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教材修改及教学建议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新教材修改及教学建议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义务教育教科书
《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的修改特点及教学建议
一、体例不变,内容有所调整
1.沿用原教材体例
体例:章首语—节—黑色标题
章首语是问题式的内容提要,黑色标题大部分是课程标准的一项标准或其中一部分
章节的结构框架:正文、阅读材料和活动
“正文”部分的呈现方式有文字叙述、图像表述和图文结合等;“阅读材料”多为趣味性和扩展性的知识;“活动”部分由材料(文字叙述、图表、案例)和设问构成 。
在教学中要将“正文”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视内容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能力而调控好两者之间的使用比例。
2.根据课标要求适当增减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总体变化不大,只是根据新课标的增减,做了相应的内容增减。第一章的“地图”部分由原来的一节扩展到两节,即“地图的阅读”与“地形图的判读”,删去地理性不强的“国际组织”等内容。
在教学中,要加强地图判读、分析等能力的训练,并在以后的各种情景中反复应用地图,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养成用图习惯。
3.章节的设置及标题稍有改变
章节变化:第一章由三节变为四节,即“地图”部分
增加一节。
标题变化:
(1)第一章的“第三节地图”变为“第三节地图的阅
读”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2)第三章的第二节 “气温与气温的分布”变为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3)第三章的第三节“降水与降水的分布”变为“降
水的变化与分布”
除了地图要注重应用外,气候的教学也要紧扣课标,突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的归纳和演绎过程,至于气温等的定义可以用适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的表达方式。
二、“活动”和“正文”内容变化较大
1.“活动”内容变化明显
每个“活动”都有主题,
且目的明确。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活动的主题化,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
“活动”增加了一些技能训练和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删除了一些目的性不够明确的内容。
P22第2题是新增的活动题,与旅游结合,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标理念。问题设置情景化,且指向性明确。
P63“阅读分析气候的地区差异”,也是新增的活动题。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知道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一般方法,可以学会如何分析、归纳气候特征,以及如何比较两地的气候差异。
教师要特别关注新出现的活动题,理解其意图,真正用好这些题目。
个别“活动”顺序有所调整。
例如:P54“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P59“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由先读图后绘
图改为先绘图后读图。
这是教学理念更新的一个重点,体现了“做中学”的过程教学目标,教师要转变观念,给予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真知的体验。
2.“正文”比例增加
修订后的教材“正文”部分所占比例明显增加,约占总篇幅的50%以上。
例如:原教材中的“经线和纬线”部分,正文仅4行字,修订后的教材分为“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两部分,正文包括经纬线及其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及代表符号、重要的经纬线、低中高纬度的划分,经线圈平分地球等 。
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发扬读书、划书、用书的好传统。
三、逻辑顺序更为合理
原教材对逻辑顺序不够讲究,新教材更注重逻辑顺序和系统性。
原教材“纬线和经线”部分的“活动”:
1.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经线是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3)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呢?
(4)找出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看看经度和纬度在地球仪上是怎样排列的。
(5)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看看这几条纬线所经之地,有没有自己听说过的地名。
2.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结合图1.12和图1.13,说明它们是重要的纬线和经线。
现教材改为两个活动:
“认识纬线和纬度”和“认识经线和经度”
顺序:
纬线特点—重要纬线(赤道)—南北半球的划分
经线特点—特殊经线圈—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材对个别内容编排顺序进行了调整。
例如:将“什么是气候”从第三章第四节调整到第一节 。
人教版教材较好地体现地理学科的逻辑性。要教好地理,教师首先要有深厚的地理学科逻辑功底,这也是今后地理教师培训应当突出的重点。
说课练习与课例解读
说课课题:1. 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2. 地形图的判读
课例解读一:地球仪
一、《课标》要求:
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内容标准分解
内容结构 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 行为程度
地球仪结构 了解 利用地球仪 识别地球仪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经线与纬线
经度与纬度 说出与理解 利用地球仪
或经纬网仪 知道经纬线的含义和特点;知道经纬度的含义及划分规律
经纬网 确定 利用地球仪
或经纬网仪 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三、教学目标
1.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结构及作用,认识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掌握经度与纬度、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方法。
2.学会在有经纬网的地球仪上或经纬网图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
3.动手制作地球仪模型,更好地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并树立主动探索的意识,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经线与纬线、经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
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教学难点:经线与纬线、经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五、教学策略
1.运用比较法,对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加以比较。
2.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与经纬网仪,获得感性认识,理解相关知识的空间概念。
3.通过读图、填图训练,巩固相关基础知识。
4.指导学生准备乒乓球或篮球等球体与铁丝等材料,动手制作地球仪模型。
在进行读图、填图训练时,需选择合适的地图,设计合理的训练要求。例:
1.在图1中填写地轴、南极点、北极点、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经线、纬线的名称。
2.读图2,寻找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规律,并在图中读出任意一点的经纬度。
六、练习设计
图1
图2
课例解读二:地形图的判读
一、《课标》要求: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二、内容标准分解
内容结构 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 行为程度
海拔与相对高度 估算 利用示意图 理解概念,读图估算数值
山峰、山脊、山谷
识别 利用自制模型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 理解等高线概念,判断地形部位与坡的陡缓
五种地形
类型 识别 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 判断地形类型,说出基本特征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辨认各种地形。
四、教学策略
1.动手实践:分组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尝试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的过程,克服难点。
2.图解地形:运用海拔和相对高度图解五种地形,找出五种地形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分析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表现,突破难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