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图册1 .下表内容反映了某一国家的制度,该制度是时间及标志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特点 高度集中作用 在特定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两个五年计划【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把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就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1936年通过了苏联新宪法。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所以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模式,故选C;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1918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不是高度集中的特点,排除AB;两个五年计划只是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表现,D错误。2 .下表是根据《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资料》绘制的苏俄部分经济建设指标在世界和欧洲的排名表,对表格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l A.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工业生产总值于1928年恢复到战前水平B.苏联模式的确立,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二位C.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D.1928-1937年的经济建设,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苏联模式的确立,促进工业迅速发展,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故选B;1928年-1937年是苏联实施两个五年计划时期,排除A;1937年苏联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排除C;苏联在经济建设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排除D。【点睛】3 .下表为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注:1普特=16.8千克),这期间苏俄(联)粮食产量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项目 1921年 1923年 1925年粮食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工农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创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目所给时间“192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故C正确;工农苏维埃政府是在1917年成立的,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1918-1920年实行的,故排除B项;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创建的标志是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故排除D项。故选C。4 .下图为苏联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变化示意图,此示意图说明苏联A.商品经济繁荣 B.工农业协调发展C.国际地位提高 D.工业化成就突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苏联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变化示意图”,可知:苏联1937年的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与1927年相比有了明显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故选项D符合题意;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提高不代表商品经济繁荣,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苏联工农业协调发展,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材料未反映苏联国际地位提高,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5 .某同学在整理有关苏联历史知识的时候制作了一张简表。请你判断其中整理有误的一项是选项 时间 人物 事件A 1922 年 列宁 苏联成立B 1925 年 斯大林 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C 1953 年 赫鲁晓夫 发动垦荒运动D 1985 年 戈尔巴乔夫 实施新经济政策 A.A B.B C.C D.D【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起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该政策的实施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而1985年时期是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戈尔巴乔夫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而不是实行新经济政策,D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合并而成的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即苏联形成,A项不符合题意;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B项不符合题意;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经历一番动荡后上台的赫鲁晓夫感受到斯大林模式的种种弊端,并尝试医治,如发动垦荒运动,由此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C项不符合题意。6 .如图漫画形象地反映了前苏联经济的片面发展和严重失衡。两图意在抨击A.农奴制改革 B.十月革命C.新经济政策 D.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漫画信息“用飞机锯木头”“重工业”“片面的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形象地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片面发展带来的恶果,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这两幅漫画抨击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正确;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排除A;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排除B;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排除C。故选D。7 .下表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几项重要指标的完成情况。该表反映了苏联项目 1928年 “一五”计划初步方案 “一五”计划初步方案 实际完成数煤(万吨) 3550 6800 7500 6440石油(万吨) 1160 1900 2200 2140生铁(万吨) 338 800 1000 616棉织品(亿米) 26.78 57 62 26.94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忽视商品价值规律C.经济发展很缓慢 D.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与1928年相比,一五计划期间煤、石油等重工业的实际完成数均大幅增长,而棉织品增幅很小,这反映出苏联“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是否忽视商品价值规律,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重工业发展较快,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D项错误。故答案为A8 .下表是1928-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对比表,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钢/万吨 430 1830 326%煤炭/万吨 3550 16600 368%棉织物/亿米 26.78 39.54 48%谷物/万吨 7300 9500 31%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B.苏联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C.农业生产陷入停滞倒退 D.计划经济阻碍了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从表中对比数据可知,虽然钢、煤炭增幅巨大,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棉织物和谷物却增幅很小,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故A符合题意;从材料数据无法看出苏联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故B不符合题意;据表中数据谷物的增幅为31%可知,农业生产是有缓慢进步的,并未停滞或倒退,故C不符合题意;计划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9 .以下结构图正确的是A. B.C. D.【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于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从而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1921年到1928年的新经济政策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苏联于1928年—1937年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由此可见,新经济政策和两个五年计划都是苏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故选项D符合题意;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产生,是近代早期西欧经济变化,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美国南北战争发生于美国独立之后,不属于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由巴黎和会形成的凡尔赛体系及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华盛顿体系组成,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0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苏联海报,反映了集体农庄的农民举行仪式欢迎新添置的拖拉机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A.粮食不足的问题并不严重 B.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进程加快发展 D.新经济政策促进农业恢复【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新添置的拖拉机……”可知,这体现了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故B符合题意;苏联粮食不足的问题在这一时期非常严重,材料中“集体农庄”表明农业集体化进程已经完成,新经济政策促进农业恢复是在二十年代,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11 .下列对下图内容的解读,正确的是( )1913—1937年各国工业生产总值在世界比重A.美国的工业发展遥遥领先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B.英国在1937年的工业产值仅次于美、德C.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D.苏俄工业的发展是新经济政策的直接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示意图信息“1913-1937年各国工业生产总值在世界比重”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了工业化。