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然灾害 知识点总结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知识点总结

资源简介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灾害
一、洪涝灾害
1.概念
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
从气候因素看 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 主要分布于沿河、沿海的地势低洼地区
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影响
影响 说明
危害巨大 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水困难等
破坏人类生存环境, 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易发疫情 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成因
洪涝灾害的发生是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象、水文和地形等,它们是洪涝灾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如降水的季节分配、河流的水系特征、流域的地形特征等自然因素,是洪涝灾害发生的客观条件。
人为因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修建堤坝、城市化等社会经济活动对洪涝灾害的发生、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具体如表所示:
因素 影响
自然因素 流域状况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水量大,水位高,水位急涨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高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状况 支流多少 支流多,特别是扇形水系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道曲直 弯曲
河谷坡度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宽窄 狭窄
人为因素 破坏植被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
围湖造田 使湖泊的洪水调节能力减弱
5.我国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6、洪涝灾害问题的分析方法
(1)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原因 影响因素
来水量大 气候——降水多且集中,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 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量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排水不畅 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调洪蓄洪能力差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洪水治理问题: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
具体要求是: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但对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二、干旱灾害
1.概念
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2.分布
在世界的分布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在我国的分布 我国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 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3.危害
影响种植业 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影响畜牧业 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引发水资源短缺 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诱发其他灾害 极易引起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4.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形成旱灾的自然原因
三、台风灾害
1.概念
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结构
3.分布
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4.危害
5.益处
台风带来的降水可以缓解旱情和酷暑
四、寒潮灾害
1.概念
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寒潮的源地、分布及危害
源地 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标准 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
发生季节 深秋到初春的冬半年。春初、秋末最盛
影响地区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势力强大的寒潮天气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危害 ①强烈降温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其以春季和秋季危害最大。 ②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 ③严重的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等
3.我国的寒潮灾害
时间 分配 冬半年 9月至次年5月
高峰期 春季高峰期:3~4月; 秋季高峰期:10~11月
源地 源地形成 北方大陆、冰雪洋面的极地冷气团,气温很低,干冷空气堆积, 形成高密度冷气团,发展成为冷高压后,在西北气流引导下大举南侵
路径 偏西路径 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 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 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地区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影响 差异 山体北侧 山体北侧阻挡南下冬季风,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
山体南侧 山体阻挡南下冷空气,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影响范围 黄河流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两广地区
寒潮 灾害 影响农业 低温、大风对北方农牧业有重大危害
地区差异 北方地区因秋末寒潮带来的初霜使晚秋作物遭受冻害, 牧区因寒潮霜冻使牧草和牲畜受灾
寒潮 天气 北方天气 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
南方天气 降温、冻害、雨雪
影响范围 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4.寒潮利弊分析
第二节 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地震的概念
地壳中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地震的量度指标
(1)震级:
反映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地震烈度:
反映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
3.地震构造示意图
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中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源深度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等震线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地震波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
4.地震的危害
5.地震的分布
3.我国地震的分布及多发的原因
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四个地震多发区和南北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或板块内部的构造断裂带。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形成条件及危害
滑坡 泥石流
定义 山地斜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形成 条件 地质地形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 地表植被条件:植被覆盖较差。 气候条件:降水较丰富,降水变率较大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1)地形陡峻 (2)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多发 地区 山地丘陵区、工程建设频繁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危害 会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2.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
滑坡 泥石流
不同点 发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山地沟谷中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 较大 较小
是否必须有水的参与 可以无水的参与 必须有水的参与
相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
3.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滑坡、泥石流都是地球外力作用导致的地质灾害,都具有突发性特点,是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滑坡、泥石流灾害十分频繁。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分布、特点如下:
第三节 防灾减灾
一、防灾减灾手段
1.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方针
我国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制定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指导方针。
2.灾害监测
3.灾害防御
(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2)工程性防御措施
含义 就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途径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减轻自然灾害 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
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
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人口和财产安全
建立护坡、挡墙等阻拦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耕地
改变财物特征,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修水库、电机井等工程配套设施,防洪抗旱
加固房屋,增强抗震性能
4.灾害救援与救助
阶段 内容
灾前准备 ①储备基地:是否符合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全国主要灾区的要求。 ②救灾物资:数量是否充足,种类是否因不同的灾种、时间而准备不同。 ③救灾人员:是否在灾害第一时间到达灾区进行抢灾、救灾
灾中应急 根据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灾后 恢复
二、自救与互救
1.对个人和家庭而言
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自救与互救。
2.灾前准备
(1)洪涝、台风多发地区,居民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
(2)震前准备主要包括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3.灾中救助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应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进行撤离。
(1)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2)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
(3)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如不能逃脱或被掩埋,要尽可能地进行自我保护。
4.灾后自我保护
自然灾害后,还需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1)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的热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2)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
5.其他灾害自救或预防措施
自然灾害 自救互救办法
龙卷风 ①接到龙卷风警报:立即躲进地下室或坚固的混凝土建筑物中隐蔽起来 ②在室内:适当将窗户留出一些缝隙,以平衡建筑物内外压力 ③在野外的开阔地: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
台风 ①不要启程远足或到海滩游泳,不要驾船出海 ②在海上行驶的船只应尽快靠岸 ③外出的人应尽快回家,待在室内,切勿靠近窗户,尤其不要接近向风的窗户 ④“台风眼”在上空掠过时,会平静一段时间,切勿以为风暴已经结束
大雾 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
沙尘暴 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

1.概念
遥感技术是利用装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2.特点
3.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
4.应用
遥感在防灾减灾中的用途 灾害前兆预测 遥感可及时观测到灾害前的异常和特殊现象,并发出警报
灾害跟踪监视 如台风发生后可随时跟踪,并向受灾地区发出警报
帮助救灾 灾害发生后,陆地通信往往遭到破坏而影响救灾行动。遥感可帮助识别重灾区和能通往灾区的路线,从而决定救灾的轻重缓急
建立灾害模型 通过灾害模型,遥感技术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灾害现象
遥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遥感广泛应用于洪水等气象灾害,滑坡和泥石流、森林和草原火灾及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的预报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概念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一种地理信息技术,它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
2.组成
(1)空间部分——卫星星座。
(2)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3)用户部分——信号接收系统。
3.作用
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4.世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和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5.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
三、地理信息系统
1.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储存、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系统。
2.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1)对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预报预警。
(2)快速确定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
四、地理信息技术的比较
特点和功能 简单理解
遥感 地表观察、地理数据收集 是什么 有什么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空间位置(地理坐标)的确定、导航 在哪里
地理信息系统 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分析、决策应用 为什么 有何联系 怎么做 怎么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