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共筑生命家园(课件26张PPT+教案+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共筑生命家园(课件26张PPT+教案+说课稿)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共筑生命家园
九年级 道德与法治
学 习 目 标
能力目标
◎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能够举例说明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之福、地球家园之福,懂得绿色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建设美丽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知识目标
◎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关系,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知道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知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路径,知道绿色发展道路是破解发展困境的最佳选择。
导入
诗文蕴含着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之美;蕴含着身处自然,与自然相融,悠然自得,快活忘我之境。
诗文表达了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关系,彼此相融的意境。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
新授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人类文明发展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人与自然内在关系
相互依存关系
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阅读感悟
人与地球是共同体,如果地球的环境继续遭到破坏,将危及子孙后代。人与地球应当和谐共生,保护和营造人类宜居星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伦敦“杀人雾事件”是人类文明的悲剧。请你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
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经验对我们今天治理霾有什么启发?
资料
资料
资料
杀人雾
违背自然规律,肆意开发和利用自然,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促进经济增长。
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物,长时间高压控制下,形成了无风的环境,使得污染物很难扩散。
探究分享
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教训,让人类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我们应:
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该引以为戒,不能重蹈覆辙,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②要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树立法治思维,以法治规范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行为。
启示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态度
新授
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态度
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靠保障
实行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自然规律
准则
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目 标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基 础
建设生态文明
造福人类
价值取向
中国建设
生态文明
基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选择
实现
青山常在
绿水长流
空气常新
实现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方案
坚持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坚持“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
相关链接
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识,全人类都需要承担对于环境、对于自然的责任,这是全世界共同的行动。
我国是积极的参与者和行动者,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必然的选择,也必然会对世界、对人类产生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是人类的共识。
资料分享
高铁和小鸟天堂之间形成了和谐共生。这表达了我们对生态文明的共识,也彰显了我们建设生态文明造福人类的决心。
这是智慧之举,说明我国正在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努力着,将尊重自然规律、准则、进行生活生产转化,使之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资料
(一)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探究总结
事实证明,我们可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1. 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探究总结

×
×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应协调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要处理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2. 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探究总结
国家非常重视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广绿色、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探究分享
吃应季蔬菜、水果,吃本地的食品;房屋装修选择绿色环保的装修材料;尽量少乘坐私家车,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多骑自行车或步行;双面利用纸张,随身携帶购物袋,节约用电用水等。
3. 走绿色发展道路,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实行严格的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资料分享
资料
资料
(二)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探究总结
山清水秀、天蓝地绿
外在表征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内在含义
留住乡愁、守望相助
资料
资料
资料
留住乡愁
资料
美丽中国
小结
建设美丽中国
共筑生命家园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人与自然的关系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走绿色发展道路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价值取向、行为选择、制度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
反馈练习
练习
(2020年,福建省,中考24)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做好分类利国利民。生活中,垃圾分类虽是小事,却不是易事。要将“小事”变成“易事”,公民应该(  )
①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
②强化监督检查,处罚乱放垃圾的行为
③树立环保意识,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
④养成良好习惯,践行绿色低碳的理念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D
反馈练习
练习
(2020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16)
2019年11月5日,全球超过1.1万名科学家联合在《生物科学》杂志上发出警告称,整个世界正面临气候危机,若不做出深刻且持续的改变,世界将面临“数不清的人类苦难”,这警示我们(  )
A. 面对环境问题,人类只能被动地服从自然
B. 人类是自然的主宰,可以主导环境的变化
C. 自然依赖于人类,人类的行为会严重影响环境
D.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D
反馈练习
练习
(2020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23)
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湖南,2019年湖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进一步壮大环保产业,全省环保产业总产值初步统计为29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11.5%;对工业园区及工业企业不达标排放等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建立了一批低碳产业,营造了低碳生活环境。
结合材料,运用国情教育的知识说说湖南省是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的?