1928-1937年,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因此就出现了图中所显示的苏联工业总产值在世界比重大幅增长的情况,故C项符合题意; A项美国的工业发展遥遥领先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故A不符合题意; B项英国在1937年的工业产值次于美、德、苏联,故B不符合题意;D项苏俄工业的发展是由于斯大林模式的推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2 .下图是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宣传画,名为“工人阶级的胜利宣告了资本主义的破产”。这幅宣传画的创作背景应该是A.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受到挑战 B.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C.资本主义国家殖民统治体系崩溃 D.美英将经济危机转嫁给苏联【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3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苏联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资本主义国家正在经历经济大危机,从宣传画的内容及其名称可知,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故B项正确;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是在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殖民统治体系的崩溃是在二战后,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A、C两项均可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13 .某班历史活动课上举行辩论赛,双方辩手主要观点如表,该辩论赛的主题是正方:使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应充分肯定。 反方:权力高度集中,经济发展失衡,不利于长远发展。 A.法西斯专政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罗斯福新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苏联实现国家工业化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斯大林模式也有严重的弊端,造成了权力高度集中,经济发展失衡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该辩论赛的主题是斯大林模式,故C项正确;法西斯专政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积极进行侵略扩张,在历史上不具有积极作用,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没有使苏俄“实现工业化”,也没有造成“经济发展失衡”,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与美国“实现工业化”无关,也没有造成美国“经济发展失衡”,排除D项。故选C项。14 .图1和图2分别宣传20世纪前期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这两项措施的实施都(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的完成C.国内外经济环境相似 D.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和图2分别是关于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实行五年计划建设和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两者都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斯大林时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罗斯福新政也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所以A项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旨在克服经济危机,促进美国经济的复苏,并不是推进本国工业化的完成,B排除;当时的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以及国内生产力的相对落后,而美国面临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经济环境并不相似,C排除;苏联斯大林模式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但是这与罗斯福新政不符,D排除。故选A。15 .观察下图,其中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沙俄[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A.农奴制改革的进行 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C.苏联模式的形成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表并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农奴制改革进行是再186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是1928—1932年,排除;C项苏联模式的形成是在1936年,排除。故选D。16 .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和平法令》的颁布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C.实行新经济政策 D.苏联模式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分析前后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前一时期,个体农户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集体农庄农户占很小的比例,工人占有率也不是很多,资产阶级和地主还占有一部分,但是,在后一时期资产阶级和地主就消失了,且工人与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部分,个体农户占有很少,反映了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农业集体化,故D项正确;《和平法令》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为巩固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与题干无关,故A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干中的社会结构成分的变化,故B项排除;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的存在,故C错误;故选D。17 .纸张是现代世界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下表信息可以用来佐证的是1937年各国人均纸张生产量统计表(单位:磅)A.美国彻底消除了经济危机 B.欧洲实现了经济一体化发展C.日本开始实现经济腾飞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1937年苏联人均纸张生产量最低,反映了苏联轻工业落后。结合所学知识,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从而得出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D符合题意;美国彻底消除了经济危机的说法错误,A不符合题意;欧洲实现了经济一体化发展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B不符合题意;日本开始实现经济腾飞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C不符合题意;故选D。18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一幅宣传画,上半部分描绘的是苏联人民制定计划开展经济建设,下半部分是西方国家制定计划对苏联进行军事包围与封锁。此宣传画揭示了( )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B.经济大危机加速国际关系的恶化C.苏联模式的形成受客观环境影响 D.不同社会制度之间进行相互借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西方国家制定计划对苏联进行军事包围与封锁”可知苏联制定计划开展经济建设也是因为客观环境的影响,故选C;该漫画是揭示了苏联实行计划经济的客观因素,ABD无法体现这一主旨,排除。19 .下表是苏联1928-1937年的一组经济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A.重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B.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农业产值8.1%”“轻工业产值210%”“重工业产值55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D符合题意;ABC项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20 .下表是“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钢产量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其地位前后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 B.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C.苏联模式的形成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答案】B【解析】【详解】分析图表信息可知,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机器制造、电力、煤炭、钢铁等重工业发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开始苏联相继实行一五计划、二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从落后农业国发展为先进工业国。B正确;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苏俄建立后工业发展仍然较为落后,A错误;苏联模式的形成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与题不符。C错误;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被正式废止。D错误。综上故选B。21 .观下图,二者的相同本质是( )A.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 B.改变分配的方式C.服从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D.改变所有制性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加入集体农庄是由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成公有制,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三大改造时期的农业改造,也是要把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成公有制。二者都是要改变所有制的性质。故选D;苏俄的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以及中国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都不是为了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A错误;加入集体农庄和加入农业合作社改变了分配方式,但不是本质。B错误;服从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是目的不是本质。C错误。22 .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方式 时间 手播 (%) 马拉播种机 (%)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1928年 74.4 25.4 0.21932年 51.7 28.3 20.0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马拉播种机、拖拉机牵引播种机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手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手播比重仍超过50%,表明当时苏联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故C符合题意;此时新经济政策已被废除,故A排除;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择C。23 .如图是某一时期的世界主要大国国民生产总值图示。该时期是A.苏联“二五计划”完成之时 B.两极格局形成之时C.欧美国家进入“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代) D.