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新文化运动练习题
一、单选题
北京大学校园里有座纪念某场文化运动的雕塑,其主体是两个螺旋状的大写字母D(Democracy)和S(Science),这反映的是这场文化运动提倡()
A. 民主与法治 B. 民主与道德 C. 民主与科学 D. 民主与革命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材料中的“启蒙之水”是指()
A. 师夷长技 B. 民主科学 C. 三民主义 D. 变法图强
“共和制不过是空招牌,作为现代国家基础的新国民,并没有伴随民国而自然产生。因此,宣传新思想,新培养国民似乎已经刻不容缓”。为此,先进的中国人 ( )
A. 进行维新变法 B. 发动武昌起义
C. 宣传实业救国 D. 掀起新文化运动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辩”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下列与“第三次突破”直接相关的是()
A. 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B. 提倡“实业救国”
C. 主张“自强”与“求富” D. 提倡民主与科学
袁世凯宣布“整饬纲纪”,恢复校“祀孔”“读经”,颁布《祭孔告令》,声称“……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因此,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儒教不革命,儒学不转轮,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何以造新国民?”由此引发的历史事件是()
A. 袁世凯独裁 B. 北伐战争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下列报刊中,和北京大学一起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的是
A. B. C. D.
胡适在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到:“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二是……,三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指的是()
A. 君主立宪时代 B. 民主科学时代 C. 民主共和时代 D. 自强求富时代
胡适曾提出“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日不摹仿古人;三日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由此可知他主张(  )
A. 实业救国 B. 扶清灭洋 C. 提倡科学 D. 提倡新文学
下图中几位人物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 )
A. 中国同盟会会员 B. 新文化运动主将
C. 五四爱国运动的领导者 D. 中国共产党党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他主要是在哪一领域进行斗争()
A. 思想文化 B. 军事组织 C. 经济技术 D. 教育制度
1918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小说对旧礼教旧道德进行了猛烈抨击,指出隐藏在封建仁义道德后面的全是“吃人”二字,那些吃人的人“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这说明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
A. 封建传统道德 B. 资产阶级革命派
C. 资产阶级改良派 D. 洋务派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的探索历程。其中学习西方“思想”的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新文化运动前期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 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B. 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C. 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 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二、材料解析题
近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探索充满艰辛,但艰辛孕育了新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探索它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奉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1)这场革命以什么为指导思想?这场革命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材料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2)材料三里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后期有了怎样的新变化?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后,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三个层次。
(3)如图所示,第三层面空白处应该填写什么内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思想的火花一旦点燃,便会化作熊熊烈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03天的变法试验,试图为这个古老的帝国注入一剂清新的活力,让它古老僵化的肢体活动起来。新旧思想的碰撞,从未像这103天里表现得那样激烈。即使是它以惨淡的鲜血牺牲宣告失败,反对者们仍然难以彻底根除它的影响。
——摘编自李夏恩《戊戌变法120周年:重返历史现场》
材料二:作为一场推翻君主专制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对既有体制与格局的冲击在强度与广度上毫不逊色于以往的任何一次革命。……辛亥革命是以剧烈的社会变革引发了人民思想上的震撼,辛亥革命,让中国人真正见识了革命!
——摘编自郭君铭《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拉开了这场“变法”序幕的是哪一事件?这场“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辛亥革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材料三中所说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什么?这两位“先生”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历史作用?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为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
材料三 民国早期……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指出“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这些救治行动与近代化探索相关的历史事件分别指什么?
