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一、选择题(16小题)1.(2021·山东普通高中学科等级考试模拟卷二·4)唐代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旧唐书》载:“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南宋不少诗歌中均有涉及扬州,这类诗歌中对于扬州的“印象”迥异,扬州或是“城郭萧条”“ 荒台残垒”,或是“万商落日”“ 一市春风”,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 B.地缘因素影响经济发展C.东南海上贸易的繁荣 D.南宋时期江南经济衰落2.(2021·山东济宁高三3月高考模拟·5)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情形,到明代演变成“湖广熟,天下足”。原来苏州及常州等粮食输出区,反而由湖北、湖南购买米粮,成为粮食输入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B.多个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C.长途贩运的日益兴盛 D.江南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3.(2021·河南洛阳一模·6)下表为不同文献对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的记述。据此可知,唐宋时期( )记述 出处“至于长安宝货药肆,成丰衍于南方之物。” 唐·高彦休《唐阙史》“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准无天下,自可以为国。” 北宋·李觏《寄上富枢密书》“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十之六七。” 北宋·沈括《扬州重修平山堂记》A.经济重心的南移已完成 B.江淮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C.长安出现严重物质匮乏 D.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影响力提升4.(2021·江苏徐州高三5月考前模拟·4)下图是宋代书院分布图,图中数字代表各省书院的数量。据此图可知( )A.文化教育受地理条件制约 B.文化中心随经济中心南移C.儒学信仰体系重建促进教育发展 D.书院发展改变官学主导教育局面5.(2021·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高三3月联考·26)历史地图蕴含了丰富的政治和经济等多种信息,下列两幅图片为汉唐时期我国的行政区划。汉代地方行政区划 唐代地方行政区划上述变化反映了( )A.地方行政区职能由监察变为行政 B.经济文化重心已由北方转到南方C.行政区划设置依据由自然到人为 D.南方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6.(2021·河南六市二模·25)中国谚语为研究历史提供了许多珍贵而有价值的资料。对下表谚语解读正确的是( )选项 谚语 解读A “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 体现了中国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B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 “苏湖熟,天下足” 折射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D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长途贩运的特征7.(2021·江西鹰潭一模·26)下表为北宋时期部分行政区人口分布情况行政区(路) 首府(今所在地) 人口户数(户) 每平方公里户数 每平方公里人数京畿路 河南开封 261117 15.2 76.1京东东路 山东济南 817355 8.5 42.6河北东路 河北大名 668757 11.1 55.6两浙路 江苏苏州 1975041 16.1 80.4江南西路 江西南昌 1664745 12.6 63.2从表中数据我们可以推断出北宋时( )A.大量北方人口迁到南方 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C.人地矛盾问题日益突出 D.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8.(2021·湖南六校高三4月联考·3)《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政区的调整 C.自然条件优越 D.移民的迁入9.(2021·北京延庆一模·4)下表为北宋到元朝南北方人口数量变化统计表:从这一统计表中能够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年代 全国人口(万人) 南方人口占比 北方人口占比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3541.2 56.7% 43.1%元丰元年(1078年) 9087.2 62.6% 37.4%崇宁元年(1102年) 9892.7 64.1% 35.9%13世纪初(南宋中期) 12440.0 64.8% 35.2%元至元廿八年(1291年) 6715.2 85.1% 14.9%①长期战乱造成人口死亡流散 ②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经济落后③北方农业生产逐渐衰落消亡 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最终完成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10.(2021·山东济南高三十一校开学联考·4)图2为古代某时期南北方人口统计变化表。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图2 南北方人口变化趋势(单位:万人)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国家政治中心逐渐北移C.南方社会的影响力上升 D.北方战乱经济发展迟滞11.(2021·福建漳州一模·4)下表是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南方与北方经济数据的对比。(注:贯石匹两是宋朝的一种综合计量单位)表1项目 北方八路 南方七路人口 12807220 14260436耕地面积 266521034 172008937农民拥有的土地 人均8亩 人均12亩两税税赋负担 人均2.69贯石匹两 人均1.05贯石匹两依据上表推断,当时南方( )A.比北方更有利于发展经济 B.土地兼并现象比北方严重C.人多地少不利于经济发展 D.已经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12.(2021·辽宁大连高三1月双基测试·2)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中原地区战争不断,内迁的少数民族相继建立政权,并威胁西晋统治,最终酿成永嘉之祸。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洛阳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这次南迁最深远的影响是( )A.形成了特殊的士族阶层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加强了民族间交流交融 D.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13.(2021·湖南株洲一模·3)下图是汉朝时期我国四大经济区分布图,对该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重心已出现南移趋势 B.