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2021—2022九年级上册4.1夯实法治基础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这是因为()①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②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③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④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2020年5月28日下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在人民大会堂闭幕。大会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这说明()①全国人大具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②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③我国实行良法善治④追求并奉行法治已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下列对微行为的点评,正确的有()序号 微行为 点评① 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 科学立法② 深入整治放纵包庇黑恶势力的“保护伞” 严格执法③ 开展向2020年“最美基层民警”学习宣传活动 公正司法④ 依法关停第三批32家非法社会组织的网站 全民守法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顺利收官的“十三五”,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一段特殊而不凡的法治历程。宪法修正案、民法典、涉港国安法等相继颁布,推动从“有法可依”迈向“良法善治”。这表明()A. 公民权利得以扩大,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B. 全面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C. 我国实行善治,有利于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D. 我国实行良法之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亚里士多德说:“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这句话告诉我们()A.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B. 法治应该是良法善治C.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D.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下列选项对法治理解正确的是()①意味着依法治理②要求实行良法之治③有法律制度就等于有了法治④要求实行善治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在2月5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这是因为( )①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②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方式 ③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和善治 ④法治能决定一切,可以解决国家生活的所有问题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下列关于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认识正确的是()①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而人治思维认为人高于法②人治思维认为国王是法律,法治思维认为法律是国王③法治思维不仅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还要求实行善治④法律产生之后人类便进入了法治社会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共7编、1260条,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的价值在于()①完善法律体系,开始将公民权利纳入法治化轨道②实行良法之治,使法律反映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③维护公民权益,规范公民的民事关系④推进依法治国,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法律支撑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古语蕴含着许多哲理,给我们生活以启示。下列古语及其给我们的启示阐述恰当的是()古语 启示①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坚持以德治国② 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 科学立法,制定良法③ 国无法而不治,民无法而不立 全面依法治国④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增进民生福祉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立法机关10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次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让立法最大范围凝聚社会共识、吸纳各方智慧,形成“最大公约数”。这体现了()①民主立法 ②科学立法 ③严格执法 ④全民守法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2020年6月11日,岳阳市人民政府召开第40次常务会议,原则上通过了《岳阳市铁山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提出,待吸收各方意见,补充完善后,作为地方性法规议案,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据此,你认为《条例》成为地方性法规的合法程序是()①根据群众关切,多名市人大代表提出制定《条例》的建议案②市政府召开会议研究、审议《条例》③市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表决通过《条例》④市政府以书面形式向市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条例》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①→②→④→③ D. ②→④→①→③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法律的重要性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心里。”这句话表明()A.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B.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C. 依法治国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律体系D. 依法治国需要公民树立法治观念近年来,难以“落地”的法规往往事关民生,从“工作冲前头、工资拿零头、同工不同酬”到“常回家看看虽入法,父母仍难盼儿归”,有关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僵尸条文”,一时间,引起社会关注。的确,像“高温权益”“禁烟令”“禁放烟花爆竹”等类似规定,也没有从“纸上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没有真正融入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材料说明建设法治中国要()①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②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③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开、透明④使每一个家庭都过上幸福的生活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是因为( )①法治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②法治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③只要走法治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④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二、分析说明题(法治素养)【法治知识】材料一 “法治兴则国家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更加注重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多年来,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全面依法治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境界。(1)为什么说“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认同】材料二 漫画《选择》(2)漫画《选择》体现了法治的哪一要求?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法治实践】材料三 走进法庭法庭是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法审判各类案件的专门场所,是促进司法公正、彰显司法权威的所在。请结合下面法庭示意图,思考回答下列问题。(3)请你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判断,上述法庭示意图中的①②③处依次应为________席、辩护席、________席。(4)上述法庭审理的案件类型为________。(5)以下案件中,适合在上述法庭审理的是________。(写出序号即可)①因被“电子警察”抓拍到驾驶机动车在机动车禁鸣喇叭区域鸣喇叭,何先生被罚款100元。何先生虽然在告知书和处罚决定书上签名确认并缴纳了罚款,但对证据及处罚决定不服,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撤销处罚决定。②张某等五人以营利为目的,从网上购买作弊器材和考试答案,向参加国家考试的考生提供作弊器材和答案。③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2020年1月31日,被告人吴某在无口罩供应能力的情况下,以谎称能买到大量一次性医用口罩为由,假借售卖口罩实施诈骗。2021年1月12日,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人民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吴某有期徒刑二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④李女士委托某货运公司运输空调冷热风管,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了严重损坏。李女士将该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其承担全额款项9798元及经济损失1889元。⑤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审理某啤酒品牌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一案。文明嘉兴,法治护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1月1日,广受好评的《嘉兴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在制定过程中,市人大曾在网上公布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研究市民意见建议基础上,对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2019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这一条例,一部高质量的地方性法规诞生。