭亡后,北宋建立前,黄河流域定都开封的五个中原王朝,史学界认为它们是唐后宋前的正统王朝,C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C。26 .下图所示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影响是A.奠定了唐朝政权建立的基础B.密切了唐朝与周边政权的联系C.削弱了唐朝对地方的控制能力D.维护了唐朝边疆地区的安定【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削弱了唐朝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理解图片的内容,找到关键人物“安禄山和史思明”,结合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较高的理解能力。27 .下图是惠州某学校学生设计的《唐朝兴衰的示意图》。示意图中方框内M处应该填写的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A.三省六部制 B.开元盛世C.安史之乱 D.朱温灭唐【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唐朝兴衰的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朝政腐败,各地节度使权利不断扩大。安禄山身兼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相继攻下了洛阳、长安等城,玄宗被迫出逃至四川。唐政府任命郭子仪和李光弼为将,借回纥兵平叛,终于在763年平定了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C项符合题意;A项是唐朝的行政管理制度,与题干“唐朝开始由盛转衰”无关;B项是唐玄宗前期的盛世局面,与题干“唐朝开始由盛转衰”信息不符;D项说明唐朝已经灭亡了,与题干“唐朝开始由盛转衰”信息不符。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28 .地图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下图反映的政治局面是( )A.藩镇割据 B.五代十国 C.民族政权并立 D.南北朝分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后周、后蜀、南唐”等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五代十国的历史,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从此,五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唐王朝灭亡后,北方先后出现了粱、唐、晋、汉、周五个割据政权,南方出现了九个小的割据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合称“十国”,B符合题意;ACD项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点睛】注意对地图的解读,识记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29 .见下表,表中的“?”处应该填写的人物是朝代名 创建者 起止年后梁 ? 907~923后唐 李存勖 923~936后晋 石敬瑭 936~947后汉 刘知远 947~950后周 郭威 951~960 A.杨坚B.史思明C.黄巢D.朱温【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A项是隋朝的建立者;B项是唐朝安史之乱的人物;C项是唐朝末年领导农民起义的人物。故选D。30 .如表是胖虎同学在复习时归纳的,请你帮他总结出最合适的教训朝代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事件 国之乱 安史之乱 朱温篡唐原因 分封诸侯 外重内轻 节度使权势加大影响 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唐朝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教训 A.国家是否稳固统一完全取决于皇帝的素质 B.必须预防地方势力的恶性膨胀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D.中央与地方永远是对立的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因为分封诸侯导致七国之乱,唐朝中叶因为外重内轻,导致安史之乱,唐朝末年,因为节度使权势加大,导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三者都是由于地方势力过大,导致发生战乱或者王朝灭亡,由此可以得出教训:必须预防地方势力的恶性膨胀,故B正确;皇帝的素质与题意无关,故A错误;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说法正确,但并非教训,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此说法错误,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B。31 .读下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政权名称 存亡时间 开国国君 国君身份后梁 907-923年 朱温 宣武节度使后唐 923-936年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后晋 936年-946年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后汉 947-950年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后周 951-960年 郭威 邺都留守 ①几个政权统治范围都在黄河流域 ②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③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④五个政权先后出现,政局稳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五代政权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均在中原定都,政权统治范围都在黄河流域,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故①②③符合题意;五个政权频繁更替,政局不稳定,故④不符合题意。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32 .如图反映的历史时代是A.魏晋南北朝时期 B.五代十国时期 C.辽宋夏金时期 D.两宋时期【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所以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33 .下图中b阶段对应的政治局面是A.隋唐盛世 B.五代十国 C.宋元更替 D.明清易代【答案】B【解析】【详解】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故b是五代十国时期,故B符合题意;隋唐是581-907年,排除A;宋元时期是960-1368年,排除C;明清时期是1368年-1912年,排除D。故选B。34 .如果为下图的图书写一段内容简介,下列哪一内容不能入选( )A.是一场地方势力企图夺取中央政权的斗争B.在平定这场拔乱中得到了少数民族的援助C.持续了八年,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D.平定叛乱后节度使权势一减弱,不再威胁中央【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依据图片可知书写的是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结合课本所学,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部和内地节度使权力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D项错误,符合题意;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政于一身,势力膨胀,地方势力企图夺取中央政权的斗争。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北方地区遭到浩劫。ABC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35 .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开展如下活动,对唐朝的衰亡展开了探究,请你也参加进来吧!(数据话衰落)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有人口37 140 000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有人口41 419 712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有人口52 919 712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有人口16 990 309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有人口15 762 432请回答:(1)从唐朝人口数据统计来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后人口急剧减少,减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诗歌咏志向)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2)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这首诗反映了该历史人物怎样的志向?在这一志向下,他采取了什么行动?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著作话更替) 内容简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短短五十多年间,中原就更换了五个朝代,周边还先后出现十多个大小政权,把华夏大地撕得四分五裂。(3)五代的第一个政权是谁建立的?这一政权的建立有何影响?(4)综上所述,概括唐朝衰亡的原因。【答案】(1)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人物:黄巢。志向:推翻唐朝的腐败统治。行动: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朱温。后梁建立,唐朝至此灭亡。 (4)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灭亡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后人口急剧减少,减少的原因是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是黄巢。这首诗反映了黄巢推翻唐朝的腐败统治的志向;他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这是五代的第一个政权;后梁建立,唐朝至此灭亡。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的虚弱,这点主要体现在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点睛:抓住题眼“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解题的切入点;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灭亡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唐朝后期,由于中央与藩镇、藩镇与藩镇之间连年战争,向百姓增加赋税、徭役,掌权的宦官更加有恃无恐地欺压百姓,强占土地,勒索钱财,引起人民的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起义的领导者是王仙芝与黄巢。这次农民战争,给垂死挣扎的唐王朝以致命的一击,唐朝的统治瓦解了。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自此灭亡。(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