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 君子自强不息》配套资源(课件(共31张PPT)+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 君子自强不息》配套资源(课件(共31张PPT)+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综合性学习 君子自强不息
九年级 语文
一、导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苦难辉煌中走来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搜集整理名言、诗句等材料,认识“自强不息”精神的内涵。
2.成立采访小组,完成采访活动,寻找身边“自强不息”的人物。
3.组建演讲团队,开展演讲活动,加深对“自强不息”精神的理解。
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活动展开:
活动一 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
活动二 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
活动三 演讲:青年当自强不息
活动一 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儒家自强不息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具有自己特有的伦理精神品格。
刚健品德
仁爱美德
独立人格意志
宽容和谐精神
积极进取精神
1.刚健品德
所谓刚健,即是做人做事坚持原则而不动摇,坚持主体的自觉性而决不屈服于外界的压力。
“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2.仁爱美德
儒家自强不息不是逞强好能,而是对道德价值表示关切,实现主体的仁爱需求与现实世界发展的内在统一。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3.独立人格意志
所谓自强就是在德行、知识、能力各方面不断提高,从而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而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就是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意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宽容和谐精神
“厚德载物”内含和谐精神与宽容或兼容并包精神,显现了中国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品格。“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相得益彰,刚柔相济,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传》
5.积极进取精神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孟子·离娄上》
一是从个体来看,志士仁人的发愤图强。
5.积极进取精神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
二是从社会来看,中国历史上的连绵不断革新。
儒家自强不息
刚健品德
仁爱美德
独立人格意志
宽容和谐精神
积极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个人修养、国家发展、历史进步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表现。
对于个人而言,自信自立,勤思苦学,勇于开拓,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等等,都是自强不息的表现。
按照如下方式进行:
1.以小组为单位,课外搜集有关自强不息的名言、格言等材料,了解古今名人关于自强不息精神的论述。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三十三章》
“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
2.中国古典诗词中也不乏体现自强不息精神和风骨的作品。课外搜集相关的诗词名句,可以从以前学过的诗词中寻找,从诗句中感受古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理解自强不息的含义。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活动二 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
映 雪 勤 学
悬 梁 刺 股
闻 鸡 起 舞
囊 萤 夜 读
凿 壁 借 光
断 齑 画 粥
资料
资料
资料
资料
资料
资料
1.寻找中国古代人物
中国古代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物,以小组为单位,到图书馆查阅书报或借助网络,搜集和讲述他们的故事,从中获得教益。
故事会
手抄报
朋友圈
2.寻找身边人物
采访对象不一定有多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也不一定非得身处逆境,只要发愤图强,持之以恒,充满正能量,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采访准备
实施采访
撰写采访稿
展示交流
活动三 演讲:青年当自强不息
演讲稿的撰写技巧
1.分析场合听众,提高演讲稿的针对性
2.合理安排结构,体现演讲稿的层次性
3.恰当选取材料,增强演讲稿的说服力
4.着力锤炼语言,提升演讲稿的感染力
请以“自强不息”为话题,在班级内组织一次演讲活动。
1.确定演讲主题。
我的“中国梦” 志当存高远 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论不屈不挠 放飞青春梦想 不可知难而退
2.组建演讲团队。
3.开展演讲活动。
三、反馈与评价
本节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内容较多,涉及搜集、整理、展示资料,举办故事会,进行采访活动,演讲比赛等。同学们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取舍或增补,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合作探究中增长新知,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使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四、课后作业
结合课上所学,按照采访步骤,完成下面采访活动:
1.采访对象是你身边的人。
2.采访内容紧扣“自强不息”这一主题。
3.采访稿尽量图文并茂,字数在三百字以内,可以将采访过程
录制成小视频。
五、结束语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脚下的路还很长。让我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坚毅进取成为我们的信念,让百折不挠成为我们的脊柱,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争做一个傲立于世、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材!《君子自强不息》
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学习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 《君子自强不息》。
一、导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苦难辉煌中走来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我们该如何理解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又怎样才能做到自强不息,从而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呢?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君子自强不息》。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一起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搜集整理名言、诗句等材料,认识“自强不息”精神的内涵。
