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习题一、单选题1.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A. 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 B. 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C. 社会变革意识淡薄 D. 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2.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A. 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 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C. 力主固守华夏传统 D. 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3.福建巡抚徐继畬在1848年完成的《瀛寰志略》中有这样的叙述:“华盛顿,异人也……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据此可知徐继畬()A. 具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B. 对美国侵略我国的野心认识不足C. 批评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D.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启蒙意识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5.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谕”的体制(英国官员用下对上的“禀”,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这个变化反映出(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C. 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 D. 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6.1844年,清廷代表耆英致函美国代表顾盛:“中国之待各国商人,不能有所偏,偏则各国人心不服,是以上年本大臣议定贸易章程如裁撤行商、定税则、开五口,及其余一切有益远商之事,大皇帝不待各国请求,即通行一体照办。”这反映出清政府A.传统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B.意图与各国开展平等贸易C.主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对条约的影响有清醒认识7.关税主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主权,近代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开始于哪一条约的签订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8.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将香港一岛给予英国。”该不平等条约是(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C.《南京条约》 D.《望厦条约》9.有学者认为:“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的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此观点的依据是,战胜国A.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要求扩大在华资本输出 D.迫切希望在中国利益均沾10.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C.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D.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二、材料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货输入总值,1842年为426万元,1845年,达到1053万元。由于运到中国的棉毛织品销路不广……从1846年起,英国输华商品量开始减少。1846年到1855年的十年间,除了1851年、1852年两年外,始终没有达到1845年的水平。——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材料二 伦敦和利物浦的商界……希望:自1842—1844年签订的条约应予修订……中国关税应予重订;另外,所有的外国人均可进入大多数的港口,甚至可以沿河道和运河深入中国的内地。——《两个世界杂志的年鉴》第7期(1856—185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42—1855年间英国输华商品量变化的趋势并且说明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12.阅读下列材料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炮子谣》(1)最早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谁?其走私的原因是什么?(2)鸦片输入的危害是什么?(3)你认为当代青少年对毒品应持什么态度?答案1. C【解析】《海国图志》“在国内几无反响”,所以印数不过千册,不是因为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不出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故B项错误。《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中国反响低迷,但在日本畅销,中日之间的对比体现了中国社会变革意识的淡薄,故C项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需要,故D项错误。故选C。 2. B【解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并不是主张全面学习西学,故A错误。题干“‘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反映了魏源的思想既有进步的主张,又有落后的天朝上国观念,体现了新旧杂糅的特点,故B正确。“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不是固守华夏传统,故C错误。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的人是康有为,不是魏源,故D错误。故选B。 3. D【解析】A项“崇洋媚外”的说法错误。题干与美国侵略中国的野心无关,故B错误。徐继畲属于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维护的是清王朝的统治,故C错误。根据题干“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可知徐继畲赞扬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具有一定的启蒙意识,故D正确。故选D。 4. A【解析】 根据题干“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可知清代史籍著述开始注重研究本朝历史,针对社会危机,研究社会现实问题,从材料“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可知清代史籍也开始关注世界,故A正确。治史方法是整理、编纂史籍的标准和原则,与材料中史籍著作的内容变化不符,故B错误。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是材料中的部分体现,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C错误。题干反映的是清代史籍著述关注的领域和角度发生了变化,不能反映其是否摆脱文字狱的枷锁,故D错误。故选A。 5. D【解析】A是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是战后中国思想界的薪变化,不是政府官方态度的变化表现,故排除。观念改变并不表示外交的平等,《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故排除C。战前用“禀”“谕”体现了中国政府尊夏鄙夷的华夷观,《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体现了平等的观念,冲击了传统华夷观,故D正确。故选D。6.A【详解】根据“中国之待各国商人,不能有所偏,偏则各国人心不服”、“大皇帝不待各国请求,即通行一体照办”可知反映了反映出清政府对待外国商人意图一视同仁,对各国请求”通行一体照办“实际上还是体现了清政府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心态,说明传统华夷观念根深蒂固,对条约的影响没有清醒认识,故选A,排除D;根据”1844年“可知此时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与列强中间的贸易并不平等,排除B;清政府是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7.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开始于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A项正确;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不是近代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的开始,B项错误;《天津条约》的签订不是近代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的开始,C项错误;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不是近代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的开始,D项错误。8.C【详解】根据材料“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将香港一岛给予英国”可知,该条约为中英签订,开放了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割占香港岛,属于《南京条约》内容,故C项正确;《天津条约》开放了牛庄、淡水等通商口岸,排除A项;《北京条约》中天津被开为商埠,英国割占九龙,排除B项;《望厦条约》为中美签订,排除D项。