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居于领先C.华北地区的农业结构单一 D.汉朝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大14.(2021·广东汕头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3)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统计,唐代有水利工程253项,其中北方103项;宋代有水利工程1048项,其中北方78项。据此可知与唐代相比,宋代( )A.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农业与商业发展不平衡C.南方耕地开发更充分 D.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15.(2021·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5)北宋时期,市镇的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而同时代的江南地区相对较少,如苏州只有4市镇,南宋时代、江南地区的市镇异军突起,临安府增至28市镇,嘉兴府达15市镇,苏州达19市镇、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黄河流域经济的萧条和衰败 B.政治中心决定商业贸易的发展C.南方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海外贸易促进人口数量的增长16.(2021·河南信阳一模·17)西周、秦、西汉、隋唐等古代王朝都定都关中,五代中有四朝定都开封。北宋初年,赵匡胤想从开封迁都洛阳,进而迁往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面去冗兵,循周、汉故事,安天下也。”但因群臣反对而未果。最主要的原因是( )A.开封有更为险峻的地形优势 B.关中的生态恶化导致收入锐减C.经济形势的变化阻碍了西迁 D.周、汉已成历史,其经验不可靠二、非选择题17.(2021·广东湛江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漕运始于先秦,最初规模有限,主要为军事行动服务。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挖运河,如吴国开凿的堰渎、胥浦和邗沟,魏国开凿的鸿沟,齐国开凿的淄济运河等。唐宋以后中央集权的运行体系日趋完善,北宋的汴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明清时期的北京都是重要的人口聚居区。经济重心南移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出现分离的趋势,为保证京师的供给,需要源源不断从南方调运粮食,这项任务逐渐成为漕运最重要的职能。——摘编自陈忠海《古代漕运与“河海之争”》材料二图2 元代漕运示意图 图3 明代漕运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与明代漕运的主要区别,并分析明代漕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8分)18.(2021·河南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市镇是“县下”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商业聚落,在对江南市镇的管理上,向来是“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洪武元年,明政府下令在全国各布政司所属州县设立巡检司。设置地点多在州县以下的要害之处,包括盐池、关津附近、运河沿岸、乡村市镇等,职责以防盗防乱为主,专门盘查诘问往来人员,如贩卖私盐者、犯人、逃军、无路引而可疑之人等。在制度设计上,巡检司算是县级政府的下属机关,相当于地方政府的治安机构,是对国家行政机构不在县下设治的突破。随着江南经济的繁荣,市镇规模不断扩大,治安隐患越来越多,日益繁盛的市镇经济也对管理者之职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明中后期开始,政府不得不打破原有的行政层级模式,在一些比较大的市镇直接委派府、县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驻镇县丞官与巡检司共同管理市镇,涉及治安管理、教化民众、奖劝善事、督催赋役,还要关注兴修水利等事务。——摘编自张海英《明清政府对基层社会管理的多样性》(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治理江南市镇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治理江南市镇的意义。(8分)19.(2021·江苏南京六校联合体高三12月联考·16)(13分)漕运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重要的水上运输方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漕运始于先秦,最初规模有限,主要为军事行动服务。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挖运河,如吴国开凿的堰渎、胥浦和邗沟,魏国开凿的鸿沟,齐国开凿的淄济运河等。唐宋以后中央集权的运行体系日趋完善,北宋的汴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明清时期的北京都是重要的人口聚居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出现分离的趋势,为保证京师的供给,需要源源不断从南方调运粮食,这项任务逐渐成为漕运最重要的职能。——摘编自陈忠海《古代漕运与“河海之争”》材料二图一 西汉水运图 图二北宋漕运图 图三 元朝漕运图材料三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发达之区的绳索。……朝廷逐渐认识到漕粮运输具有的对于地方的调控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地利用漕粮征派、运输来进行社会制衡,使漕运在经济功能之外也成为王朝用作区域社会调控的政治手段。……漕运客观上引发了区域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动,促进了运河经济带的产生。——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先秦至明清中国古代漕运在职能上的变化。(4分)(2)比较材料二中图一、图二、图三漕运在方向上的变化。(3分)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漕运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新影响。