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单选题1.2015年4月4日全球各地出现月全食现象:即月球进入地球的影子,没有太阳光直射.读图,思考月食现象可以作为以下哪个地理现象的证据( )A. 地球的大小 B. 地球的形状 C. 地球的公转方向 D. 地球的自转方向2.毛泽东有句豪迈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下面何地最有可能做到?( )A. 赤道 B. 北极 C. 南极 D. 任意地点都可以3.下列关于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平均半径约为6378千米 B. 赤道的长度约为8万千米C. 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两旁的经线长度依次递减8万平方千米 D. 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4.下列事例中,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A.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B. 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分明C. 站得高,看得远 D. 海边远方驶来的航船,先见船帆,后见船身5.我们居住的星球之所以叫地球,你认为理由应该是( )A. 地球表面71%是海洋 B. 地球表面29%是陆地C. 人们生活在陆地上 D. 海洋对我们的影响太小6.进行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A. 麦哲伦 B. 哥伦布 C. 郑和 D. 库克7.假如火车以200千米/小时的速度环绕地球赤道一周,大约需要的时间是( )A. 100小时 B. 200小时 C. 300小时 D. 400小时8.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下图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A.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B. 地球是个球体 C. 地球绕太阳公转 D. 海平面上升9.下列说法中,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说法是( )A. “大洋一号”科考船环球航行成功返回 B. 电视塔越高,收视范围越大C. “神七”拍摄的地球照片 D. 日食时,月面上的地球阴影为圆弧10.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 )A. 6378千米 B. 6357千米 C. 17千米 D. 18千米11.读图,反映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 )A. ①→③→② B. ③→②→① C. ②→③→① D. ③→①→②12.如图实验能够揭示的地理事实是( )A. 天圆如张盖 B. 地球是个球体 C. 地方如棋局 D. 地球是正方体二、填空题13.人类自古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对它的了解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例如在不同历史时期,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如下:①“地球是个球体”;②“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③“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按照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则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现代,能够支持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证据有 。14.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同的,如①地球是个球体、②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③天圆地方等,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 B【解析】【分析】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解答】解:月食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因此月食现象能够说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故选:B.2.【答案】 A【解析】【分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该题考查赤道的长度,理解解答即可.【解答】解:分析题干可知,“坐地日行”是指地球的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八万里”指路程约为8万里(也就是4万千米),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长约4万千米.要想“坐地日行八万里”也就是4万千米,只有在赤道地区才有可能实现.故选:A.3.【答案】 D【解析】【分析】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考查地球的大小,要理解记忆.【解答】解: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周长约4万千米.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所有经线长度相等.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故选:D.4.【答案】 B【解析】【分析】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本题考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理解解答即可.【解答】解: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分明是地球的公转形成的,该现象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故选:B.5.【答案】 C【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我们生活在陆地上,陆地 周围是广阔的海洋.但是之前,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海陆分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的海陆分布.全球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大约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解答】解:以前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只知道人类生活在陆地上,误认为自己所生活的星球是陆地,就称它为地球.故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6.【答案】 A【解析】【解答】1519年-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故选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地球形状的证实。7.【答案】 B【解析】【解答】赤道长度约为4万千米,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可以得出40000÷200=200小时,因此选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大小——赤道周长,要对描述地球大小的相关数据稍加记忆。8.【答案】 B【解析】【分析】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轮船,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再看到船身,这就证明了地球表面不是平面,而是一个球面,或者说地球是个球体。【解答】读图可得,远出驶来的轮船,先看到的是船的桅杆,最后看到的是船身,该现象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故答案为:B9.【答案】 D【解析】【分析】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解答】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故A正确;电视塔越高,过塔顶与地球表面相切的点距离电视塔就越远,能证明地球是球形,故B正确;人造卫星给地球拍摄的照片能证明地球是个球形,故C正确;日食是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发生,不是地球的影子,故D错误。故选:D10.【答案】 C【解析】【分析】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解答】大陆地壳平均33千米,海洋地壳平均6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故选:C11.【答案】 D【解析】【分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①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②月食时,根据月球上呈现的地球影子;③登高望远;④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⑤在太空拍摄到的地球卫星照片等。【解答】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长期的精密测量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根据题意。故选:D12.【答案】 B【解析】【解答】图中所示从远处驶来的轮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如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如图实验能够揭示的地理事实是地球是一个球体。故选B【分析】本题考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实例,读图解答即可。二、填空题13.【答案】 ④→③→①→②;地球照片、远去的船只桅杆顶最后消失等【解析】【分析】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解答】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最后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因此按照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则正确的顺序应该是④→③→①→②。现代,能够支持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证据有地球照片、远去的船只桅杆顶最后消失等。故答案为:④→③→①→②;地球照片、远去的船只桅杆顶最后消失等14.【答案】 ③①②【解析】【分析】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非常漫长,大致的认识过程如下:最早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的说法,也有“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球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经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并非是一个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椭球体。【解答】由分析可知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最早是天圆地方③,地球是个球体①,最后人们通过测量得到,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②,所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③①②。故答案为:③①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