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复习学案(含答案)-2022届高考一语文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答司马谏议书》复习学案(含答案)-2022届高考一语文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2022高考一轮复习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
《答司马谏议书》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句式的知识。
2、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挖掘作文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导入学习】
过去,出于现实政治的考虑,有的人将司马光划为大官僚大地主等豪强贵族的代表,将他的《与王介甫书》说成是对新法的无端责难;而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则是“针对司马光强加于新法的种种罪名,观点鲜明、要言不烦、理直气壮地加以驳斥,表现了一个改革家的坦荡胸怀和高度自信”。
【自主学习】
一、文化常识
1.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2.谏议大夫:官名。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西汉时沿用秦制,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置谏大夫,无定员,掌议论。东汉改称谏议大夫,魏晋时称散骑常侍,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右谏议大夫,各四人,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二、(要求:解释文中加粗字体;翻译划线句,如果是特殊句式,指出其句式。)
某启:昨日蒙教,窃( )以为与君实游处(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 )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 )蒙君实视遇( )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 )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 )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举( )先王之政,以兴利( )除弊( ),不为 ( )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 , ),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 ( ),则固前( )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国事、同俗自媚( )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 ?)盘庚之迁,胥怨 ( )者民也,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 )义而后动 ( , ),是( )而不见可悔( )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 ( )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 )向往之至!( , !)
【合作学习】
知识梳理训练
一、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 (“ ”通“ ”, )
2.于反覆不宜卤莽(“ ”通“ ”, )
二、古今异义
1.于反覆不宜卤莽 古义: 今义:指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2.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3.故略上报 古义: 今义:向上级汇报。
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古义: 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三、一词多义
1.蒙
(1)某启:昨日蒙教 (     )
(2)素蟫灰丝,时蒙卷轴(《黄生借书说》)(     )
2.具
(1)故今具道所以 (     )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
(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伤仲永》)(     )
3.征
(1)生事、征利、拒谏 (     )
(2)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
( )
4.难
(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
(3)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
5.于
(1)于反覆不宜卤莽 (     )
(2)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      )
(3)以授之于有司 (      )
(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     )
(5)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     )
6.以
(1)故今具道所以 (     )
(2)以致天下怨谤也 (      )
(3)以授之于有司 (      )
(4)以兴利除弊 (    )
(5)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     )
(6)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     )
(7)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以膏泽斯民 ( )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 )
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 )
翻译:
2.终必不蒙见察。 ( )
翻译: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翻译:
4.以谓受命于人主。 ( )
翻译: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翻译:
6.至于怨诽之多。 ( )
翻译:
【应用学习】
一、作文素材挖掘和名句积累
1.作文素材
正如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所说,他与王安石“趣向虽殊,大归则同”。两个人的辩论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国家社稷,他们本质上都是“心怀天下”的正人君子,只不过对于“治国”的“手段”存在争议而已,王安石是一个意气风发、敢为人先的政治家,司马光是一个温文尔雅、老成谋国的政治家,这正体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抛开“王安石变法”正确与否,我们今天欣赏《答司马谏议书》与《与王介甫书》的辩论艺术,可以看出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因为有了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两个非常杰出的人物,而使得这个王朝变得非常精彩,这充分证明北宋时期的王朝在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在道德人格、在文章事业方面是一个多么多元而精彩的社会,这种“和而不同”的精彩才是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政论交锋的价值所在。
2.名句积累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 ——王安石
介甫无他,但执拗耳。赠恤之典宜厚。 ——司马光
论来介甫初间极好,他本是正人,见天下之弊如此,锐意欲更新之……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朱熹
王安石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人格的人物。 ——胡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賜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贲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寞为继嗣者乎此患巨之但人不敢及耳光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B.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C.帝沉思久之/日/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D.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即《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待他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便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生性聪慧颖悟,不喜华靡。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获罪后,他连续上书主动承担罪责,庞籍死后他又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职尽忠。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昨日蒙(承蒙)教,窃(私下。这里用作谦词)以为与君实游处(交游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持,坚持)之术(方法、主张)多异故也。虽欲强聒(勉强作解释),终必不蒙见察,故略 上报( 简略/给您写信回复),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看待)厚,于反覆(书信往来)不宜卤莽,故今具道(详细说明)所以,冀(希望)君实或见(我)恕也。