2.成立采访小组,完成采访活动,寻找身边“自强不息”的人物。
3.组建演讲团队,开展演讲活动,加深对“自强不息”精神的理解。
我们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活动展开:
活动一 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
活动二 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
活动三 演讲:青年当自强不息
活动一: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
首先,我们来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
到底何为“君子自强不息”?我们先来看一下出处。
(教材p4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健有力,永无止息,而君子处世,也应该遵循天道,刚毅坚韧,持之以恒,努力奋进。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
如果把自强不息与我国儒家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儒家自强不息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具有自己特有的伦理精神品格。主要体现为:刚健品德,仁爱美德,独立人格意志,宽容和谐精神,积极进取精神。接下来,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感受儒家文化指引下的自强不息精神。
1.刚健品德
所谓刚健,即是做人做事坚持原则而不动摇,坚持主体的自觉性而决不屈服于外界的压力。
儒家创始人孔子很重视“刚健”的品格,他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仁”是儒家伦理的核心精神,也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道德理想。孔子认为刚强、意志坚定、质朴是接近“仁”的一种美好品质。
孔子的后继学者也曾有相关论述,如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曾子认为,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实现远大的抱负,就必须要有宽宏、坚毅的品质,绝不屈服于外界的压力。
这正是儒家文化追求刚毅精神的体现。
刚健与自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自强不息的内在品德。
2.仁爱美德
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伦理的核心精神。
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仁民爱物”,韩愈的“博爱之谓仁”等,都体现了儒家一以贯之的“仁爱”的道德价值取向。
儒家的“仁爱”可概括为“忠恕”之道。
所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孔子认为,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想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所谓“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孔子主张,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由此可知,儒家自强不息不是逞强好能,而是对道德价值表示关切,实现主体的仁爱需求与现实世界发展的内在统一。
只有弘扬自强不息精神,才能践行“仁爱”之德,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可见,儒家自强不息蕴含着鲜明的仁爱美德。
3.独立人格意志
坚持独立人格意志,是儒家倡导做人的重要价值标准。所谓自强就是在德行、知识、能力各方面不断提高,从而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孔子认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这也正是孟子所倡导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人格气概。
儒家强调独立人格意志,远远高于世间物质财富的价值,这也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儒家自强不息的特有内容和基本要求。
4.宽容和谐精神
《易传》在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同时,又提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命题。所谓“厚德载物”,即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由此可知,“厚德载物”内含和谐精神与宽容或兼容并包精神,显现了中国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品格。
如果说“自强不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刚性”品格,“厚德载物”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柔性”品格。二者相辅相成,正如有学者指出:“‘自强不息’必须进升到‘厚德载物’,否则,就会局限于‘只顾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甚至还会走向逞能要强好斗称霸的极端。” “‘厚德载物’必须以‘自强不息’为基础,否则就无从谈起,只能成为空话。”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相得益彰,刚柔相济,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格。
5.积极进取精神
积极进取精神,是儒家自强不息的固有精神品格。
自强不息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精神体现在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
一是从个体来看,志士仁人的发愤图强。
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孟子的“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离娄上》)等,都体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是从社会来看,中国历史上的连绵不断革新。
《礼记·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系辞上》曰:“日新之谓盛德。”古人讲“日新”,必然要求革新或革命。只有不断地革新或革命,才能日新或创新。
在中国历史上,每当社会积弊日久之时,总有志士仁人挺身而出,振臂高呼,为民请命,或变法维新,或奋起革命,以推动社会发展,这便是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精神的生动证明。
总之,儒家自强不息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既是一种人文精神,也是一种伦理智慧。这五种品格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相辅相成,他们共同构成儒家“自强不息”的伦理精神品格。我们既要传承儒家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又要结合时代精神,不断提升自强不息的时代气质,让自强不息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个人修养、国家发展、历史进步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表现。对于个人而言,自信自立,勤思苦学,勇于开拓,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等等,都是自强不息的表现。
听了老师的解读,同学们可以课外再搜集、阅读资料,进一步加强对自强不息精神内涵的理解。
同学们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进行活动:
1. 以小组为单位,课外搜集有关自强不息的名言、格言等材料,了解古今名人关于自强不息精神的论述。
同学们可以结合小组搜集的资料,讨论交流:如何理解自强不息的精神?怎样才能做到自强不息?
