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漫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说课漫谈

资源简介

如何确立教学重难点——说课漫谈(3)
从某个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过程。因此,确立教学重难点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关键,也是说课活动必须阐述的一个内容。要确立重点和难点,就必须搞清什么样的知识是重点以及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是如何形成的。
什么是教学重点?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带有共性的知识和概括性、理论性强的知识。从化学学科来看,重点知识主要包含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和核心的思想方法等。核心知识包括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元素化合物知识,而核心技能主要包括化学实验技能和化学用语书写技能以及化学计算技能等,至于核心的思想方法则包括微粒观、运动观、分类观等化学的重要观念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不仅利于系统掌握相关化学知识、提高迁移应用能力等,同时对形成优化的认知结构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过程中难点是如何形成的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没有知识经验基础或者知识经验基础很薄弱;(2)学生原有的经验或者知识是错误的;(3)需要思维视角转化的内容(如从宏观到微观);(4)内容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将成为教学的难点。
必须说明的是,虽然在大多数的化学教学中,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但又是难点内容不见得就是重点内容,但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才有利于重点的解决。此外,有时难点与重点无关(这种情况很少)。
下面是一位老师初中化学〈绪言〉的说课内容:
由于绪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化学课,这节课的学习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态度、动机等学习内驱力的形成,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概念是以后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知识内容,它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化学变化是化学研究的核心,贯穿化学学习全过程,因此这一内容又是本节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此外,本节学习是在通过对几个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必须认真、有序地观察化学实验。良好的观察习惯的养成将为以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借助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的目的性、有序性是本节课的第三个重点内容。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知识,头脑中的感性材料积累是有限的,这就使概念的形成过程——由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有了障碍,故对学生来说,理解两种变化的区别、正确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准确判断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如何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课漫谈(1)
作者:杨梓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80 更新时间:2007-3-18
在成长博客“师大化学湖”中看到了一些说课稿(网址如下http://blog./userlog19/47637/archives/2006/180852.shtml ( http: / / blog. / userlog19 / 47637 / archives / 2006 / 180852.shtml ))。看到这些说课稿,我想起了我市初中化学教师说课比赛活动。当时由于是竞赛活动,因此只是在空隙时间和一些参赛对象聊聊了本人对说课的理解。后来答应一个老师将自己对那次说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整理出来,可一直拖到现在也没有完成这个任务。为了不食言,为了和老师们更好的讨论,现将断断续续的记忆整理出来,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先来谈谈如何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说课内容之一是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内容说得如何,很好的体现教师对教材理解的程度。那如何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内?先看下面一个老师的说稿:
《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是化学必修1中第三章《硫的转化》第二课时的内容。教材已经介绍了《碳的多样性》,《氮的循环》之后引入该节内容。因此,学生对于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已有一定的基础可以进行简单的试验探究活动。
大家说说,这样的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够不够?我认为这显然是不够的。这种说和没说基本是一样。
要明确,关于教材中的地位,并不是指说课内容处于教材的“地理位置”——处于哪一章哪一节。不否认说课的时候要点到这些,可将内容所处的“地理位置”作为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说,显然没有抓住要害。
应该知道,教材的地位和作为应该理解为这节内容在教材体系中意义以及该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把握教材,然后综合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内容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这样安排的意义。这就要求不仅要描述出该教材安排在哪里,更要分析教材是基于怎样考虑将这一内容安排在这里。在分析教材安排时,应该包括包括:(1)前面已经安排了哪些知识与技能等的基础;(2)本内容包含了哪些内容?它们与前面内容之间有何关系?对前面内容的总结、拓展或应用;(3)该内容与后学学习的内容有怎样的联系或者在后学学习中还有怎样的发展。
2、该内容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技能或者研究方法、将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这些知识为学生的学习和终生发展有何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有哪些重要的意义?这一知识对人类生产、科技发展、资源环境等一个或者多个方面有何重要意义?
