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测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创始人在《章程》中最先发出“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由此可知,开启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想先河的历史人物是 ( )A.李鸿章 B.孙中山 C.康有为 D.陈独秀2.(2021·东营质检)《中华民国史》写道:“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这个建议获得一致赞成。”“大团体”是指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3.(2021·自贡中考)如图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中立除被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平民均地权”是指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4.(2021·汕头质检)官员质问徐锡麟:“恩铭待你不薄,为何刺杀?徐锡麟言:“恩铭待我,私惠也;我杀恩铭,天下之公也。”官员又问:“汝常见恩铭,为何不于署中杀之?”徐锡麟言:“署中,私室也;学堂,公地也。大丈夫作事,须令众目昭彰,岂可鬼鬼祟祟。”对话中的徐锡麟发动了 ( )A.萍浏醴起义 B.广西起义 C.安庆起义 D.浙江绍兴起义5.“起义失败后,革命志士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殓在此役中牺牲的烈士遗骸,得72具…”这次起义是 ( )A.萍浏醴起义 B.广西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6.某年出版的报纸使用了下列小标题描述某事件:“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据此判断“某年”是 ( )A.1907年 B.1910年 C.1911年 D.1912年7.“它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者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这里的“它”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8.民国元年,为紧跟时势,商务印书馆编纂了《共和国教科书》,推崇爱国、平等、自由、权利、义务等理念。“民国元年”是 ( )A.1911年 B.1912年 C.1915年 D.1919年9.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退位诏书》曰: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A.说明了清朝皇室告别了皇宫 B.体现了皇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D.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由此可知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 )A.肯定了民主共和制度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11.袁世凯说:“我现在不怕国民党以暴力夺取政权,就怕他们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权,把我摆在无权无勇的位置上。”为了解除这种威胁,袁世凯采取的手段是 ( )A.建立同盟会,与国民党斗争 B.暗杀宋教仁,破坏责任内阁制C.自动下台,取得国民谅解 D.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2.“它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活动。从云南开始的…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国的延续阴谋,恢复了共和制。”材料中的“它”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13.有数据显示,1916—1924年间,平均每年的战区面积即达六七个省,造成社会动荡、农田荒芜;兵祸连绵还导致水利失修,1916年江苏发生水灾,受灾地区面积广大。造成以上社会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B.袁世凯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C.袁世凯围剿护国军 D.民国初期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战乱中14.“旧式官僚们忙着准备复辟即位事宜,到处散布着18真命天子就要重出的谣言”。面对这种局面,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忧虑重重地开始寻求拯救中国的方法”。他们找到的方法是 ( )A.发动辛亥革命 B.开展新文化运动 C.发起五四运动 D.建立中国共产党15.(2021·北京质检)近代中国一些报刊杂志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初,被读者评价为“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的刊物是 ( )16.(2021·太原质检)《新青年》主张写文章不应摹仿古人写“八股文”,而应该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 )A.提倡自由平等 B.抨击封建礼教 C.提倡民主科学 D.倡导文学革命17.“参加游行的有来自北京十三所大专院校的大批学生,人数激增到五千人,巨大横幅上写着‘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和‘诛卖国贼曹汝霖’的字样”。这段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五四运动 C.武昌起义 D.二次革命18.1919年6月,中国某城市有六七万工人参加罢工。罢工工人说:“我们当前所进行的运动,乃是世界史上一件最为惊人的运动。这是一个全民的运动,不是任何武力所能压制得了的。”该城市是 ( )A.北京 B.广州 C.上海 D.天津19.1920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最早提出并推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同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先后与李大钊、陈独秀商议建党事宜。8月,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材料适合用来解释中国共产党诞生的 ( )A.背景 B.原因 C.时间 D.作用20.1921年7月,上海。身着长衫、中山装、西装的10多位有志之士,怀着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四面八方赶到位于法租界的一处幽静小院,轻轻叩响铜环。材料中所描述的事件 ( )A.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大事变C.修改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纲领 D.标志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5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第二年,中华民国成立,并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而且逐渐走上了复辟帝制的道路,孙中山等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维护共和制度,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但中国陷入军阀割据分裂的局面。(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些革命志士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4分)(2)材料二中的“宪法”指什么?(2分)据材料一、二,概括革命党人从准备到发动革命过程的特点。(2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你能从这些革命志士追求民主的过程中感受到什么样的精神。(2分)22.《历史的放大镜—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展》以新的视角揭示了古老帝国在艰难的现代化转型中的蹒跚步履。材料一(1)展览用近百幅漫画主要从四个方面展现了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请把下列事件填入材料一中A、B、C三处的相应位置。(3分,写序号即可)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②武昌起义 ③推行鞠躬、握手礼材料二(2)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两幅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2分)材料三(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谈谈你是否同意该报的评论。请说明理由。(3分)(4)漫画被称为历史的放大镜。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2分)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1918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姊妹刊物《每周评论》。从这以后,新文化派知识分子由批判封建旧传统等一般宣传开始转向宣传现实的政治斗争,把民主与科学思想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五四运动前后,《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每周评论》也刊载了摘译版《共产党宣言》以及陈独秀《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等文章。(1)材料一中陈独秀的活动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些重大历史事件?(6分)(2)依据材料二,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思想宣传的内容有了哪些新变化?(4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世界史上的哪一重要事件直接相关?(2分)(3)综上所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2分)24.许多时间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青年。他们主张推倒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他们大多掌握了一种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极其有效的利器,这就是白话国语。有了这个利器,他们能够很方便地与社会各阶层联络,传播思想,把许多民众甚至工人和农民发动起来,造成中国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社会动员。