老师课下也搜集了一些名言,分享给大家,比如:
《老子》第三十三章有:“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这里老子思考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胜人者”和“自胜者”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呢?老子认为“胜人者”,战胜别人的人,凭借的是自我个体强大的蛮力;而“自胜者”,战胜自己的人,则凭借的是自我刚健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
而老子认为真正的强者是那些能够战胜自我的品格刚健的人。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们只要能够用坚毅的品格战胜自我,我们就具有了战胜一切的自强不息精神。
再有《论语·宪问》中孔子云:“不怨天,不尤人。”
孔子在感慨:“没有人了解我啊!”他的弟子子贡就说,“老师啊,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没关系,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孔子这里给我们传达的就是当我们生活中遭遇挫折时,既不埋怨上天给的命运,也不要怨恨别人,以宽容的态度来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这恰是儒家仁爱精神与自强不息相结合的典范。
2.中国古典诗词中也不乏体现自强不息精神和风骨的作品。课外搜集相关的诗词名句,可以从以前学过的诗词中寻找,从诗句中感受古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理解自强不息的含义。
如,屈原被怀王放逐,却依然坚持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尽管前路曼曼,依然以百折不挠的勇气上下求索,于是吟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悔誓言;
曹操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自比为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尽管年老体衰,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迈自信,于是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伟诗篇。
李白面对艰难而歧路纷杂的人生道路,依旧满怀信心,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于是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语;
我们古老的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的艺术长河里关于自强不息的动人篇章更是不胜枚举。同学们搜集后可以背下来,积累古诗词的同时,也让诗人那自强不息的精神内化为我们成长路上的坚强力量。
活动二: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
理解了自强不息的内涵,我们不妨来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
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物,他们勤思苦学、面对逆境不屈不饶,如头悬梁的孙敬、锥刺股的苏秦,囊萤夜读的车胤,映雪勤学的孙康,凿壁借光的匡衡,断齑画粥的范仲淹,闻鸡起舞的祖逖,他们犹如一颗颗闪耀的明星,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引领着我们在理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同学们可以搜集资料寻找历史上的自强不息的人物,讲述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魅力。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完成以下活动:
1.寻找中国古代人物
中国古代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物,以小组为单位,到图书馆查阅书报或借助网络,搜集和讲述他们的故事,从中获得教益。
可以将搜集到的相关故事,归纳整理,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故事会;还可以将故事打印或抄写下来,张贴在教室里,大家交流讨论;亦或将故事编辑成文案,发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了解。
2.寻找身边人物
其实,我们身边也不乏自强不息的人,尽管平凡,但他们的精神让我们感动。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去采访他们,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自强不息的故事。
你的采访对象,可以是你的老师或同学,还可以是你的亲戚朋友,抑或是在新冠疫情时期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医务工作者,风雨无阻、守望相助的社区工作者,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无数自愿者,还可以是风里雨里为我们送来温暖的快递小哥。
同学们在进行采访活动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
(1)采访准备。
采访前要了解采访注意事项、采访者的基本情况,并确定采访提纲。要提前联系采访对象,与采访对象共同商定采访时间和地点,并且事先沟通好采访内容。
(2)实施采访。
在采访过程中,要充分尊重采访对象,采访时用语要文明得体,采访内容要紧扣自强不息这一主题,当然采访中,还可以根据情况补充新的问题。
(3)撰写采访稿。
采访结束后,将采访素材和笔记整理好,撰写采访稿。采访稿要紧扣主题,内容充实,形式上尽量做到图文并茂,还可以将采访活动录制成小视频。
(4)展示交流。将各组的采访稿展示出来,和同学们分享交流。
同学们的采访对象不一定有多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也不一定非得身处逆境,只要发愤图强,持之以恒,充满正能量,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活动三:演讲:青年当自强不息
通过“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这一活动,相信同学们已经对自强不息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习总书记曾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那么,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才能不辜负这份厚望呢?我想同学们的心中已有了答案。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把对自强不息的理解,用演讲表达出来吧。
说到演讲,我们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专门讲过演讲的相关内容,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回顾一下,撰写演讲稿时,有哪些技巧呢?
