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天眼之父:南仁东。中国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约0.1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要用到放大镜帮助观察。比如可以帮助学生观察昆虫,精密仪器修理等。放大镜又叫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可以图像放大。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这一点,并发明、制作了放大镜。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范围越小,视野也就越小。放大镜的作用是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帮助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两个凸透镜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的更大。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两个凸透镜的组合方法:①先用一个放大镜观察,在清晰的前提下,观察到最大的图像。②保持第一个放大镜不动,在下面增加第二个放大镜。③调整第二个放大镜与第一个放大镜间的距离,找到最清楚的图像。最后固定住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放大倍数和清晰度。显微镜的结构: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16世纪,詹森父子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能使物体放得更大,他们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组合凸透镜,位于上方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作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为了观察更小的物体,人们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能观察细菌,病毒。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就越大,能看到的细节就越多,但是观察的范围变小了,视野变小了。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发现光圈非常暗淡,这时候应该调节反光镜,直至光圈明亮。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苍蝇的眼睛是复眼。蝴蝶的翅膀其实是由许多小鳞片组成的,可以调节体温。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洋葱表皮细胞像一个个小房间,洋葱表皮细胞内有小黑点-----细胞核。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步骤:滴水、撕皮、放表皮、盖片、染色、吸水。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他用显微镜观察一片软木塞,发现了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们命名为细胞。洋葱的其他部分,以及其他生物体也是由细胞组成的。大量研究事实说明:除了病毒之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人体血液红细胞,是由科学家简.施旺麦丹发现的。单细胞生物有: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太阳虫,细菌等。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表皮上有气孔,气孔是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人体中运输氧气的细胞是血液红细胞。各种生物体的细胞是不一样的。同一种生物体的不同组织,细胞大小也有差异。荷兰的科学家列文虎克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绝大多数的微生物非常细小。蘑菇,木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在显微镜下看到在水滴中运动着的就是微小的生物。如果生物运动过快,我们可以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水,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这些生物的运动速度。观察工具的改进,是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观察工具的发展:眼睛(最高视力只能看清0.1毫米大小)---放大镜(放大几十倍)----光学显微镜(最大放大到一两千倍,观察到细胞,一些微生物,少数细菌)-----电子显微镜(可以放大到200 万倍,可以观察细菌,病毒,原子等)------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原子,分子)。疾病的元凶原来是细菌和病毒。病毒也是一种微生物,种类很多,分布广泛,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病毒的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出任何生命活动迹象。人们发现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者帮助我们生产粮食。人们利用一些微生物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人们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疫苗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利用干草可以培养微生物。霉变的微生物对身体有害,保持干燥低温可以防霉。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光学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要将物体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调节显微镜的准焦螺旋,降低镜筒时眼睛应该注视物镜,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微生物玻片移动方向和从目镜中看到的方向不一致。当玻片出现在视野的右下方时,实际在左上方,所以我们应该继续向右下方移动,才会出现在视野中央。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是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