(2)材料二中“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人说这场运动成功了,也有人说它失败了。对此你怎样看待,并列举两个以上证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文艺复兴”是指什么运动?该运动蕴含着怎样的时代精神?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有何特点?谈谈我们在近代化探索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材料二:白话是活的语言,文言是半死的语言,我主张废除死的古典语文,改取活的语体语文,不但用这种老百姓的语言、街坊的语言作为教育工具,并且用它来做文学媒介的改革……凡文言文之所长,白话皆有之。而白话之所长,则文言文未必能及之。……文言的文字可读而听不懂;白话的文字既可读、可说又听得懂。凡演说、讲学、笔记,文言决不能应用。今日所需,乃是一种可读、可听、可歌、可讲、可记的言语。要读书不须口译,演说不须笔译;要施诸讲台舞台而皆可;诵之村妪妇孺皆可懂。不如此者,非活的言语也,决不能成吾国之国语也;半死的文字决不能产生第一流的文学也。
——《胡适口述自传》
材料三 1918年至1919年元旦,李大钊先后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开始向国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改编自岳麓版历史教材八上
材料四 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
(2)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主张文学改良,后陈独秀将其提升到“文学革命”层面。通过材料二胡适的口述材料,请概括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说说这一内容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18年后,新文化运动有了什么新的变化?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C.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即陈独秀所说的“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故C符合题意。
ABD.综上,其余三项均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核心思想不符合,故排除ABD。
故选C。
2.【答案】B
【解析】B.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材料中的“启蒙之水”是指民主科学。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B符合题意。
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分析材料信息“共和制”成了“空招牌”,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现象应出现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之后,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危亡,于是他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推动思想的解放,故选D。A、B出现在共和制建立之前,C材料没有呈现,均排除。
4.【答案】D
【解析】D.根据题干,“第三次是对传统文化的束缚”可以判断是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运动,故D正确。
A.“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运动提出,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A。
B.提倡“实业救国”是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中提出的口号,与题干不符,故排除B。
C.自强和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与题干不符,故排除C。
故选D。
5.【答案】C
【解析】C.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的目的是复辟帝制;为了“造新国民”,近代中国发生了新文化运动。袁世凯利用孔教复辟帝制引起了人民的反抗,人民反孔教是必然的,而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故C正确。
ABD.均与题干无关,排除ABD 故选C。
6.【答案】D
【解析】D.1915年,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和北京大学。D正确。
A.《申报》于1872年在上海创办,是中国近代报纸的开端和标志。故A项错误。
B.《万国公报》由康有为创办,后来改为《中外纪闻》,是戊戌变法运动的刊物。故B项错误。
C.《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故选D。
7.【答案】B
【解析】A.《时务报》所创造的时代是指戊戌变法时期的君主立宪时代,故A错误。
B.《新青年》所创造的时代是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科学时代,故B正确。
C.《新民丛报》所创造的时代是指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共和时代。
D.洋务运动时期是自强求富时代,故D错误。
故选B。
8.【答案】D
【解析】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胡适曾提出“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日不摹仿古人;三日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由此可知,他提倡新文学。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文学的相关史实。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9.【答案】B
【解析】B.依据图片中的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结合课本所学,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等,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尊孔复古逆流,掀起新文化运动。B项符合题意。
A.孙中山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集中起来,在1905年创建了中国同盟会,A项不合题意。
C.陈独秀和李大钊又领导了五四运动,C项不合题意。
D.胡适、李大钊不是早期共产党员,D项不合题意。
故选择B。
10.【答案】A
【解析】略
11.【答案】A
【解析】
A.依据题干“对旧礼教旧道德进行了猛烈抨击”“在封建仁义道德后面的全是‘吃人’二字”等信息分析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以与白话文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封建传统道德,故A符合题意。
BCD.综上,这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故排除BCD。
故选A。
12.【答案】D
【解析】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主要侧重于学习思想文化。故D正确。
AB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学习西方“器物”的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制度”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故排除ABC。
故选D。
13.【答案】D
【解析】A.该项中“反对旧道德”的说法与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使……传统重现光芒”不符,故排除A。
B.由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可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持部分否定及部分继承的科学态度,故B项“混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B。
C.题干未体现文言文的内容,故排除C。
D.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题干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A
【解析】A.1915年,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反对旧文化、旧道德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的进攻,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礼教,“打倒孔家店”,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因此新文化运动前期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故A正确。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新文化运动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后期,与题干新文化运动前期不符,故D错误。
故选A。
15.【答案】(1)三民主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由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
(3)思想层面(意识层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16.【答案】(1)事件:公车上书。积极影响: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有利于社会进步等。
(2)历史意义: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意思相近即可)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3)“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历史作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17.【答案】(1)分别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成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失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改变,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
(3)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4)①特点:以西方为师,学习西方经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或由表及里的过程。 ②注意的问题:我国在探索近代化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实事求是,不要盲目照搬外国的模式。
18.【答案】(1)“民主”和“科学”。
(2)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作用:对传播新思想,繁荣文学创作,推广国民教育等,起了重要作用。
(3)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4)局限性:对东西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