反馈练习
练习
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②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③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④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⑤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严格执法,依法严惩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等。
作业
课后延伸
塞罕坝的变化过程,使你得到哪些启发?
分享你知道的环保人物和环保故事。
起草一份环保倡议书,传播你的环保理念。
结束语
同学们:绿色发展是道路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大国的重要担当。我们应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努力!
谢 谢 大 家 聆 听!大家好:
我是道德与法治教师XXX,\\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明确了走绿色发展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
\\接下来,同学们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建设美丽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能力目标: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能够举例说明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之福、地球家园之福,懂得绿色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知识目标: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关系,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知道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知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路径,知道绿色发展道路是破解发展困境的最佳选择。
\\我们的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很多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诗人、作家,把自己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融汇在字里行间,同学们看教材81页运用你的经验里面的内容,并思考:根据诗文,你能想象到怎样的图景?这两幅图景蕴含着怎样的共同意境?\\这两段诗文蕴含着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之美;蕴含着身处自然,与自然相融,悠然自得,快活忘我之境。诗文表达了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关系,彼此相融的意境。
\\今天我们就以这两段诗文为引导,进入到第一个问题的探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呢?或许同学们能从接下来的这段视频中找到答案。(播放视频)视频看完,想必大家从中也找到了一些原因:我们先从人类文明发展角度来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再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来看,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也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最后,从人与自然内在的关系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进取的、多元的、“纷乱”的,但同时也是平衡的、协调的、有度的、一致的、有序的状态。基于以上三点,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材与我们共享了《只有一个地球》这本书中的一段话,这段话的宗旨是说:\\人与地球是共同体,如果地球的环境继续遭到破坏,将危及子孙后代。人与地球应当和谐共生,保护和营造人类宜居星球。\\生态环境影响着文明兴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进一步强调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当人类违背自然意志,贪婪索取时,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伦敦“杀人雾事件”是人类文明的悲剧。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回顾当时的情景,同时请大家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思考,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经验对我们今天治理雾有什么启发?(播放视频)看完视频,想必大家都已经感觉到当年的英国,雾霾要比我们国家严重的多,\\英国的雾霾起因是因为违背自然规律,肆意开发和利用自然,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促进经济增长。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物,长时间高压控制下,形成了无风的环境,使得污染物很难扩散。\\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教训,让人类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我们应: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引以为戒,不能重蹈覆辙,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②要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树立法治思维,以法治规范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行为。
\\有了前车之鉴,我们自然不能重蹈覆辙,\\所以我们要改变,要发展,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建设生态文明。\\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行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建设生态文明,要从多方面去理解这个举措,\\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
\\那我们如何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呢?\\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选择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请同学们看教材83页的材料内容。历年世界环境会议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达成人类的共识。\\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识,全人类都需要承担对于环境、对于自然的责任,这是全世界共同的行动。我国是积极的参与者和行动者,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必然的选择,也必然会对世界、对人类产生重要意义。