只有分析清楚这些内容,接下来关于教学目标的制订奠定了基础,否者教学目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如何说说课活动中的"反思"——说课漫谈(7)
说课活动中的如何进行反思呢?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要搞好反思,要明确三个方面:(1)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反思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容;(2)教学反思是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和视角审视、分析教学实践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对教学中的缺点和错误进行反省与批判、对教学中的优点和长处的肯定和坚持;(3)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发生的教育现象为反思对象。综合上述三个方面以及说课的特点,笔者认为:说课中的反思,以说课活动中的教材分析、学生分析以及教学设计等内容为对象、剖析这些预设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的可取之处以及存在不足的过程。因此,说课的反思具有前瞻性,它与教学中的监控性反思和教学后的总结性反思存在明确的差异。值得强调的是,它虽然与教学中、教学后的反思不同,但它为教学中和教学后的反思奠定了基础和指明了方向。因此,对于说课中的反思,应该突出以下两个方面:(1)在教材分析、学生分析以及教学设计中的成功之处。例如,对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有哪些独到之处?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哪些调整与整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落实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监控?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有哪些可取之处?等等。(2)在教材分析、学生分析以及教学设计中的不足或难以把握之处。具体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定位特别是隐性目标(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哪些困惑的地方?对学生情况的分析还有哪些难以把握之处?教学设计中设计的活动中哪些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何阐述教学流程(下)——说课漫谈(6)
说明:下列按理根据说课教师的录音和幻灯片整理而得(教学设计和作业布置部分整理时略去)。对应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教材《化学1》。 教学流程:一、引入新课通过设置三个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角度分析工业冶铁反应所属的类型:铁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下列与铁有关的问题你知道多少?1、工业生产中是利用怎样的反应来得到铁的?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窗户上的铁栏杆常刷上油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3、一些容易变质食品常采用真空包装或往包装袋中装入一小包铁粉,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啥?二、新课研习:(一)导出新课:根据冶铁反应无法归类的事实,告诉学生随化学学习的深入,必须新的视角来对化学反应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引出新课内容——氧化还原反应。(二)教学过度:为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四种基本类型的概念,并为从化合价分析化学反应以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教学时,设置如下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与讨论:1.说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划分依据,并各写出一个对应类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要求学生标出所写的四个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并根据化合价变化情况对化学反应进行重新分类。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三)课堂练习:为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以及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要求学生自行书写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四)深入学习前面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分析了氧化还原反应,然而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分析,并没有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为此,教学时做如下设计:1.要求学生结合下面三个问题阅读教材第31到32页内容,最终从电子得失(或偏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1)氯化钠形成过程中,钠是如何失去电子而氯又是怎样得到电子的?(2)氯化氢的形成过程是不是也和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一样存在电子得失?为什么? (3)完成下列表格:化合物形成过程电子得失(偏移)化合价变化情况NaClNa 化合价____Cl 化合价____HClH 化合价____Cl化合价____(4)从电子得失和转移的角度看,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2.为巩固同学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并引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教学时设置如下的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物质电子转移情况(任选一组):①Fe+2HCl=FeCl2+H2↑、S+O2=SO2、②H2+S=H2S、4HCl+MnO2=MnCl2+Cl2↑+2H2O③2Na+2H2O=2NaOH+H2↑、N2+3H2=2NH3(2)要求学生从电子得或失、偏离或偏向的角度对反应物进行分类,并从电子得或失、偏离或偏向的角度的角度对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下定义。三、归纳整合由于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的概念很多,而且它是从新的视角分析化学反应。为使弄清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同时明确四种基本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教学时通过提供下述两个问题供学生讨论,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整合。1.氧化还原反应中涉及的概念很多。从物质的角度看,包含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从反应的角度看,有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上述概念之间的关系。2.根据前面的练习,归纳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四、迁移应用为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教学时,将涉及如下几个练习。其中,问题1和2属于基础性试题,巩固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问题3则要求学生明确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一对矛盾,属于拓展要求;问题4和5则要求学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分析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两个问题和导入新课相呼应,使学生提升对铁腐蚀原理的认识;问题6则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明确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以及学好化学的愿望。1.工业冶铁的反应中, 元素化合价升高,被 (填“氧化”或“还原”),发生 (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元素化合价降低,被 (填“氧化”或“还原”),发生 (填“氧化”或“还原”)反应。2.各写一个有硫酸参加且分别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在一个化学反应中,能否只发生氧化反应而无还原反应或者只发生还原反应而无氧化反应?4.窗户上的铁栏杆常刷上油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5.一些容易变质食品常采用真空包装或往包装袋中装入一小包铁粉,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啥?6.讨论:通过上述问题,你是如何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之间有何应用?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五、板书设计(略)六、作业不知(略)如何阐述教学流程(上)——说课漫谈(5)
(本部分内容比较长,分两次叙述,前面一个部分从理论角度分析,后面一个部分从说课实例加以分析)
教学程序是指教学过程的系统展开,它表现为教学活动推进的时间序列。换句话说,就是教学活动是如何引发、又怎样展开以及如何结束。阐述教学流程是说课的重点,因为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等都是通过这个环境来实现的,而且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是通过它来体现。那么,如何在说课活动中阐述教学流程呢?
