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2、分析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五四运动的概况。难点:五四运动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电影《我的1919》选段。教师:以上视频是电影《我的1919》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慷慨激昂的演讲。这段话与历史上的哪件事有关?今天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二、自主学习(一)自学要求:阅读课本59-62页,根据自学提示,勾画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限时7分钟。(二)自学问题: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直接原因(导火线)、开始时间、地点、主力、口号、斗争方式、结果?2、五四运动扩大的原因、时间、主力、地点(运动中心)、斗争形式?3、五四运动取得的成果?4、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三、师生互动(教师点拨、学生成果展示与合作探究)(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了解背景教师:出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图片及简介:1914年~1918年,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双方是同盟国(德、奥匈、土、保)和协约国(英、法、俄、意、美、中国等31个国家)。战争结果是英国、法国为首的协约国获胜。教师:出示巴黎和会相关图片及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巴黎和会,目的就是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2.导火索教师提问: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哪些合理法要求?学生: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日本对中国的“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教师提问:结果如何?学生:遭到拒绝,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导致五四运动爆发。教师:概括五四运动的导火索(直接原因)学生: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3.合作探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为什么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仍很薄弱;北洋政府仍实行封建统治;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概况:(1)直接原因(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2)时间:1919年5月4日(3)地点:北京(4)主力:学生(5)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6)斗争方式:罢课、示威游行(二)五四运动的扩大原因教师:提问:五四运动扩大的原因?学生:(1)陈独秀的领导:陈独秀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商人、学生、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2)日本帝国主义的挑衅行为进一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日怒潮。2.前期与后期对比表教师出示下面表格,引导学生填写。前期(1919.5.4—1919.6.3) 后期(1919.6.3以后)中心 北京 上海参加者 学生、知识分子 学生、商人、工人主力 学生 工人阶级斗争方式 罢课、游行示威 罢课、罢市、罢工结果 许多学生被逮捕 取得重大胜利3.结果教师提问:五四运动的结果?学生:(1)释放被捕的学生;(2)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1)释放被捕的学生。教师: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1.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毛泽东: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材料二: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其阶级力量、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革命也朝着新的方向发展。材料三:五四运动最突出的思想贡献就是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经验,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伟大,深入到工人当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进一步传播,促进了工人阶级觉悟的提高,要求成立能领导自己斗争的政党。一个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政党应运而生。引导学生得出: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中国旧民主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2.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师:(1)概念解释 :民主革命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民主革命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参与者包括农民、知识分子、手工业者,工人阶级。(2)新旧民主主义的比较相同点 旧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革命方向 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社会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不同点 革命性质 反帝反封建3.合作探究:读传单内容中,体会“五四”精神?“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核心集中体现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课堂小结五四运动 导火线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时间 1919年5月4日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发展扩大 ⑴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⑵主力:青年学生—工人阶级结果 ⑴释放被捕学生。 ⑵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 ⑶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意义 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