1.分析场合听众,提高演讲稿的针对性。
比如本次演讲活动,是针对我们青少年应该具有的自强不息精神开展的。
2.合理安排结构,体现演讲稿的层次性
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写演讲稿的时候要列好提纲,明确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分论点的提出,可以是并列式,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论说;还可以是递进式。采取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的方法,最终揭示想要表达的主题。此外,为体现演讲稿的层次性,可采用过渡句,或用“首先”“其次”“然后”“第一”“第二”“第三”等表层次关系的词语。
3.恰当选取材料,增强演讲稿的说服力
比如引用名言警句,包括我们活动一中大家搜集到的有关自强不息的名言,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
再比如列举名人事例,包括我们活动二中搜集到的有关自强不息的故事,比如祖逖闻鸡起舞等。
4.着力锤炼语言,提升演讲稿的感染力。
在句式选择上,要多用短句,少用长句;
在词语选择上,要尽量多用口语词,少用书面语;
引用诗词、古语、典故时要尽量选择大家熟知的;
可以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如用比喻和比拟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用排比来增强语言的气势等。
明确了演讲稿的注意事项后,请同学们以“自强不息”为话题,在班级内组织一次演讲活动。在进行演讲活动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演讲主题。
同学们可以根据前面活动中得出的认识,紧紧围绕“自强不息”,确定几个演讲主题。比如:
我的“中国梦” 志当存高远 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论不屈不挠 放飞青春梦想 不可知难而退
比如,以“我的“中国梦’”、“放飞青春梦想“为主题,同学们可以谈谈梦想与自强不息的关系。
2.组建演讲团队。
同学们可以根据兴趣,自由组合,小组内成员要分工合作搜集资料,交流分享,共同完成演讲稿的撰写。
3.开展演讲活动。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代表本组进行演讲;可以请老师、同学作为评委,组成评委会。语文课代表负责组织活动,比如确定演讲顺序,邀请主持人等。最后,根据各组表现,分别评出本次演讲的“最佳演讲稿”“最佳演讲者”等奖项。
选好主题后,同学们就可以准备演讲活动了。但无论你选择的是哪一个题目,都要紧紧围绕自强不息的精神展开。
三、反馈与评价
本节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内容较多,涉及搜集、整理、展示资料,举办故事会,进行采访活动、举办演讲比赛等。同学们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取舍或增补,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合作探究中增长新知,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使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四、课后作业
同学们,今天的任务是:
结合课上所学,按照采访步骤,完成下面采访活动:
1.采访对象是你身边的人。
2.采访内容紧扣“自强不息”这一主题。
3.采访稿尽量图文并茂,字数在三百字以内,可以将采访过程录制成小视频。
五、结束语
同学们,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即将结束了,老师希望自强不息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你们的人生。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脚下的路还很长。让我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坚毅进取成为我们的信念,让百折不挠成为我们的脊柱,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争做一个傲立于世、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材!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