故选C。9.A【详解】根据材料“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的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A正确;B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排除;当时以商品输出为主,C排除;D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影响,排除。故选A。10.C【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转变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故选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都是中国原有的矛盾,不再是最主要的矛盾,排除AB;此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尚未出现,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还不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的矛盾,排除D。11.(1)趋势:1846年前呈上升趋势,1846年后呈下降趋势。原因:鸦片战争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2)影响:从破坏性和建设性角度作答。政治方面:进一步破坏了国家的主权,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经济方面: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内地,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推动了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思想方面: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促进了中国社会思想的转变。【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英货输入总值,1842年为426万元,1845年,达到1053万元”“从1846年起,英国输华商品量开始减少。”可知,1842—1855年间英国输华商品量变化趋势为:1846年前呈上升趋势,1846年后呈下降趋势。原因:根据材料“由于运到中国的棉毛织品销路不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鸦片战争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是因为英国“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2)影响:根据所学知识,要一分为二地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既要看到其消极的破坏性,也要看到其积极的建设性。政治方面: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破坏国家主权,加剧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程度;但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经济方面: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使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但是客观上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思想方面:第二次鸦片战争催生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促进了中国社会思想的转变。12.(1)英国;打开中国市场,扭转贸易逆差;(2)白银大量外流;损害中国人民健康;(3)远离毒品,珍爱生命。【详解】(1)根据所学可得出是英国;结合鸦片战争的背景可得出是打开中国市场,扭转贸易逆差;(2)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有白银大量外流;损害中国人民健康;(3)在日常生活青少年应该远离毒品,珍爱生命。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1公元1840年3公元1856年4公元1894年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2公元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5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6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时空定位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新课讲授当我们想起任何一种重要的文明的时候,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用伟大的建筑来代表它。 ——简森《世界美术史》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中庸》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圆明园】始建于公元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1809年基本建成。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总面积347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据《颐和园陈设清档》推断,宝物不少于150万件。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纵火焚烧圆明园。世界历史从未目睹过像1851年的世界各国工业大展览这样的盛事。一个伟大的国家正在邀请所有的文明国家来参加一次盛会,比较和学习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尔Glory, Glory, Endless Glory!——维多利亚女王(1851年)【水晶宫】19世纪前半叶,欧洲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1850年2月,英国从伦敦海德公园辟出18英亩地修建世博展馆。这是一个以钢铁为骨架、玻璃为主要建材的建筑,因此,被命名为水晶宫。它是十九世纪的英国建筑奇观之一,也是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象征物。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比较17、18世纪的东西方社会情况?西 方 东 方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外交上军事上结论资本主义代议制确立发展封建专制集权达到顶峰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启蒙思想传播,自由科学八股取士,禁锢保守海外贸易,殖民扩张天朝上国,闭关锁国船坚炮利军备废弛新意盎然固守传统合作探究1.19世纪中期,世界形势发展到全新的格局。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美国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美国资产阶级成了英国侵华的帮凶。顺差(出超)逆差(入超)英国中国呢绒、布匹茶叶、生丝、瓷器2.19世纪初,英国从中国大量输入茶叶和生丝,销往中国市场的棉纺织品有限,对华贸易出现逆差,便借助鸦片走私寻求贸易平衡。二、两次鸦片战争1.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间爆发结果1840—1842原因1840年,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40余艘,士兵4000多名,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中国失败,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③英国议会通过决议批准政府对华发动战争,极力打开中国市场①英国走私鸦片,毒害中国②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运动,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中英矛盾激化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时间 条约 内容 (特权)1842年 中英 《南京条约》 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通商:五口通商关协:协定关税1843年 中英 《虎门条约》 ①攫取领事裁判权②片面最惠国待遇③通商口岸传教权④内河航行自由权1844年 中美 《望厦条约》 中法 《黄埔条约》 ① 香港岛(1842)② 九龙司(1860)③ 新 界(1898)▲ 鸦片战争形势图图说历史▲ 英国走私鸦片的飞剪船▲ 英国在印度孟加拉的鸦片仓库▲ 鸦片走私示意图▲ 林则徐像▲ 中英两军在穿鼻洋面上激战中英《北京条约》签字页原件藏于英国国家档案馆▲▲道光帝(1782—1850年)鸦片战争失败之后,中国的道光皇帝竟然不知道侵略中国的英国在何方?道光皇帝对于清朝这样一个天朝大国,竟被一个蛮夷小邦打败了,感到不可思议。他问群臣道:“英吉利在何方?距我大清有多远?有无陆路可通?”对于皇帝的问话群臣也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一个国家的皇帝都如此无知,国家会有希望吗?资料启迪2.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过程目的1856—1860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①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英法组成联军直接华,俄美伪装调停人②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次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炮台,遭到清军反击,英军损失很大。