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时【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苏联两个五年计划促进了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强。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跃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选项A符合题意;两极格局形成是政治格局的演变,与题意的经济角度不符,排除B;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排除C项;独联体成立时,已经没有苏联,帮说的太对了人D项。故选A。24 .知识梳理在历史学习中有利于系统地掌握历史事件,发现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有误的是( )A.A B.B C.C D.D【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高度民主的市场调节”表述错误,所以C符合题意;十月革命把人类的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新经济政策是对苏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联盟体制濒临崩溃,AB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25 .下表是苏联1928年至1937年粮食、肉类产量的统计表。该表数据变化说明了A.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B.农业为工业化建设作出牺牲C.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效一般 D.西方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表格数据反映的是苏联1928年至1937年粮食、肉类产量的统计表。该表的数据变化特别农业人均产量数据变少说明了农业为工业化建设作出牺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B正确;新经济政策从1921年开始实施,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跃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成果显著,C错误;由于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并没有受到西方经济危机的太大影响。D错误。综上故选B。26 .苏联进行“一五”计划建设时的领导人是( )A. B. C. D.【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所以B项符合题意;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布哈林为联共(布)党和共产国际的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经济学家,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改革,造成苏联解体,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27 .下表是沙俄、苏俄、苏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粮食作物产量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四年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产量呈现下降趋势B.新经济政策时期呈现上升趋势,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产量仍未达到一战前水平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所以粮食作物产量有所上升D.重点发展重工业造成粮食作物耕作面积有所下降、粮食作物产量增幅不大【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读取1913年和1921年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1914—1918年一战和1918—1921年的国内战争的破坏,沙俄、苏俄的粮食种植面积、产量都严重下滑,故选A项;到1925年,苏俄的粮食产量已经超过了1913年的粮食产量,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粮食产量下降,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下,农民无生产积极性,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曾是粮食出口国,但1956年的苏联却存在粮食短缺问题,粮食产量下降,排除D项。28 .如下图是一幅创作于1933年的苏联漫画。该漫画表明( ) A.国家计划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优势 B.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C.经济危机促使西方国家向苏联学习 D.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取得重大成就【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五年计划”“不切实际的幻想”表明了五年计划目标不好实现,但事实上是苏联在1933年实现了1928年制定的五年计划,使苏联从落后农业国发展为先进工业国。体现了国家计划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优势,A正确;经济危机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当时实行计划经济,并没有受到波及。而且漫画是由苏联创作的,不涉及到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之分,也没显示出西方国家要向苏联学习,BC错误。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已经正式结束,D错误。综上故选A。29 .下表内容属于苏联的( )A.工业化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农业集体化政策【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文信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取得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原来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经济的发展,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故B项符合题意;工业化政策、农业集体化政策、斯大林模式都与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故A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B。30 .下图是某学生根据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创作的一幅漫画,漫画反映了A.列宁领导下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与新经济政策C.苏联农民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D.苏联经济的失衡【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漫画反映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重点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发展的天平失衡,D符合题意;漫画反映的是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A排除;漫画没有涉及新经济政策,B排除;漫画没有体现苏联农民利益得到切实保障,C排除。故选择D。31 .如图所示建设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基于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苏联模式的推行C.赫鲁晓夫的领导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图片“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量的世界比例”可知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英、法、德等其他国家,在欧洲国家中排第一;“苏联集体农庄数量的变化”在1937年达到最高。结合课本所学,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苏联全国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基础上,形成了斯大林模式。B正确;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主要是利益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A排除;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领导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重点是在农业。C排除;1985年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导致苏联的解体。D排除;故选B。32 .1921年初,列宁主张实施下列经济政策,说明他准备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开启国家近代化B.调动生产者积极性,促进经济的恢复C.高度集中全国资源,迅速实现工业化D.建设集体农庄,促进农业集体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农民在缴纳粮食税后,可自由支配农产品”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引进外国资本和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能够促进苏俄工业的挥发和发展,增强企业活力。所以新经济政策能够调动生产者积极性,促进经济的恢复,选项B符合题意;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开启俄国国家近代化的是彼得一世的改革,排除A;高度集中全国资源,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建设集体农庄,促进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的政策,排除CD。故选B。33 .下图是苏联时期的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漫画中资本主义国家从收音机中听到“斯大材倍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等信息后深感不安与震惊。该漫画的主题可能是( )A.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C.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赫鲁晓夫改革的广泛推行【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图示内容和文字“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上台后领导苏联人民进行工业化建设,先后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B项是1917年,与图示时间不符,所以B不符合题意;C项时间是1921年,与图示时间不符,所以C不符合题意;D项时间是1956——1964年,与图示时间不符,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选A。34 .下图是苏联建立时的一个徽章,它应该出现在( )A.1917年 B.1918年 C.1922年 D.1924年【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十月革命爆发,排除;B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排除;D项是列宁逝世的时间,排除。故选C。35 .下面两幅图中的运动是苏联1925和1927年联共(布)做出的决策,这两大运动发生在谁执政时期?A.彼得一世 B.亚历山大二世 C.列宁 D.斯大林【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925年决定国家工业化,1927年决定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起来,故D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彼得一世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故A不符合题意;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1861年改革,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D。(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