-耿云志《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激进主义》材料三 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院校的3000多名爱国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四 大会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这样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伍诞生了。-叶永烈《红色的起点》(1)材料一中提到的“先进知识分子”有哪些代表人物?请举2例。(2分)他们“革新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2分)(2)材料二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作用。(2分)(3)材料三提到的历史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材料三中说“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你如何理解?(2分)(4)材料四中的“大会”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哪次重要会议?(2分)这次会议召开的意义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1.B 根据所学可知,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2.C 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3.C 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平均地权”是指民生主义。4.C 根据所学可知,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5.C 1911年,黄兴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失败后,将收殓的72具烈士遗骸合葬在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上也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6.C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随后武汉三镇取得革命胜利。7.C 由材料“它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者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故材料中的“它”是指辛亥革命。8.B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采用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9.C 根据所学可知,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10.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推动了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11.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教仁在1912年组成国民党,并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优势,使袁世凯大为惊慌。因此1913年春,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宋教仁,并镇压二次革命。12.B 1915年,由于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人在云南发动护国战争,战争取得胜利,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依据题中“从云南开始”“粉碎了封建帝国的延续阴谋”等信息可知选B13.D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人民深受苦难。14.B 1915年,袁世凯尊孔复古,企图复辟帝制,故“到处散布着‘真命天子就要重出’的谣言”。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为此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新文化运动。15.D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16.D 据题干关键信息“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胡适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D符合题意。17.B 依据题中“北京十三所大专院校的大批学生”“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可知选B。五四运动首先在北京爆发,学生走上街头示威游行,他们提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18.C 1919年6月5日后,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运动主力,五四运动进入新的斗争阶段。19.A 题中材料记述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为成立中国共产党所做的努力,属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20.B 题干材料反映了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21.[解析] 第(1)题考查的知识点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志士的反清起义。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鼓舞革命志士反清角度回答本题。 第(2)题第一问属于识记层面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问从时间长、革命志士奋斗、过程曲折等角度切入回答。 第(3)题属于开放性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2)“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点:历经时间比较长;革命志士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过程曲折艰难。(3)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等。(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22.[解析] 第(1)题属于基础层面的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材料二中图一反映了清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图二反映了宣统帝退位,清王朝被推翻。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其内在联系:清政府腐败统治激起国内革命,最终导致清王朝被推翻。据此分析回答 第(2)题。 第(3)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从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并没有实现真正民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转变的角度回答。 第(4)题属于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A:②;B:①;C:③(2)图一反映了清政府对帝国主义卑躬屈膝,对老百姓残酷剥削。图二反映了清帝退位。联系: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国内反清情绪日益高涨,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的统治大势已去,清帝被迫退位。(3)不同意。袁世凯虽然剪去了辫子,但仍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和复辟帝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仍未改变。(4)漫画用鲜明的态度,讽刺性的夸张反映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因此它就像一面放大镜,让我们看到更多真实的历史细节。(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3.[解析] 第(1)题依据大事年表中陈独秀的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历史事件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依据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十月革命后,从俄国传入我国的。据此分析回答 第(2)题。 第(3)题属于开放性题目,从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等角度回答。[答案]:(1)1915年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变化:从批判封建旧传统到转向宣传现实政治斗争;从单一的宣传民主与科学到与时事政治相结合;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答出两点即可)事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3)品质: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追求梦想艰苦奋斗的精神。(答出两点、言之成理亦可)24.[解析]第(1)(2)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开始标志、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第(3)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标志性意义。第(4)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共一大的召开及其意义。以上都属于基础知识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两例即可)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2)主张推倒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3)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理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4)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