③1860年8月,英法联军占领天津。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圆明园遗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时间 条约 特权1858年 中英、中法 《天津条约》 ①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②鸦片贸易合法化1860年 中英、中法 《北京条约》 1858年 中俄《瑷珲条约》 抢占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抢占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林则徐与《四洲志》(2)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作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1)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报刊和《各国律例》;1、林则徐三、开眼看世界魏源与《海国图志》地位: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百科全书”。内容:记录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思想主张:首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启迪了智慧。2、魏源徐继畲与《瀛寰志略》内容:介绍了80多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风土人情、经济文化。尤重介绍欧美各国。赞扬美国的总统共和制。地位:中国较早的内容丰富、叙述完备的世界地理志。3、徐继畲知识要点开眼看世界的背景123华夏狄蛮禽兽禽兽(根据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绘制)禽兽禽兽夷戎华夷体系直接原因: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材料一:《海国图志 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材料二:“这是近代中国最具远见卓识的救国思想之一,开创了近代倡导改革、引进西方器物和思想的新风尚,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中的思想先导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先声。” ——魏源思想研究者陈晓飞教授思考:结合材料一归纳“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内涵;结合材料二归纳该思想的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内涵:主要是指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达到抵御外来侵略的目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的民族觉醒,促使中国开始向着近现代化方向迈进。史料探究19世纪40年代的世界与中国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林则徐与《四洲志》、魏源与《海国图志》、徐继畲与《瀛寰志略》全新的世界格局、对外界浑然不觉的中国虎门销烟、《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概况(四个条约)、影响知识梳理课堂检测1.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A. 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 B. 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C. 社会变革意识淡薄 D. 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C【解析】《海国图志》“在国内几无反响”,所以印数不过千册,不是因为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不出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故B项错误。《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中国反响低迷,但在日本畅销,中日之间的对比体现了中国社会变革意识的淡薄,故C项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需要,故D项错误。故选C。 2.福建巡抚徐继畬在1848年完成的《瀛寰志略》中有这样的叙述:“华盛顿,异人也……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据此可知徐继畬()A. 具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B. 对美国侵略我国的野心认识不足C. 批评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D.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启蒙意识D【解析】A项“崇洋媚外”的说法错误。题干与美国侵略中国的野心无关,故B错误。徐继畲属于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维护的是清王朝的统治,故C错误。根据题干“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可知徐继畲赞扬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具有一定的启蒙意识,故D正确。故选D。 3.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谕”的体制(英国官员用下对上的“禀”,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这个变化反映出()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C. 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 D. 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D【解析】A是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是战后中国思想界的薪变化,不是政府官方态度的变化表现,故排除。观念改变并不表示外交的平等,《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故排除C。战前用“禀”“谕”体现了中国政府尊夏鄙夷的华夷观,《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体现了平等的观念,冲击了传统华夷观,故D正确。故选D。4.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无论英国人在华所犯何罪,都交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审理。中美《望厦条约》更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不仅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刑事诉讼,而且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上述条约内容表明()A. 清政府熟谙近代的领事制度 B. 列强已掌握中国司法大权C. 中国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D. 中西间法律思想相互渗透C【解析】题干反映的是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清政府正是不熟悉近代的领事制度,所以会把这个权利让出去,故A错误。题干只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并不能说明列强已经掌握了中国的司法大权,故B错误。领事裁判权是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题干中《南京条约》和《望厦条约》对领事裁判权的规定使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故C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出西方法律思想对中国的渗透,也看不出中国法律思想对西方的渗透,故D错误。故选C。5.鸦片战争后,出于策略需要,领事裁判权这项侵略要求在英国对华总战略中并未被列入首要的解决目标。但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目的是想尽快摆脱涉外纠纷的麻烦,于是有了“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的条文。这一事件表明清政府()A. 没有突破闭关锁国束缚 B.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 对外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D. 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B【解析】从题干“领事裁判权……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可以看出,清政府不明白英国从中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的危害,将领事裁判权拱手相让,这反映了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故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清政府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没有体现出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A项。根据题干信息不能得出清政府对外奉行妥协投降政策,故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清政府法制建设的状况,故排除D项。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doc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