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单元备课 群文阅读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组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单元备课 群文阅读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学科 语文 备课人 课时 2
标题 (主标题、副标题) 语文(统编版)第六单元10课 《劝学》《师说》群文阅读
【教学内容分析】
新课程标准有关要求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一) (1)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 (2)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3)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单元学习目标】
1.学习富有思辨色彩的古今中外文本,通过对“学习之道”的梳理、探究和反思,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情境) 2.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思辨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3.研读课文,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感受思辨中蕴含的逻辑思维,感受思辨的力量,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4.在深入阅读文本、学习文本论述方法的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本课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能够准确翻译浅易文言文。 2. 学习富有思辨色彩的古代文本,通过对“学习之道”的梳理、探究和反思,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情境) 3. 学习联系写作背景,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理解论述的针对性;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
【学习重难点】
教学难点: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思辨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感受思辨中蕴含的逻辑思维,感受思辨的力量,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教学设计亮点】
1、两文中有关“学习之道”涉及的具体内容,让学生依据文本分条概括,难度不太大,又有挑战性,学生兴趣很高。 2、对“观点的针对性”的探讨很有价值。
【学习活动与步骤】
情境导入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从《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到当今社会倡导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周年级拟召开“学习交流会”。古圣先哲关于学习的阐述,有利于我们以更好的方法更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学习本课的两篇古代典范作品,将古人的深刻的论述化为我们学习的方法和指导,作为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 学习任务一:掌握文言知识 活动一:1、诵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完成两篇基本词语和句式等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小组内一起解惑答疑。老师可以适当点拨。 小组内不能解答的问题提交到班级内,请有能力的小组解疑。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或辩论。将问题真正解决。 活动二:梳理两篇文章中虚词“于”“乎”“以”“而”的不同用法,各举出例句。小组内一起梳理。 (在班内展示,老师点评、指导,小组间互相补充。) 活动三:翻译课文,注意落实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文意。(为完成任务二做准备。) 学习任务二:梳理思路,把握“学习之道” 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活动: 活动一:通过翻译,依据对内容的理解,找出两文中每段的中心句和全文的中心观点,然后用思维导图图示文章主要内容之间的关联。 小组展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思维导图合理即可,形式可以多样,归纳的“学习之道”不要求面面俱到) 活动二:两文中都阐释了学习的重要性,其中有关“学习之道”都涉及到了哪些具体内容,依据文本分条概括。小组同学一起概括梳理。 班内展示,互相补充,并探究其合理性 总结: 1、要长期坚持学习 2、要广泛学习 3、要弄懂事物的原理,并学会运用到生活中 4、要长期积累,不能半途而废 5、要专心学习,不可浮躁 6、要善于求教,不耻下问 7、不能只追求肤浅的基础知识,还要向纵深探究 8、学习做人的道理 9、要形成学习的风气和氛围 学习任务三:理解观点的针对性 活动一: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进一步探究作者的观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说说写作议论文时你有什么借鉴? 补充: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作比较。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曾游学于齐,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 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稷下学宫是齐国 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 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每自称 “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主要作品有《师说》《进学解》《马说》《原毁》《祭十二郎文》等。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是其所倡导的“古文”的集大成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之衰”,明人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以士族为核心的门阀制度。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子弟凭高贵门第就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写作此文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他一方面“收召后学”,另一方面借为文赠李蟠来倡导“师道”,对此风气予以抨击,表现出非凡的勇气。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班内交流老师引导,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 荀子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一方面与他的哲学思想是密切关相关的,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反,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故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大概是荀子鼓励学习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荀子作为国子监祭酒,国家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倡导学习,鼓励学习也是其身份所致。这一点韩愈是与之相同的。韩愈作为国子监祭酒,又是正统儒家“仁义道德”观念的继承者,有感于当时士大夫阶层不能从师而学的不利于人才发展的现状,积极倡导从师而学。 总结观点的针对性: 1、谈论的话题——针对某问题,某现象、某观点 2、受众——针对某身份、某立场、某种思想观念的对象 3、写作者——自身的身份、职业、立场、观念、写作目的 任务四:理解并学习比喻和对比的论证方法 活动一:《劝学》全文使用比喻阐释学习的道理,《师说》则注重对比,两相对比表达作者的主张。 1、《劝学》全文使用比喻论证观点,说明它们分别用来阐释什么观点的。第二段、第四段如果不运用比喻,你将怎样表达,写一写,与原文比较。 2、《师说》第二段使用了三组对比来阐述应“从师而学”的观点,韩愈选取了哪些人从师而学的做法与现实中的哪些人不肯从师的现象进行对比。想一想,如果只列举现实中不从师的现象并批判好不好?为什么? 活动二:有人说,环境改变人;也有人说,是人改变了环境。对于人和环境的关系,你支持哪种观点?结合你身边的环境状况用比喻论证或对比论证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观点。 任务五:举办学习交流会 活动:本周,年级拟召开“学习交流会”。 古圣先哲关于学习的阐述,有利于我们用更好的方法更积极的态度去学习。本课的两篇古 代典范作品,我们可以借用来化为我们学习的方法和指导,将你对它的理解整理出来准备作为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 其中也有某些观点,因为其时代性,与我们的观念不完全符合了。你能辩证地看待古人对学习的某些阐述更好,欢迎提出更有时代意义的符合我们的当下的学习需要的观点。将你的新观点整理出来,也准备发言之用。
【教学反思与评价】
两篇文章难度不大,但作为经典议论性散文,其论述思路和论证的逻辑是非常值得学生好好梳理学习的。据此我们设计了针对论证思路和论述逻辑的探讨交流 的学习活动。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下还是很适合学生的情况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