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案(含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案(含练习)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
2、理解并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3、通过比较《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层层分析: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
4、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本课重点
1、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
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三、情景导入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让我们通过今天的课程,抗击八国联军,一起来了解这场由农民阶级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
四、新课讲授
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运动
材料一:义和团, 起山东, 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
——义和团歌谣
材料二:于是西人之教堂遂为若辈之城社,而民教涉讼之案,地方官几于不敢问矣!因而教焰日张,民气日积,自来教堂之变端,何莫非平时积忿之所致哉!
2、结合材料分析义和团兴起的背景。
总结: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的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3、请讨论
(1)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是谁?
(2)面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了什么政策?
总结:(1)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初期斗争矛头:腐败的清朝政府。
(2)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抵抗侵略者,承认其合法地位。
4、“扶清灭洋”
(1)阅读课本,谈谈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
总结:
口号 进步性 局限性
“扶清” 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抱有幻想。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 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盲目排外
首先,“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的尖锐,能够广泛地动员群众参加反帝斗争。
但是,“扶清灭洋”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战斗纲领。“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灭洋”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富于感彩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因而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说明义和团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
所以,“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抗击八国联军
1、想一想
义和团控制京津地区,势不可挡。这时的列强又在酝酿着什么?为了保护自己的在华利益,他们又会做些什么呢?
总结: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侵略军遭到义和团的猛烈阻击。
2、阅读教材,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爱国官兵进行了哪些英勇抵抗?
总结:
(1)北京区域: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2)天津区域: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激战,炮轰紫竹林租界。
3、战争结局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抢劫,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
想一想: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西逃的途中,为什么下令剿杀义和团?
总结:为了讨好帝国主义,以求得帝国主义列强对自己的“宽恕”。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辛丑条约》的签订
1、整理归纳
阅读教材,请整理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总结:
内容 影响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是列强对中国空前规模的勒索,西方列强完全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人民生活更加贫苦。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手脚,使清政府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帮凶。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使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区和清政府,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实际上是一个“国中之国”,成了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洋人的朝廷”。
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五、课堂总结
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本课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随堂练习
1.(2021 河北石家庄期中)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他们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以下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矛盾
B. 具有爱国性质,但也带有盲目排外的浓厚色彩
C. “扶清”是一种策略上的提法,反映了中国农民在斗争中日益走向成熟
D. 反映了义和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
2.(2021 河北保定期末)某电视台准备制作历史纪录片《1901年底的北京城》,片中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
A. 圆明园已成残垣断壁
B. 清政府在筹备大量赔款
C. 北京驻扎有外国军队
D. 北京东交民巷居住着许多北京居民
3.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义和闭抗击八国联军
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4.1902年伦敦《泰晤士报》报道说,慈禧太后在接见驻华公使和公使夫人时“抽泣哽噎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早在1901年初,慈禧就曾借光绪之名下诏,表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因此,时人激愤地指斥清廷已成为了“洋人的朝廷下列能说明清廷已成为“洋人朝廷”的主要依据是(   )
A.开放沿海通商口岸
B.纵容列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允许列强开设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5.(2020 黑龙江齐齐哈尔)归纳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国近代时期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请比较其中赔款数额最大的是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七、巩固练习
1.陈天华在《猛回头》中说:“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辛丑条约》的各个条款中,最能体现清政府“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的条款是(  )
A.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界,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B. 对镇压反帝斗争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C. 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D. 对附和过义和团的官员……监禁、流放和处死100多人
2.(2019广东,10,3分)太后、皇帝和侍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在长途的艰难流亡之后,10月23日,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这一情形出现在 (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3.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运动中的两股洪流。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有反侵略的性质,但其主要斗争对象是清政府;而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B.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C. 农民运动的斗争方式发生改变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2020 江苏苏州)冯骥才的小说《神鞭》中描写了天津卫小贩傻二练就了辫子功,人称“神
鞭”。他跟随头领曹福田去紫竹林攻打洋人。出征前,头领画了个避洋枪的符咒给他。傻二把符咒塞进辫根儿里,感到满脑袋的头发都发烫,似乎真有法力注入其中。尽管傻二英勇无畏,但仍挡不住洋枪洋炮,辫子也被打断了。傻二的经历表明义和团运动存在的严重缺陷是 (  )
A. 带有迷信色彩
B. 借拜上帝会欺骗民众
C. 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D. 盲目排外
5.(2020河北保定高阳期末,2)美国女学生玛丽在翻阅家族相册时发现一张祖父身着军装坐在北京紫禁城龙椅上的照片,这张照片最有可能拍摄于 (  )
A.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D.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6.(2018河北石家庄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约规定: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暴露了清王朝的腐化与无能,也招来了列强争相在华割占土地。帝国主义将整个中国分割为各自的租借地与“势力范围”,在这些地域内,他们修建铁路,开采矿山,设立工厂,开办银行,并设立各种各样的剥削机构。日本在和约中获得了在华设厂的权利,各国因享有最惠国待遇,它们也拥有了这项权利。这使得帝国主义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与那些萌芽中的中国工商业者相比,外国投资者和开发商拥有大量资金、工艺技术和特权地位,因而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外来的经济帝国主义阻碍了中国本土资本主义的自发成长,并将中国的工业降低到依从、附属的地位。日本取代中国成为远东头号强国,它南有台湾,北有朝鲜,取得了日后向东南亚推进的稳固基地,也构成了进军满洲的跳板。这次战争为日本1904年挑战俄国铺平了道路。
……此时,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一部分进步人士倡导效法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进行体制重组;另一部分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条约的内容
依据材料二概括这次战争带来的影响。
(3)依据材料,概括这两个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
随堂练习:
C
D
C
D
D
巩固练习
B
D
B
A
C
(1)《辛丑条约》。
(2)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压制;促进日本的崛起;使中国开展新政治运动,向西方学习制度。
(3)民族危机严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