盖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名义和实际 )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怨恨,指责)也。某则(却 )以谓受命于人主(皇帝),议法度而修(修正)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实行、推行)先王之政,以(用)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排除,驳斥)邪说,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本来)前 (预先) 知其如此也。
人习(习惯)于苟且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顾念、关心)国事、同俗自媚于(向)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形容声势盛大或者凶猛)然?盘庚之(主谓之间取独)迁,胥怨(相怨)者民也,非特(不仅)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改变他原来的计划 ),度义(考虑到(事情)适宜。义,适宜。 )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施加恩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做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领教 )。
无由会晤(没有机会见面 ),不任(不胜)区区(谦辞,用于自称)向往之至。
【合作学习】
一、答案1.“辨”同“辩”,辩解 2.“卤”同“鲁”
二、答案1.书信往来2.谦辞,用于自称,指区区之心3.写回信4.大吵大闹。
三、1.(1)承蒙 (2)遮蔽,覆盖 2.(1)详细 (2)具有,具备 (3)工具 3.(1)求 (2)出征 (3)显示、表现 4.(1)排斥 (2)与“易”相对 (3)困难  5.(1)介词,在 (2)介词,从 (3)介词,给 (4)介词,对,对于 (5)介词,向 6.(1)介词,原因 (2)连词,同“而”,表示结果 (3)连词,同“而”,表顺承 (4)连词,同“而”,表目的,相当于“来,以便” (5)介词,把 (6)介词,拿,用,凭借 (7)以为,认为
五答案1.判断句 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2.被动句 但终究一定是不能得到您理解。3.状语后置句 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4.状语后置句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5.宾语前置句 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6.定语后置句 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
【应用学习】
二、【答案】1.D 2.C 3.B
4.(1)修筑两个堡垒来抵御西夏人,招募百姓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进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解除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患了。
(2)我先前进言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诏令),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为什么急于做不吉祥的事呢?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得非…乎”为固定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光曰”意为“司马光说”,其后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便特指兄弟情深”错,“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和谐美满。故选C。
3.B项,“设譬引喻”错,在谈论异兽和日食事件时司马光没有设譬引喻;且关于异兽事件,文中并没有提到“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故选B。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制:抵御。籴:买米,买进粮食。纾:解除。(2)向:以前,先前。春秋鼎盛:形容正当壮年。遽迅速急忙。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爱,回家后给家人讲,竞能说出其中的大意。从此以后,他整天手不释卷。
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这一年他刚二十岁。司马光生性不喜欢华丽奢侈,“闻喜宴”上唯独他不戴花,一位冋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賜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通判。麟州屈野河西面良田颇多,西夏人逐渐侵吞这一带的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堡垒来抵御西夏人,招募百姓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进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解除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患了。”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没有安排措施防备意外,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思覆灭是自己的过失,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待他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纳一种异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假使是真的,但不是自己来到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后来他又编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先例,日食不满一定分度,或者京师看不见,群臣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而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当初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担心却不敢说。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写信给范镇,劝他以死争辩。司马光又当面对皇上说“我过去在并州做通判,所上的三次奏章,希望陛下釆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些,自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样的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先前进言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诏令),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为什么急于做不吉祥的事呢?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促之间,扶立他们结交深厚的人而已。‘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奏疏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人说:“诸公不及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那么全国的人都不敢违背。”韩琦等人拱手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掌管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不可估量的财富,已经快满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达得多。然而,父亲召唤不要答应而不行动,君王征召,不等车辆准备好就应动身,希望以臣子的道义来责备皇子,必须入宫。”英宗于是接受了命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