\\老师这里有一则材料,看看这件事情,大家是否知晓?这个小鸟天堂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因巴金的优秀散文《鸟的天堂》而闻名于世,可新建铁路要从这里经过,为了保护这个原生态的环境,江湛铁路建设投资了1.8亿,建造全球首例全封闭声屏障,为此,很多人质疑是否小题大做,值不值得。我们怎么看这件事?\\这个屏障,让高铁和小鸟天堂之间形成了和谐共生。这表达了我们对生态文明的共识,也彰显了我们建设生态文明造福人类的决心。\\ 这是智慧之举,说明我国正在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努力着,将尊重自然规律、准则,进行生活生产转化,使之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这样的智慧之举,也是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的结果。\\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余村的变化来进一步探讨第二个问题——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余村在发展过程中,前后两条发展道路,有什么不同?这个村子又是如何实践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20世纪70--80年代余村走的是一条对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的致富道路,带来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3 年,余村提出特色产业和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再一次体会到,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余村的双赢证明了,我们可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无论我们身处乡村还是城镇,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这个发展共识,首先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不几个村民,正在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小清家旁边的这条河呢,我们来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小青家在一条小河旁,以前河水清澈见底,人们常在河里捕鱼捉虾,洗衣洗菜,后来河水渐渐变得浑浊起来,鱼虾不见了踪影,人们也不敢在河里洗衣洗菜了,原来在小河的上游建了一家造纸厂,厂里的污水违规排放直接进入河里,河水被严重污染了。村民王婶儿说,虽然造纸厂能带来一时的经济效益,但他违规排污,对村民健康影响太大,得不偿失;小青的父亲说,在造纸厂打工能赚钱,一点污染算不了什么;造纸厂的厂长说,造纸厂虽然效益还不错,但安装一套治污设备还是太贵了,不划算,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呢?谈谈理由。\\他们三个人的对话,应该说村民王婶的话是正确的,\\造纸厂厂长和小清父亲的话是错误的。\\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应协调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处理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这些年,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也切实感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我国在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做出了很多的成绩,一个个绿色工程让我们的祖国欲加美丽。\\这一个个的实例,都充分的说明,国家非常重视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广绿色、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现实生活中,绿色发展理念已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绿色、循环、低碳已经悄无声息地走进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很多人去超市,自己随身携带环保购物袋;同学们中午在学校用餐,大都选择自己携带餐具,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和家人朋友出外用餐,也不像以前那样大吃大喝了,吃多少点多少,践行了“光盘行动”;上海的垃圾分类举措的成果实施,给其它城市做到了一个很不错的表率作用。作为一名消费者,你打算如何行动呢?\\我想大家在各自的生活中,还是可以尽量做到:吃应季蔬菜、水果,吃本地的食品;房屋装修选择绿色环保的装修材料;尽量少乘坐私家车,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多骑自行车或步行;双面利用纸张,随身携帶购物袋,节约用电用水等。
\\同学们,生活中的变化,国家各种举措的实施,和制度保障是分不开的,是制度保障着生态文明的建设,保障着我们的绿色生活。2014年4月24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对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凸显保护优先原则,建立公共预警机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扩大公益诉讼主体,明确政府监管职责,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追责处罚力度,是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因此, 走绿色发展道路,制度的建设,以及严格实行制度,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
\\我们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为了打造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此时,同学们能不能再自己的脑海中勾勒出美丽中国的轮廓与图景的样子呢?\\那一定是这样的:美丽中国,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留住乡愁,守望相助,\\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
\\这节课讲到这里就已经接近尾声了,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知道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坚持的基本国策和发展理念,理解了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的关系和坚持的原则,懂得了每个社会成员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日常行动中,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接下来,我们来演练几道题,把今天学的知识再提升一下。请看题: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做好分类利国利民。生活中,垃圾分类虽是小事,却不是易事。要将“小事”变成“易事”,公民应该(  )
①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
②强化监督检查,处罚乱放垃圾的行为
③树立环保意识,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
④养成良好习惯,践行绿色低碳的理念
有四个选项: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题干中的描述,说明了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公民,要树立环保意识,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养成良好习惯,践行绿色低碳的理念,科学投放垃圾,③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①②不属于公民角度,不合题意。 故选:D。
\\请看下一题:2019年11月5日,全球超过1.1万名科学家联合在《生物科学》杂志上发出警告称,整个世界正面临气候危机,若不做出深刻且持续的改变,世界将面临“数不清的人类苦难”,这警示我们(  )
A. 面对环境问题,人类只能被动地服从自然
B. 人类是自然的主宰,可以主导环境的变化
C. 自然依赖于人类,人类的行为会严重影响环境
D.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生物科学》杂志上发出警告。警示我们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该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环境刻不容缓,D正确,符合题意;A错误,人类富有智慧和创造力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B错误,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C错误,应该是人类赖于自然。 故选:D。
\\请看下一题: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湖南,2019年湖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进一步壮大环保产业,全省环保产业总产值初步统计为29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11.5%;对工业园区及工业企业不达标排放等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建立了一批低碳产业,营造了低碳生活环境。
此题只有一个设问:结合材料,运用国情教育的知识说说湖南省是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的?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等。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材料及问题,紧密联系教材相关知识,综合作答。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重点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运用教材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时注意认真研究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答题方向;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作答,做到准确无误即可,可参考以下五点内容。
