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教案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汉代以前的选官方式
夏商周(西周)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无论王室还是各级贵族都是凭借宗法和血统世代继承高官厚禄。
作用与弊端:这种通过血缘来选拔人才的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这种选官制度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有用之才,也不利于社会的有效管理,在之后便被其他选官方式取代。
世官制
世官制并没有就此消失,一方面在后代的少数民族王朝也有出现,另一方面通过“恩荫制”(官僚子弟凭借先人之功绩循例而仕的一种选官制度)的形式遗存下来。
材料一:李悝相魏文侯时说:“为国之道 , 食有劳而禄有功 , 使有能而赏必行 、 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刘向《说苑》
材料二:秦时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宗族非有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春秋战国
客卿制
军功制
铁制工具的大规模使用,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私学兴盛,官学衰微,士人阶层兴起。
诸侯国君为了在争霸战争中称雄,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们通过礼贤礼士、养士、奖励军功等方式选拔人才。


背景:秦始皇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皇帝成为绝对的、最高的主宰者,其实质为“一人专制”。
故而秦帝国的一切举措均服务于其首要的根本的目标,即以维护皇权至上为中心的“定于一”。
韩非子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法吏”也担负起宣讲法律、执行君王旨意的使命。
摒弃其他思想学说而专任法家思想的一种思想文化上的专断、专制。
秦朝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察举制
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的察举制度开始的。
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要官员将本人考察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过一定的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
察 举 制
考察
荐举
常科
科目
特科
察孝廉
举茂才
茂才在开始只是特科,汉光武帝时设为常科,选拔超群逸伦、智略出众的优秀人才
德才兼备,正直不阿,能直言极谏
贤良方正
明于儒学的经典,通晓儒术
明经
明习法令
明法
内容
一、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察举人才的标准有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
三、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
孝廉是汉代入仕的主要途径。讲求孝行、廉洁
作用
察举制相对扩大了下品、寒门晋升的可能,带有一些平民色彩,这对于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秩序十分有利。
察举对象
察举注重德行在相当时期内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善,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重品行气节、讲仁义道德的社会风尚。
察举制度在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历史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奠定了以后历代平民参政的基础,它还是是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的滥觞。
察举内容
后世影响
材料一:两汉书等文献及主要汉碑材料中所能考见的两汉孝廉184人的家世情况:
材料二: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书·段灼传》
察举制的问题
两汉豪强宗族把持孝廉,绝大多数名额被官贵子弟所垄断
被推荐之人多非有用之才,大多沽名钓誉,品德败坏
推荐权被官僚阶层掌控,贪污贿赂成风,吏治腐败
察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在东汉末年暴露无遗,与吏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在较大程度上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加快了东汉王朝的灭亡。
黄巾军起义拉开乱世的序幕
九品中正制
思考: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
材料: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 ——《晋书·卫瓘传》
2、战争频繁,士人流散各地, 察举制度事实上难以实行
1、察举制弊端显露,不能选出真正的人才。
内容
设置中正
选举“贤有识鉴”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其原籍的郡小中正或州大中正。
中正考察士人的“品状”后,评定其等第,分为九品:评定品第的依据,主要是德行才能,门第也在考虑之列。
品评人物
按品授官
九品中正制的变质
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几乎全被士族高官所垄断
制度设置的欠缺,中正官吏在确定等级时,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往往徇私枉法
战乱流离,官学和私学衰落,唯一兴盛的是士族们的家学。平民子弟缺乏学习的基本条件,平民家庭出身的人才总体上不如士族家庭出身的人才
阶级力量
制度方面
教育方面
选官只看门第 士族一手遮天
科举制
所谓科举,就是分科考试举人;所谓科举制度,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来选取人才的考试制度。
科举制
地主经济发展,庶族地主的势力加强。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为了维护和扩大其经济利益,迫切需要打破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
为满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需打破门第取士的标准,打击门阀世族势力
科举制的背景
一拍即合
隋朝
唐朝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
分科取士;
隋炀帝设进士科,
科举制正式形成。
继承科举制并将其完善
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主要内容
科举制的发展
常举
制举
制举是由皇帝亲任考官,选拔具有专才之人
进士科最初内容包括贴经、诗赋和政论,考试难度大,但考中进士最为荣耀,有的官至宰相。“不为进士出身,终不为美”。
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材料: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礼部侍郎裴坦主考,进士科考生一千余人,有三十人及第,其中"皆衣冠士子,是岁:郑义则,故户部尚书瀚之孙;裴弘,故相休之子;魏当,故相魏扶之子;令狐湻,故相令狐綯之子。余不能遍举,皆以门阀取之。惟陈河一人孤平,负艺第于榜末。“
——《册府元龟·贡举部·谬滥》
唐朝科举的试卷没有糊名制度(考试机制不完善)
阅读材料分析唐朝科举存在什么问题?