(6分)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唐代“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而宋代则是“城郭萧条”“荒台残垒”,可知唐朝中后期由于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史书记载南方富庶,而南宋时期扬州始终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历经战乱,史书记载扬州多萧条,故选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唐宋时期扬州不属于沿海港口城市,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超越北方,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苏湖地区在宋代是粮食产区,在明朝中后期,成为粮食输入区,而湖广地区成为粮食产区,根据所学知识得出苏湖地区在明朝中后期成为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松江成为棉纺中心,这均表明明朝中后期,形成了多个区域经济中心,故选B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已经完成,排除A项;长途贩运日益兴盛指的是商业贸易,材料的内容是产粮中心的变化,排除C项;苏湖和湖广都是江南地区,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据上表,可知三处史料都提到江南地区生产之物可以满足全国,故选D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材料出处是唐代,与经济重心南移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长安货物依赖南方,并不是长安物资严重匮乏,排除C项。4.【答案】B【解析】由宋代书院分布图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书院数量多(代表文化发展程度高),分布比较密集,这与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有关,体现了经济重心带动文化中心南移,故选B项;文化教育与地理条件有关,但更与经济发展程度有关,排除A项;儒学信仰重建是会促进全国各地教育发展,而不会导致文化教育发展地域不平衡,排除C项;宋代的书院有的是官办的,有的是私人兴办的,分布图中并没有区分是否属于官学,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改变官学主导教育的局面,排除D项。5.【答案】D【解析】相比于汉代地方行政区划分布,唐代南方地区的行政区明显增多,说明南方的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故选D项;地图信息无法体现地方行政区职能的变化,职能的变化与否需要补充相关文字材料,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排除B项;两朝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依据山川形便划分,排除C项。6.【答案】C【解析】“苏湖熟,天下足”指南宋时期苏州和湖州丰收,足可供养天下,即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选C项;“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指农业是根本,种地比经商可靠,体现重农抑商观念,排除A项;材料意思是一个男子不种田,就会有人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会有人挨冻,指必须重视衣食的生产,体现重农思想,但未涉及抑商,排除B项;“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意思是不长途贩运粮草,比喻做生意要会打算,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据上表,可知北宋时期南方地区人口已经超过北方,说明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故选D项;北宋末年大量北人才南迁,排除A项;经济重心在南宋才转移到南方,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人口,并没有提到土地情况,排除C项。8.【答案】D【解析】南朝时,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所以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农业的发展,故选D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安史之乱后,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农业产量的大幅提高,其直接原因应该考虑农业生产方面的因素,而不是政区调整,排除B项;《史记》所处的汉代和南朝江南自然条件都优越,排除C项。9.【答案】D【解析】元朝全国人口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长期战乱死亡流散人口增加,故①正确;材料主要涉及人口的变化,未提及经济层面的内容,故②错误;北方人口占比逐步下降,不能说明北方农业生产逐渐衰落消亡,故③错误;由表格数据看出,北方人口占比逐步下降,南方人口占比不断上升且超过了北方,这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过程,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10.【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742年—1080年,北方人口锐减,南方人口增多,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值唐末至北宋,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吸引了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说明了南方社会的影响力上升,故选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排除A项;此时期国家政治重心逐渐南移,排除B项;北方战乱较多,经济遭到一定破坏,但并非迟滞,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南方人均土地比北方少,同时税赋负担要低于北方,这有利于南方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项;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材料不涉及土地兼并,排除B项;南方人多地少,不得不发展商品经济,排除C项;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题干问的是最深远的影响,中原汉人的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工具,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开发,这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有利,故选B项;士族阶层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但这不是南迁导致的结果,排除A项;北方汉族臣民的大规模南迁可以加强民族间交流融合,但这不是最深远的影响,排除C项;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当然可以充实南方劳动力资源,但这可以包含在B中,所以也不是最深远影响,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地图呈现了汉代四大经济区分布图,四大经济区分别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上游和整个黄河流域,这说明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居于领先地位,故选B项;从地图上来看,长江中下游流域尚未形成经济区,所以汉代并未出现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排除A项;由地图看出,在四大经济区中有三个在黄河流域,华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