\\最后,根据教材88页的内容,给大家留一个作业,\\通过塞罕坝(sai han ba)的变化过程,说说你得到的启发;\\分享你知道的环保人物和环保故事。\\最后,起草一份环保倡议书,传播你的环保理念。
\\同学们:绿色发展是道路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大国的重要担当。我们应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努力!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我们下节课再见!年级 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课题 《共筑生命家园》 指导教师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建设美丽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能力目标: 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能够举例说明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之福、地球家园之福,懂得绿色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知识目标: 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关系,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知道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知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路径,知道绿色发展道路是破解发展困境的最佳选择。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教学难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学情 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有所体验和了解,对绿色生活方式有所认识,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所了解。但总体来说,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本质认识深度不够,具有一定片面性。对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内涵了解不够全面,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理解不深。生活中,生态文明意识也在内心逐渐形成,对生活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事件或行为也有所耳闻,自身也能积极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但仍有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生态意识淡薄的行为,亟待改变与解决。
教学 方法 教法:情景设罝,引导讲解。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教材81页运用你的经验里面的内容,并思考:根据诗文,你能想象到怎样的图景?这两幅图景蕴含着怎样的共同意境? 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设问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导入本课主题。
二、教学环节 目标导学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节一:同学们看教材页运用你的经验里面的内容,并思考:根据诗文,你能想象到怎样的图景?这两幅图景蕴含着怎样的共同意境? 教师归纳:这两段诗文蕴含着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之美;蕴含着身处自然,与自然相融,悠然自得,快活忘我之境。诗文表达了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关系,彼此相融的意境。 环节二:人类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呢? 看视频并思考 教师归纳:我们先从人类文明发展角度来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再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来看,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也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最后,从人与自然内在的关系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进取的、多元的、“纷乱”的,但同时也是平衡的、协调的、有度的、一致的、有序的状态。基于以上三点,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环节三:看视频思考 思考: 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回顾当时的情景,同时请大家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 思考: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经验对我们今天治理雾有什么启发?教师归纳:根据以上分析数据,请同学们思考,从国民受教育程度看,你认为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如何?对我国经济社会有何影响?从纵向看,我国国民教育程度不断提升,人口文化素质整体改善。从横向看,我国国民受教育程度还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人口文化素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由此可见,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国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将会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节四:P83相关链接 思考:请同学们看教材83页的材料内容。 教师归纳: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识,全人类都需要承担对于环境、对于自然的责任,这是全世界共同的行动。我国是积极的参与者和行动者,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必然的选择,也必然会对世界、对人类产生重要意义。 环节五:小鸟天堂 思考:铁路这样修建,值得吗? 教师归纳:这个屏障,让高铁和小鸟天堂之间形成了和谐共生。这表达了我们对生态文明的共识,也彰显了我们建设生态文明造福人类的决心。\\ 这是智慧之举,说明我国正在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努力着,将尊重自然规律、准则,进行生活生产转化,使之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目标导学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环节一:案例分析 思考:余村在发展过程中,前后两条发展道路,有什么不同?这个村子又是如何实践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 教师归纳:20世纪70--80年代余村走的是一条对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的致富道路,带来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3 年,余村提出特色产业和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再一次体会到,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余村的双赢证明了,我们可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无论我们身处乡村还是城镇,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环节二:资料分析 思考问题: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呢? 教师归纳: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应协调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处理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环节三:绿色业绩 我国在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做出了很多的成绩,一个个绿色工程让我们的祖国欲加美丽。 