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2预防犯罪【教学目标】1.掌握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含义、种类。2.增强防范意识,预防犯罪。【教学重难点】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难点:增强防范意识,预防犯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涉疫情刑事案件”视频。提问:什么是犯罪?犯罪有什么特征?出示课题:《5.2预防犯罪》二、自主学习(一)自学要求:预习课本52-56页,依据下列问题认真勾画,限时6分钟。(二)自学问题:1、刑法的作用、内容?2、什么是犯罪 3、犯罪有哪些特征 4、刑罚的含义及种类有哪些 5、如何加强自我防范?三、新授(一)了解罪与罚1.活动一:刑法的作用和内容教师:出示课本52页“运用你的经验”图片,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属于盗窃罪。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剂,属于犯罪行为。为了逼对方还债而绑架他人属于犯罪行为。让学生说说刑法的作用和内容学生:(1)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2)内容:刑法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活动二:犯罪的含义及特征教师:课本53页“探究与分享”分析上述行为。提问:什么是犯罪行为?学生: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教师:出示:吴谢宇弑母案,使学生认识犯罪的含义。2016年2月14日,谢天琴的尸体被发现在福州市晋安区桂山路172号某中学教职工宿舍5座102单元住处内。经侦查,其儿子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2021年8月26日上午,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刑法》法对被告人吴谢宇公开宣判。以被告人吴谢宇犯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三千元。教师:提问:犯罪的特征?学生: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教师:通过案例“刘某、吕某妨害公务案” 进一步认识犯罪的特征。2019年11月1日晚,被告人刘某、吕某在合肥市某酒店用餐,席间二人大量饮酒后在包厢内耍酒疯,酒店报警。民警王某、辅警李某接110指令后出警至现场。期间,刘某、吕某不配合执法,刘某踢打民警王某,将辅警李某眼镜打落,吕某辱骂、挑衅民警王某,将民警王某按倒在酒店水池内,致王某的头部受伤。后增援的民警赶到现场将吕某、刘某控制后,带回派出所。 2020年4月21日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法院认为犯罪嫌疑人刘某、吕某酒后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民警依法执行职务,构成妨害公务罪,其社会危险性较大,依据《刑法》判决刘某、吕某犯妨害公务罪,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活动三:刑罚及分类?教师:提问:什么是刑罚?学生:刑罚又称为刑事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要内容。教师:提问:刑罚的种类?学生: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和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教师:法律常识 主 刑管制: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3年。拘役: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1年。有期徒刑: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20年无期徒刑: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并强迫劳动改造。死刑:剥夺犯罪分子生命。附加刑罚金:强制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适用于贪利型犯罪,如走私、贩毒等。剥夺政治权利: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与政治活动的权利。没收财产:将犯罪分子所拥有的财产的部分或全部,强制无偿的收归国有。多适用于严重的犯罪,如危害国家安全罪、金融诈骗罪等。驱逐出境: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我国国境。教师:易混辨析拘留与拘役:拘留是一种行政处罚手段,期限为1日~15日;拘役是刑罚主刑之一,期限为1月以上6月以下。罚款与罚金:罚款是一种行政处罚手段;罚金是刑法附加刑之一。知识小结:(1)什么是犯罪?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2)犯罪的特征?犯罪最本质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的法律标志:刑事违法性;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应受刑罚处罚性。(3)什么是刑罚?刑罚又称为刑事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要内容。(4)刑罚的分类?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和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二)加强自我防范1.活动四: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教师:讨论:有的同学说,我们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罪也不会受处罚。你觉得对吗?为什么?学生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防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教师:如何预防犯罪?学生: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教师:课本55页“探究与分享”,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学生:陈某由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教师:如何预防犯罪?学生: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教师:出示故事我心中有主宋元时期,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由于行走长远路途,天气又热,喉干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提问:如何预防犯罪?学生: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2.知识小结:我们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①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