第一、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一般过程来规划教学流程。化学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为:感知(感知典型的化学事实)——加工(对感知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形成(在加工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化学知识)——联系整合(将新学知识与已有经验取得联系,并纳入到认知结构中)——迁移应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与问题解决中,使知识系统得以稳固、修正和完善)。因此,可按照导入新课、新课研习、课堂小结、习题训练等程序来逐步阐述教学流程。当然,这里的新课研习包含多种内容在其中,说课是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来进一步的规划。
第二、必须根据学习过程的要求来阐述教学流程内容。由于学习经历定向、活动、反馈与调控阶段,而这三个阶段的任务分别为让学习者明确学习内容以及应该实现的教学目标等、根据学习目标与内容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获取(测量)学生学习效果以及调整学生学习活动等。因此,阐述教学流程时,必须说明以下主要内容:(1)教学活动在怎样的情景下开展、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体现新课导入和教学结尾相呼应;(2)如何呈现相关材料、如何指导学生开展信息加工活动或者操作、领悟、体验等活动、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内容的整合和巩固活动、怎样指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并使学习内容进一步整合与内化;(3)采用怎样的手段来测量或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哪些途径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如何根据学生反馈信息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等。
第三、在三维目标的指引下,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阐述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在教师活动的设计方面,包括设计怎样的情景导入新课、如何呈现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和指导开展哪些实验活动、选择哪些教学辅助设备、如何进行讲解、设计怎样的问题或练习供学生使用、如何进行归纳小结以及怎样板书等;在学生活动方面,围绕教师引导、指导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如阅读什么材料、观察什么实验、完成什么练习、如何进行实验、怎样开展讨论、如何进行自我学习反馈、如何实现知识迁移等)。
此外,由于教学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来进行的,而且教学的关键在于突破难点。因此在阐述教学流程时,必须在如何突出重点和如何突破难点多作笔墨;而且,学习者学习热情和兴趣制约着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学习效果的高低。因此,教学设计的阐述也要体现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内容。如何描述教学目标——说课漫谈(2)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后,就可以确定教学过程中将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在说课中,如何更好地描述教学目标呢?
下列为某老师在《硝酸及其应用》说课中描述的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别是硝酸的强氧化性。了解硝酸的用途
能力目标: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以及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的教育,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上述描述有什么有什么问题呢?
我们知道,目标是教师希望学生从该学科和每堂课中应该学到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教师为之努力的学生学习的成果或最终行动。因此,鲜明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必须详细说明目标内容——即学习或掌握什么;(2)应当用特定的属于来描述——即目标掌握到什么程度,并用能对学生的行为作出直接观察的动词来表达。如说出……的名称、用自己的话说明……、对……进行解释、陈述……之间的关系等。根据上述分析,规范的目标应该如何编写呢?必须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1)谁?(学习者);(2)做什么?(完成的行为);(3)做到什么程度(行为水平或标准);(4)在什么条件下?(行为的条件)。当然,在具体描述中,为了简洁,通常(1)和(4)被省略,因为这两部分内容通常是“学生”和“在学习(实验)之后”。
分析上述目标,明显可以发现行为主体定位就已经错了。以知识教学目标为例,该目标隐含的是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那又该如何较为科学规范的描述上述目标呢?下面是另一个老师的说案中的描述: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硝酸溶液及相关实验,准确描述硝酸的物理性质和特征化学性质——氧化性,并能从硝酸的强氧化性进行解释;通过具体实例,说明硝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
……
这样的目标陈述,不仅仅是描述方式上存在差异,更体现教学理念的转变:很好的扭转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把教学的立足点转移到学生方面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文如何分析全面深入分析"学情 "——说课漫谈(4)
深入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目的是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内容。但仅仅把握教学目标和内容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基本情况制约着学习的开展和深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研究学情也是说课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那如何分析学情呢? 下面为某老师在《硝酸的性质》(苏教版《化学1》)说课中对学情的描述:在初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到硝酸(主要是硝酸的酸性),而且学生以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观察技能和分析实验的能力。仅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够不够呢?显然是不够的。学习不仅受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水平制约,而且还受学生的认知风格、能力状况等影响。因此,分析学生状况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个好的说课方案,应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1.学生的“已知”。这里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2.学生的“未知”。“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它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而且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还要涉及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3.学生的“能知”。“能知”就是通过这节课教学,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能达到怎么样的目标,它决定了学习终点(即学习目标)的定位。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4.学生的“想知”。所谓“想知”,是指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注:学生学习中,往往会通过提出疑问来体现“想知”。当然,学生的“想知”可能会超出教学目标或者学生认知水平。如果真是如此,课堂教学可不与拓展,但建议给学生一个提示性的交待)。5.学生的“怎么知”。“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化学学习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下面内容是另一位老师的学情分析。这一学情分析是不是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呢?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硝酸,并知道硝酸是一种常见的酸、具有酸的共同性质。在《化学1》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并知道物质的氧化还原性和构成物质中心元素的化合价有密切的关系。这些知识为硝酸的氧化性以及浓、稀硝酸氧化性差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外,经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起从物质属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来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而且还掌握了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这也是本节所要强调的、学习和研究硝酸性质的观点和方法。由于学生具有这样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化学观点方法,要掌握硝酸的氧化性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当然,本节内容只介绍“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中+5价的氮被还原”,但没有解释为何不同浓度的硝酸与铜反应得到的还原产物不同、不同浓度的硝酸的性质为何会存在差异等,这些内容将会成为学生的疑点等。此外,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教材中提到的硝酸“常用来制备……染料、塑料、炸药……”也会迷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