科举考试中存在门第取士的情况,进士科基本都被高门大族所垄断。
原 因
隋朝
唐朝
宋朝
宋代,进行全方位改革,真正做到了不论出身。
科举制的发展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废除公荐,尤其是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的实行,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的竞争原则。权贵对选举的操纵受到有效的制约。
封锁考室
糊名与誊录
隋朝
唐朝
宋朝
明清
元朝
科举制时断时续,
科举录取人数不多,
官员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
科举制的发展
科举制更加完善,
考试内容僵化
◎固定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以四书五经为考核内容。考试形式方面,固定为八股文。
◎更加严格考试程序。
明清科举的特点:
◎考试的科目内容趋于单一化。仅有进士一科,其它科目予以废止。
◎学校教育已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八股文,也称制艺、“时文”。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内容空洞,形式死板。
童生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第一名:解元
第一名:会元
第一名:状元
严格的考试程序
各省省城举行“秋闱”
京师举行“春闱”
隋朝
唐朝
宋朝
明清
近代
元朝
1905年,
科举制废除
科举制的发展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宋】《神童诗》
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三: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
阅读材料分析科举制对当时和后世有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 《中国政治制度史》
(1)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2)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营造尊师重教的传统,推动教育的发展
(3)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王朝的统治
(4)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1)考试科目和内容,不出儒学的范畴,明清八股取士更是束缚思想,摧残人才,培养人的奴性,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后期阻碍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知识阶层热衷追求功名利禄,科技研究缺乏人才,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时代 选官制 选拔标准 选官方式 选官权
夏商西周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隋代至清
根据课文内容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与老师一起填写完成下表:
世官制
血缘关系
世代相传
奴隶主贵族
察举制
道德品行
举荐任官
地方官
九品中正制
门第家世
依据中正的评定授官
中正官
科举制
才学高低
面向社会
以考试成绩优劣定取舍
朝廷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地方制度
选官制度
输送
人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监察制度
考核制度
管理官员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秦汉


中央
上计制
县将户数增减、农田垦植、社会安定状况等,上计于郡
郡国汇编,制成计簿,上报中央
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升降
负责核实政绩的虚实
御史府
唐宋
唐朝的官吏考核制度更加规范,《唐六典》全面规制了官吏的选用、考核、监察、奖惩等。
《唐六典》规定:考绩由尚书省吏部负责,考课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考核评定分三等九级,综合考评这几年的政绩以决定升降与奖惩。
考核标准:根据品德和才能两方面,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评定等第。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
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明清