无法反映农业种植结构,排除C项;由地图可以看出,汉代黄河流域是经济发展重心,江南地区尚未得到开发,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比较大,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唐代有水利工程253项,其中北方103项;宋代有水利工程1048项,其中北方78项”可知,相比唐代宋代水利工程增加许多,且多集中在南方,表明宋代的农业得到发展尤其是南方耕地开发更充分,故选C项;材料中水利工程的兴修体现了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但不能体现“抑商”,且结合所学,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了宋代江南农业得到发展,并未反映商业发展的有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宋代南方水利工程较多,仅能反映南方经济得到发展,并不能表明南方经济是否已经超过北方,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北宋到南宋,江南地区市镇由少到多并超越北方,反映了南方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选C项;南方经济发展不等于北方黄河流域经济萧条,两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排除A项;“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海外贸易不能直接促进人口数量的增长,排除D项。16.【答案】C【解析】由材料“北宋初年,赵匡胤想从开封迁都洛阳,进而迁往长安”、“但因群臣反对而未果”可知开封交通四通八达,尤其可以通过多条水路连接几大水系,此时经济重心逐步南移,拥有巨大人口的首都不得不靠近经济发达区域,故选C项;材料强调长安洛阳地形较为险峻,开封在辽阔的平原上无险可守,排除A项;关中是否收入锐减无法判断,排除B项;周汉的历史经验不可照搬,但对后世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答案】(1)变化:由服务军事行动转向保障京师粮食供应;由区域短途运输变为南北长途转运。(4分)原因: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分离;经济重心的南移。(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2)区别:元代:河运与海运并重;明代:以河运为主。(2分)影响:南粮北运,保证了京师的供应;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带动了运河沿线的繁荣。(6分,任答三点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漕运始于先秦,最初规模有限,主要为军事行动服务”“为保证京师的供给,需要源源不断从南方调运粮食,这项任务逐渐成为漕运最重要的职能”得出由服务军事行动转向保障京师粮食供应;据材料一“各诸侯国纷纷开挖运河,如吴国开凿的堰渎、胥浦和邗沟,魏国开凿的鸿沟,齐国开凿的淄济运河等”“为保证京师的供给,需要源源不断从南方调运粮食”得出由区域短途运输变为南北长途转运。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唐宋以后中央集权的运行体系日趋完善,北宋的汴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明清时期的北京都是重要的人口聚居区”得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据材料一“经济重心南移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出现分离的趋势”得出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分离;经济重心的南移。(2)第一小问区别,据材料二“元代漕运示意图”“明代漕运示意图”可知,元代:河运与海运并重;明代:以河运为主。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保证了京师的供应、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带动了运河沿线的繁荣等角度入手。18.【答案】(1)特点:将基层管理权下延;具有制度的突破性;管理职能随形势发展扩大。(2)意义:弥补了基层社会治理的不足;有利于维护市镇的治安稳定;促进了市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解析】(1)据材料“下令在全国各布政司所属州县设立巡检司”可知将基层管理权下延;据材料“巡检司……是对国家行政机构不在县下设治的突破”可知具有制度的突破性;据材料“日益繁盛的市镇经济也对管理者之职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可知管理职能随形势发展扩大。(2)据材料“是对国家行政机构不在县下设治的突破”可知弥补了基层社会治理的不足;据材料“涉及治安管理、教化民众、奖劝善事、督催赋役”可知有利于维护市镇的治安稳定;据材料“市镇经济也对管理者之职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还要关注兴修水利等事务”可知促进了市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答案】(1)职能变化:由军事职能为主向经济职能为主转变。(2分)(2)方向变化:图一主要是东西方向;图二为东南、西北方向;图三为南北方向。(3分)根本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2分)(3)新影响:漕运成为封建王朝束缚经济发达地区的羁绊;成为封建王朝调控区域社会的政治手段;客观上引发了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动。(1点2分,共6分)【解析】(1)由材料一“漕运始于先秦,最初规模有限,主要为军事行动服务”和“为保证京师的供给,需要源源不断从南方调运粮食,这项任务逐渐成为漕运最重要的职能”可得由军事职能为主向经济职能为主转变。(2)第一小问变化,由西汉水运图可以看出,当时承担水运任务的主要黄河和长江等主要河流,而黄河与长江大致是东西走向的,所以图一主要是东西方向;由北宋漕运图可以看出,都城东京(开封)是漕运的中心和主要目的地,漕运主要是利用了隋朝开通的大运河的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三段,财富由东南方向运往西北方向的开封城,所以图二为东南、西北方向;由元朝漕运图可知,当时的都城在大都(北京),漕运粮食从徐州附近经过会通河到达通州,然后通过通惠河运到北京城,所以图三为南北方向。第二小问根本原因,之所以由东西走向变为南北走向,根本原因需要考虑经济方面,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南方成了政府的财赋主要供应地,所以漕运方向发生了变化。(3)注意审题,题目要求说明漕运的“新影响”,所以“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政治中心紧扣”不是答案所在。由材料三“牵绊经济发达之区的绳索”可得,漕运成为封建王朝束缚经济发达地区的羁绊;由材料三“朝廷逐渐认识到漕粮运输具有的对于地方的调控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地利用漕粮征派、运输来进行社会制衡,使漕运在经济功能之外也成为王朝用作区域社会调控的政治手段”可得,成为封建王朝调控区域社会的政治手段;由材料三“漕运客观上引发了区域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动,促进了运河经济带的产生”可得,客观上引发了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