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3.我参与 我奉献 课 时 1备课教师 单 位教学目标 1.知道公共生活人与人相处需要平等相待,树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观念。2.明确构建和谐的公共生活,需要做到文明有礼,提升公共意识。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懂得平等友善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小善汇聚成大爱。教学难点 如何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调查记录表等。教 学 过 程 复 备一、谈话导入 1.谈话:相信每位同学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记在了心中,其中对公民(个人)提出的要求是什么?谁能说一说?2.出示:我们一起读一读3.过渡:今天我们就先一起来聊聊“友善”这个话题。板书课题:3.“我参与 我奉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要求引发谈话,接着用友善来导入本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友善万花筒,从身边的凡人善举中感受到社会正能量。1.读读说说: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环卫工人的免费早餐》《两种爱心方案》《张大爷的爱心卡》三则事例,并在四人学习小组里说一说,哪一则最打动你,为什么?(相机组织讨论:在帮助别人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得到别人帮助时,我们该有怎样的回应?)2.小组讨论: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凡人善举?公共生活中,我们可以为身边需要关爱的人做些什么?3.角色互换体验:情境一:一个不认识路的外地人,遇到了心情烦躁的你;或者遇到了怕麻烦的你。角色互换:如果你是那个外地人,你的心情怎样?此刻,你最需要什么?你最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情境二:去餐厅吃饭,服务员给我们上菜,今天餐厅的人特别多,你等得着急想发火。 角色互换:如果,你是那个忙得不可开交的服务员,你的心里会怎样想?4.活动总结:通过两次角色互换,你感受到了什么?5.师: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我们不能因职业、地位来区别对待人,不应以冷漠无礼的方式对待别人,不在肉体或精神上伤害别人,这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有效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话题,角色体验的活动教学,真正起到了良好的德育主题教学效果。】三、法治望远镜,从法律规定中体会国家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关爱。1.学习法律规定:我们身边有一些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国家专门出台了相应的法律规定。一起来了解一下。2.了解弱势群体:从这些法律规定中,你们知道了哪些人属于弱势群体?你还知道哪些人也属于弱势群体?3.拓展延伸:想一想,说一说,社会中还有哪些措施体现了国家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关爱呢?(人行道上设置盲道、公交车上专设爱心座椅、有些场所的卫生间内专门设有母婴室……)【此环节的内容有效拓展了德育教学的范围,将学生融入到社会,关注社会、国家对人们的关爱。】四、明礼实践场,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辨是非知美丑。1.听一听:同学们一起来听一则故事:一个年轻人要去张村,可他不认识去张村的路。半路上遇见一位老人,年轻人喊道:“喂,老头儿,这里离张村有多远?”老人脱口而出:“无礼!”年轻人足足走了五里的路程,也没有找到张村。年轻人停下来想了又想,似乎悟出了什么。思考:他悟出了什么?说一说:图中人物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合适吗?3.想一想:在公共场所的无礼举动会带来哪些影响?4.演一演:如果你是图中人物会怎样做?5.找一找:你还在公共场所看到过哪些不当行为?或者值得点赞的行为?6.读一读:(1)天津南开中学入门镜上,刻着学校创始人严修书写的“容止格言”,周恩来总理以此规范自己的衣着、仪表和一言一行,并贯彻一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2)《荀子》中也说道:“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家则不宁。”【通过此环节内容的设计,引领同学们学会在生活中辨别、判断、分析,从而指导学生的德育实践,养成文明向上的良好习惯。】五、课后调查:生活文明大调查。1.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可小组合作,记录生活中文明向上的人与事。2.师宣布下课,下节课交流同学们的文明大调查,一起分享。板书设计 3.我参与 我奉献.友善万花筒 法治望远镜 明礼实践场 课后文明大调查……教学反思课 题 3.我参与 我奉献 课 时 2备课教师 单 位教学目标 1.了解社区成员的角色责任,树立服务公共生活的意识。2.明确参与公益活动的意义,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教学重点 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小善汇聚成大爱。教学难点 如何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学生课前参与一次社区志愿服务。