考核内容:贪 、酷者削职为民, 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疲软 、不谨者免职;浮躁 、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
由吏部尚书和御史台都御史主持
明朝考核
考察
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察
考满
考察的对象是所有官吏,重点在监察其过失
京察
外察
对在京官吏的考察
对的考察地方官吏
清朝吸收了明朝后期考核制度松散 、官吏贪墨成风的教训 , 在考核标准上偏重于惩办腐朽。
清朝大计是对地方总督、巡抚及其下属官吏的考绩。
依据之前所学和教材内容,请归纳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是如何考核官员的,并完成以下表格。
发展趋势
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
御史
品德和才能
吏部
监察贪酷和不作为
中央政府
考核法规趋于完善
考核日趋严格
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别考核
学习拓展
以考核指标为导向,督促官吏励精图治,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官吏的道德、品行、能力也都得到了重视。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秦汉
汉承秦制,在中央仍设置御史大夫。而在地方实现刺史制度。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地主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与此同时,封建社会的弊病也日益显露,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不断增多,诸侯王骄奢淫逸,地方官吏不遵法度。
秦朝监察
监御史
御史大夫
中央
地方
武帝即位后,为加强对地方郡国的监察,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个监察区,置十三州部刺史。
刺史特点:位低权重
评价:
1、前期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后期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导致国家分裂。
刺史秩位不高,但是出刺时却是作为朝廷的正式代表,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地方官僚,也可以监督诸王。
刺史的职权虽重,却不直接处理地方行政事务。
刺史制度
小大相互制约
内外相互协调
刺史职责: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
目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唐宋
台院
察院
殿院
御史台
分工明确,构成一个有机的监察系统
唐代对地方的监察,除中央御史台的察院以外,还分全国为若干道监察区,派巡按使,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监察活动不止限于御史台一个系统,谏官并不另外组织成独立门户的谏官机构,但却通过“谏议”行使特殊的监察职权——谏议制度。
宋代御史台有言谏之责,且有了专职言谏的御史,开启了台谏合一的先声。
"谏官"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
明朝监察组织的基本模式:
明清
明代中央监察机关除了都察院以外,还设置有独立监察权的六科给事中。(具有言谏权、弹劾权、封驳权、一定的司法权)
清代监察制度对于明制的一大变革是将六科给事中归入都察院,从而, 完成了台谏合一和台省合一。
标志着监案制度的职能和权力的重心已完全放到了对臣下的监督、控制上来。
清雍正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恢复了特务监察。但这些特务不再由宫内宦官允任,而是豢养了大批职业特务来对官吏和百姓的言行进行秘密监察。雍正皇帝同时建立密折言事制度,鼓励告密,以特务的手段来加强对官员和百姓思想言行的控制。
明清两代出现了特务监察。明代,在一般监察机关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之外,又设立了对臣民进行秘密监察的特务机关——厂卫。
所谓厂卫,包括太祖时设立的锦衣卫、成祖时设立的东厂、宪宗时设立的西厂以及武宗时设立的内行厂等。
材料一:汉武帝派出的刺史,论职级只有六百石,却可弹劾了二千石的郡国长官。唐代御史台成为一独立机构,所谓三省、六部、一台,监察权脱离相权。宋朝谏官脱离了门下省,变成了秃头的,独立的,不再隶属于宰相了。地方设通判,直隶皇帝。
材料二:唐朝规定,一个官吏必须有地方行政官的经历,才能到中央担任监察官吏。宋朝规定,凡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为御史。在选拔监察官时特别重视文化素质 ,其中绝大部分为进士出身。
材料三:“ 当是时, 东厂番役横行, 所缉访无论虚实辄糜烂……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谬,甚至剥皮,刮舌,所杀不可胜数, 道路以目。 ”
——《明史· 魏忠贤传》
阅读材料分析监察制度的特点?