教师归纳总结 国家非常重视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广绿色、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环节三:P87探究与分享 思考:作为一名消费者,你打算如何行动呢? 教师点拨: 吃应季蔬菜、水果,吃本地的食品;房屋装修选择绿色环保的装修材料;尽量少乘坐私家车,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多骑自行车或步行;双面利用纸张,随身携帶购物袋,节约用电用水等。 环节四:P87相关链接 教师归纳: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因此, 走绿色发展道路,制度的建设,以及严格实行制度,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 我们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为了打造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此时,同学们能不能再自己的脑海中勾勒出美丽中国的轮廓与图景的样子呢?那一定是这样的:美丽中国,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留住乡愁,守望相助,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知道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坚持的基本国策和发展理念,理解了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的关系和坚持的原则,懂得了每个社会成员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日常行动中,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利用视频的直观演示发,讲述法让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学生感悟,教师点拨 学生感悟,教师点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从两首诗来切入,诗境、情感、主题都指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对美丽自然环境的向往。 视频描述了地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旨在让学生有所感悟,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明白人与地球是共同体。 让学生探讨造成灾难的原因,感受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并通过介绍伦敦的空气污染治理措施,引导学生思考伦敦的空气污染治理经验,对我们今天治理霾的借鉴意义。 引导学生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角度理解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让学生了解国家在计划生育方面所采取的社会保障措施。 引导学生了解全球范围内环境问题的诸多表现及发展趋势,让学生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本活动设计了一个学生讨论的生活化场景,通过对四种不同观点的辨析,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正在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之间的关系,坚定走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思想境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我国环保前沿科技,认识到国家对于绿色发展的重视。 理解绿色发展理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的重要性,并自身能为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意在结合环境保护法的修订,使学生理解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认识到只有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三、反馈练习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做好分类利国利民。生活中,垃圾分类虽是小事,却不是易事。要将“小事”变成“易事”,公民应该(  ) ①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 ②强化监督检查,处罚乱放垃圾的行为 ③树立环保意识,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 ④养成良好习惯,践行绿色低碳的理念 有四个选项: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题干中的描述,说明了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公民,要树立环保意识,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养成良好习惯,践行绿色低碳的理念,科学投放垃圾,③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①②不属于公民角度,不合题意。 故选:D。 \\请看下一题:2019年11月5日,全球超过1.1万名科学家联合在《生物科学》杂志上发出警告称,整个世界正面临气候危机,若不做出深刻且持续的改变,世界将面临“数不清的人类苦难”,这警示我们(  ) A. 面对环境问题,人类只能被动地服从自然 B. 人类是自然的主宰,可以主导环境的变化 C. 自然依赖于人类,人类的行为会严重影响环境 D.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生物科学》杂志上发出警告。警示我们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该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环境刻不容缓,D正确,符合题意;A错误,人类富有智慧和创造力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B错误,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C错误,应该是人类赖于自然。 故选:D。 \\请看下一题: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湖南,2019年湖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进一步壮大环保产业,全省环保产业总产值初步统计为29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11.5%;对工业园区及工业企业不达标排放等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建立了一批低碳产业,营造了低碳生活环境。 此题只有一个设问:结合材料,运用国情教育的知识说说湖南省是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的?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等。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材料及问题,紧密联系教材相关知识,综合作答。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重点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运用教材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时注意认真研究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答题方向;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作答,做到准确无误即可,可参考以下五点内容。
四、课后延伸 最后,根据教材88页的内容,给大家留一个作业,通过塞罕坝的变化过程,说说你得到的启发;分享你知道的环保人物和环保故事。最后,起草一份环保倡议书,传播你的环保理念。
五、结束语 同学们:绿色发展是道路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大国的重要担当。我们应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努力!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我们下节课再见!
板书设计 共筑生命家园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3.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理 1.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