教 学 过 程 复 备一、激趣引入1.观看同学们在社区服务的照片。2.说说你看到这些照片的感受。3.师:社区是我们的家,社区生活需要我们参与,社区的活动需要我们的奉献。今天,我们继续探究我参与、我奉献的新知识。4.揭示课题:3.我参与 我奉献二、新知探究(一)相关链接:社区知多少———农村社区;城市社区说说你所在的社区里的人和事。活动一:服务社区。维护社区生活。(1)师:还记得新型冠状病毒防疫期间,大家都响应国家和政府的号召,蜗居家里不出门。这时,我们需要的很多必须品就是社区负责运送的。哪家有武汉回来的居民,社区都会密切关注。温馨有活力的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美好社区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主动承担社区事务。(2)你想生活在什么样的社区里?图片欣赏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人们友爱和谐的社区。(3)《邻里公约》①了解《邻里公约》的内容某小区的居民们制订了一个《邻里公约》,其内容包括:见面主动微笑问好,邻里有事主动相助;停车时车头朝外、车轮不压线;清晨和夜晚,降低室内音量,室外集体活动不干扰邻居的正常生活;预防阳台滴水、坠物;使用牵引带遛狗,自行清理宠物粪便;遇到装修要提前通知,照顾邻居感受。②讨论:一位居民认为《邻里公约》就是个“紧箍咒”,你认同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③师小结:《邻里公约》只是将人们要在公共场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邻里之间的友善相处明文提出,它是对人们平时的公共生活的指引和约束。认为《邻里公约》是“紧箍咒”的人,本身就是个不遵守道德规范的人。(二)参与社区服务,共同服务社区(1)社区志愿服务分享①上节课的课后作业:为社区或村社服务一次,参加一次志愿者服务。②在小组内将自己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和感受与组员交流。③请两三名同学将自己的志愿服务经历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汇报。④思考:你觉得你还可以参与哪些社区志愿服务?⑤师:孩子们都参加了志愿服务,真是好样的!(2)阅读角《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3)师小结:社区中的每个成员既是社区秩序的受益者,也是社区秩序的建设者。社区成员在情感上的相互支持,生活上的相互帮助,会让社区生活更有品质、更有温度。活动二:参与公益。出示图片:了解历史上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人物——范仲淹 刘世宏公益活动知多少?(三)说说什么是“志愿者”?志愿者是指在不为获取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奉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开展有益于社会或个人的活动的人。2.了解志愿者的事迹(1)先听关于志愿者的故事:爸爸的“爱心车”(2)说说你所了解的志愿者的故事。(3)老师讲解新型冠状病毒防疫时,武汉志愿者付文杰的故事。付文杰在一线,在武汉科技大学就读,他也最清楚当地疫情的迫切性,他做出了常人不能及的决定,将自己的几台车跟一套房变卖,筹300万物资。不过不幸的是,在武汉协和医院的时候,付文杰的捐物理念是必须将自己的物资亲手送到病人手上,而正是这次进入病房,吸入式的感染,让这位年轻的小伙也被感染了。3.师小结: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公益事业是凝聚人心、增强正能量的事业。参与公益事业能为身处困境的人雪中送炭,也能为抵御突发灾害汇聚帮扶力量。(四)活动园 公益的力量1.师:参与公益活动,我们既可以为灾区捐款,资助贫困学生,帮助困难家庭,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照顾孤寡老人,参加保护生态环境等志愿活动。我们所做的这些公益活动,究竟有没有作用呢?2.感受公益的力量(1)读小娟的故事,感受公益的力量。(2)说一说:小娟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3)下课后收集公益改变人、改变环境的事例。3.师小结:当每个人微小的公益力量积小成大时,就能有效帮助需要救助的个人和群体。让我们坚持“日行一善”,从小事做起,发挥公益的力量。(五)慈善要用“心”衡量1. 读田家炳爷爷的:慈善要用“心”的故事2. 你如何理解田家炳爷爷所说的“有‘心’的慈善” 3.师小结:慈善要用“心”,有的人打着慈善的名,却做着利己的事;有的人只顾为自己挣慈善的名,却没有用心了解,没有把慈善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三、课后拓展收集公益改变人、改变环境的事例。四、总结服务社会不分大事小事,只要是友爱的公益行动,再小的力量也会因为积累而变得强大。因为生活中的小小善举最终可以汇聚成社会生活中的浓浓大爱。板书设计 3.我参与 我奉献服务社区参与公益教学反思当堂达标训练题3.我参与 我奉献一、判断题1.文明礼貌不是空洞的口号,体现在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中。( )2.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 )3.公益事业是凝聚人心、增强正能量的事业。( )4.小学生年龄太小,不宜参加公益活动。( )5.美好社区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主动承担社区事务。( )二、实践题1.分享你参与社区建设的活动和感受;如果没有参与过社区建设,就说说你可以做哪些参与社区建设的事情。2.人与人之间需要平等相待,如果遇到问路的外地人,我们小学生可以做些什么呢?3、作为小学生,我们可以参加哪些公益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