特点
一、垂直管理,组织独立,以轻制重
二、选拔严格,文化素养要求高
三、随着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
评价
积极作用
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
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局限性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选拔
管理
选官制度
考核制度
监察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与理论依据
任务引领、合作探究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运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划,给出任务,分组讨论合作并共同给出结论,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并共同得出结论。这样设计既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及过程,最终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1.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2.教材分析 (1)课文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考核制度以及监察制度,即对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它们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古代中国时间跨度极大,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国情,选拔与管理官员的方式也各异,这节课就要了解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并清除其对后世人类政治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2)单元结构:本课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的第一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要注意第一课和之后几课的联系。 3.学情分析 (1)从学生自身来看: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在高一已经对中国古代史有了整体的学习,对本课所学有一定的了解,然而本课的知识性理论性较高,学生学习可能会兴致缺缺,因此要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运用图片、漫画、材料等直观形式,注重创设情境与构建逻辑框架,以启发教学。 (2)从学习情况来看:对于新教材的学习本就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受疫情影响,对中国古代知识的学习,效率并不高,因此要丰富教学内容,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挖掘基本史实背后的深意。
教学思路
1.课魂:从客观动态的视角看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2.线索: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考核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教学目标
1. 通过理解分析古代选官制度演变原因以及影响,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2. 通过了解选官制度前后制度间的衍变,挖掘制度内细微的量变,并补充历史地图了解古代监察区域,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 3. 引导学生读懂图片、文献材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监察制度的影响,说明问题,形成理解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素养。 4. 了解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启发式影响,树立文化自信,并培养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以及官员考核、监察的方法 2.难点: 掌握官员选拔方式演进的内在规律以及不同时期选官制的利弊
教学资源与方法
1.教学资源: 文字材料、历史图片、漫画材料、多媒体资源 2.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讲述当今公务员考试的现状,与选拔标准,引入中国古代官员选拔。 联系时政,让学生带着“中国古代是怎样选拔官员?”的问题进入新课。
过渡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需要庞大的人才资源来支撑,在没有公务员考试的时代,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选拔人才的呢?
第一篇: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 一一呈现自先秦到两汉的选官制度,简要介绍其产生原因和各自内容影响,重点讲述察举制的内容和影响展现历史发展的连贯性。 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基本史实。 依靠时间顺序与逻辑,直观呈现先秦到两汉选官制,便于理解。
2.用漫画和流程呈现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和转变,并给出文献材料导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阅读分析材料,找出并回答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3.用时间线索展现科举制从隋唐到近代,产生和取消的历程, 在时间线上重点讲述唐宋与明清科举制的内容特点。给出一段材料奉系科举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根据时间线索讲述加深印象,梳理发展历程。 利用时间逻辑讲述,并注意区分重难点,逻辑严谨,张弛有度。史论结合得出科举制的影响,突破难点。
4. 根据课文内容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组合作一起填写完成下知识表格表。 合作探究,梳理知识,并分析演变趋势 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增加学生参与度,梳理知识,便于掌权。
过渡 通过各式的选官制度选拔出来参与政治的众多官员,如此庞大的官僚机构,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管理的呢?
第二篇: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1.通过漫画介绍学生较为陌生的上计制度,注意讲述这是一个上级与下级双向交互的过程,便于同学理解。 2.再一一展现现唐宋和明清时的官员考核制度,用图片和流程图,更直观展示其考核标准。 3. 依据之前所学和教材内容,归纳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是如何考核官员的,并完成知识表格,并掌握考核制度发展趋势。 1.阅读教材与观看漫画,掌握新知识。 2.完成表格,构建知识框架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合作探究完成知识表格。
学习拓展 阅读教材文后材料,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考核制度的看法。着眼于考核制度对官员励精图治,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鼓励学生正确的新颖的看法。
第三篇: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呈现历史地图史料,展现汉代地方监察区州和唐代监察区道,着重讲述刺史制度,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2.用诙谐的图片,加以生动的历史故事补充讲解厂卫制度 ,提高学生听课兴趣。 3. 给出文字史料,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监察制度的特点。 1.阅读教材和材料了解基本史实。 2.阅读文字材料,分析监察制度的特点。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观察历史地图,学会提取材料信息,培养时空观念。分析文字材料回答问题,提高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考核制度以及监察制度,三个制度自成体系却不相互孤立,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古代官僚机构的运行。从秦汉自明清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选官制度,但它们也并不是相互孤立的,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它们的产生与演变与其所处时代的经济发展,社会关系息息相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心得体会: 针对理论性较强的课,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加强教学的有效性。创设情景、合作探究、自主归纳等等,新授中创设了诸多的历史情景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对新知的理解。 不足之处: 课中练习进行的不充分,没有做到讲练结合,今后在课堂各个环节的安排上应该更科学合理一些,加强课中的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