现在,政府有关部门除了依照条例严格执法,还积极宣传条例,发动群众参与文明建设,引导市民在共建共治中增强文明观念、培育文明行为、共享文明成果。(1)指出材料主要彰显了我国哪一政治制度的优势。(2)结合材料,说明嘉兴是如何做到“良法善治”的。(3)有同学读了上述材料后感慨:“社会治理中道德不可靠,法律才管用。”请你对此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正确,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的原因就是法治的作用和重要性,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故选D。2.【答案】A【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体现了全国人大具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我国实行良法善治,①②③观点正确;④观点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④。故选A。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科学立法,①正确。深入整治放纵包庇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体现了严格执法,②正确。开展向2020年“最美基层民警”学习宣传活动属于全民守法而非公正司法,③错误。依法关停第三批32家非法社会组织的网站属于严格执法而非全民守法,④错误。故选A。4.【答案】D【解析】推动我国法治历程从“有法可依”迈向“良法善治”体现了D观点。从“有法可依”迈向“良法善治”的法治历程不能体现公民权利的扩大,A错误。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B错误。我国实行良法善治,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合法利益,C错误。故选D。5.【答案】B【解析】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题干中的“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体现了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体现了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B符合题意,故选B。6.【答案】C【解析】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①②④说法正确。③说法错误,有法律制度不等于有了法治。7.【答案】D【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法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根据题意排除错误选项和干扰选项。【解答】根据所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这是因为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方式。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和善治,故①②③正确;“法治能决定一切”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④。 故选D。 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法治思维和人治思维的正确认识。①②③观点正确。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而人类进入民主制国家之后,才开始进入法治社会,④错误。故选C。9.【答案】B【解析】 民法典的出台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举措之一,体现出我国实行良法之治,使法律反映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维护公民权益,规范公民的民事关系,推进依法治国,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法律支撑,②③④说法正确。民法典的出台进一步将公民权利纳入法治化轨道,①中的“开始”说法错误。故选B。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①强调了法治的作用,启示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①阐述错误。②强调了执法和守法的重要性,②阐述错误。③强调了法治对国家和人民的作用,③阐述正确。④强调了对民生问题的重视,表明发展的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④阐述正确。故选D。11.【答案】A【解析】让立法最大范围凝聚社会共识、吸纳各方智慧,形成“最大公约数”体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①②正确。③④与题意不符。故选A。12.【答案】C【解析】《条例》成为地方性法规的合法程序是首先根据群众关切,多名市人大代表提出制定《条例》的建议案,然后市政府召开会议研究、审议《条例》,再由市政府以书面形式向市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条例》,最后市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表决通过《条例》,①→②→④→③符合题意,C是正确的选项;A、B、D程序错误。故答案为C。1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树立法治意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这句话,说明了公民树立法治观念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D符合题意;A、B、C说法正确,但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1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建设法治中国。材料体现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严格执行法律,表明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①②正确;③④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A。15.【答案】C【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法治的重要性,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准确把握题干设问角度,推导正确答案。【解答】“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意思是国家不会永远富强,亦不会长久贫弱。执行法度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度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这是因为法治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法治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①②④正确;③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16.【答案】(1)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②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③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2)①法治要求实行善治。②法治杜绝人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3)公诉人;被告。(4)刑事案件。(5)②③。【解析】本题以法治为主题,以知识素养、情感素养和能力素养的考查来呈现试题的情境,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国家认同”“问题解决”,以及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中的“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第(1)问考查法治的价值和意义。本问属于教材核心知识的再现,学生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漫画中的“法”寓意着法治,代表公权力的“公章”寓意着人治。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法治要求实行善治,回答出善治的内涵即可。第(3)问考查学生的法治知识和素养。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和法治知识可知,审判庭应该有审判席,审判席的对面应该是被告席,③是被告席。结合法庭示意图中的席位设置可知②是辩护席,①旁边的文字提示我们①应该是公诉人席。第(4)问,在诉讼中,只有刑事诉讼分为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由此可知,该案件属于刑事案件。第(5)问,找到材料和教材知识的结合点是解题的关键。由①中的“电子警察”“罚款”可知该处罚属于行政处罚,何先生提起的诉讼属于行政诉讼。由②中的“向参加国家考试的考生提供作弊器材和答案”可知该行为涉嫌考试作弊罪,这一案件属于刑事案件。③中的“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吴某有期徒刑二年零六个月”说明该案件属于刑事案件。由④中的“委托某货运公司……出现了严重损坏”可知这属于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行为,属于民事案件。⑤中的“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纠纷”属于民事权利受到侵害,属于民事案件。17.【答案】(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①良法应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市人大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此条例,使条例符合嘉兴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受到群众好评。②善治要求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条例及其施行使嘉兴市民有更多参与文明建设的机会和权利,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提升嘉兴杜会文明水平,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3)该同学的观点具有片面性。社会治理需要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条例及其施行,体现了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了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显示出法治精神需要道德滋养,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嘉兴文明建设要依靠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解析】本题考查法治、法治与德治的关系。第(1)问设问比较直接,分析材料写出结论即可。分析可知,材料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2)问,分析材料信息“一部高质量的地方性法规诞生”说明,良法应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善治要求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据此回答。第(3)问属于辨析题,解答时注意先辨后析。分析可知,该同学的观点具有片面性。理由联系教材知识点,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嘉兴文明建设要依靠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等角度分析即可。第2页,共2页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