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2021—2022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如果你遭遇了校园欺凌,应该()
①纠集朋友,伺机报复 ②寻找师长帮助,通过合法途径解决 ③忍气吞声,尽量逃避 ④寻求法律保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同学们围绕郭某鹏这一案例展开了讨论,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法院依法判处郭某鹏有期徒刑,表明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②郭某鹏在防疫期间刻意隐瞒境外行程并外出,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③郭某鹏违反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和传染病防治法,他的行为是可耻的
④郭某鹏表示认罪认罚,说明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道德与法治课上,李老师为同学们展示了几则案例,以下是同学们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①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持刀强夺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1000多元,最终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赵某触犯了刑法,其行为属于犯罪
②某员工因公司拖欠自己的工资,多次讨要无果后,采取跳楼威胁的方式维权,引来广大网民的热议——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敢于维权
③一家照相馆将某著名影星的照片用于虚假宣传,该影星将其诉至法院后,法院判决该照相馆停止使用其照片并赔礼道歉——该照相馆的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
④秦某发现自己被冒用身份登记成为了某公司股东,遂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撤销工商登记行为,该部门拒不撤销——秦某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下列选项中,对于“违法行为”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违法行为就是做出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②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违法行为
③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④一般违法发展下去就会走向犯罪
⑤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和犯罪
⑥违法行为应该受到刑罚处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③④⑤⑥
某班举行法律知识的研讨活动,许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不赞同
A. 小红:一般违法危害比较小,不要紧,只要不犯罪就行了
B. 小马: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是维护合法权益最后屏障
C. 小明: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容易受不良因素影响
D. 小美:当受到不法侵害时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联合国毒品与犯罪办公室发布的《2019年世界毒品问题报告》报告显示,全球3500万人患有药物滥用障碍,仅1/7的人获得治疗。该报告通过更先进的研究和更精确的数据表明,毒品使用对健康造成的不良后果比此前认为的更为严重和广泛。毒品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害之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鸦片、海洛因、可卡因属于天然毒品
B. 毒品的自然特征包括依赖性、成瘾性、危害性
C. 80%左右的吸毒人员都有违法犯罪行为
D. 打击制毒贩毒,是广大青少年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八年级(2)班同学围绕“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讨论,其中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是
①同学甲: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严重不良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②同学乙: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行为人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③同学丙:违法就是犯罪,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④同学丁: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触犯了刑法,具有刑事违法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八年1班的同学在学习了“违法犯罪”的相关知识后,分小组进行了课堂讨论,同学们的下列发言错误的是()
①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②如果违法情节轻微,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
③未成年人一旦沾染不良行为,必定会走向违法犯罪
④一般违法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应受刑罚处罚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下列选项中,最符合表中内容的是( )
违法案例 违法种类 共同后果
殴打他人致轻伤
拾得遗失物品不归还
殴打他人致重伤或死亡
A. 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承担法律责任
B.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承担道德责任
C. 违宪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承担法律责任
D. 行政违法行为 违宪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承担道德责任
中学生陈某经常迟到、不交作业、旷课。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后,学会了偷东西,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后又因偷窃财务被公安机关拘留。最终他和另外两个“朋友”拦路抢劫,因抢劫罪被判刑。这启示我们
①不良行为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②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不应承担刑事责任
③加强自我防范,不必多在小事上过于计较
④要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下列案例与承担的法律责任对应正确的是( )
案 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①张某因在高速公路超速行驶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刑罚处罚
②某公司因擅用方某照片进行商业宣传被判赔偿500元 民事责任
③聂某某因在禁渔期非法捕捞野生鱼被法院判处罚金5000元 刑事处分
④一贫困户田某某多次辱骂扶贫干部,被警方行政拘留5日 行政处分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③④
一天,庾某某在自家小区花园内散步,经过黄某某楼下时,住在35楼的黄某某家小孩从阳台抛下一瓶矿泉水,水瓶掉落到庾某某身旁,导致其惊吓、摔倒。报警后,庾某某被送入医院治疗。人民法院判决黄某某赔偿庾某某医疗费等合计8万多元,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下列对这个案例理解正确的是
①黄某某行为危害性大,属于犯罪行为②黄某某受到民事处罚,承担民事责任
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应由其家长承担④权益受到侵害,要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A. ③④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对违法行为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②违法行为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③未成年人违法不必承担法律责任④任何违法行为都必将受到刑罚处罚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下列关于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关系,理解错误的是
A.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都是违法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制裁
B. 刑事违法行为就是犯罪,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C.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违反的法律规范不同
D.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是具有社会危害性
“雄赳赳,气昂昂,冲到路中央;有中年,有儿郎,老爷老大娘;迎着红灯亮,不停止方向;凑够一撮,随波逐流向前闯……”网络上的一曲《过马路战歌》生动刻画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中国式过马路”。据相关部门统计,在每年的交通事故中,53%的致人死亡交通事故是由行人和非机动车过马路闯红灯引起的。“中国式过马路”属于
A. 行政违法行为 B. 民事违法行为 C. 刑事违法行为 D. 严重违法行为
二、辨析题
辨析:作为未成年人,如何预防违法犯罪,如何应对不法侵害,大家展开讨论。
三、简答题
虽然大家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但仍有人违反交通规则;虽然大家都明白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但仍有人酒后驾车,甚至醉酒驾驶:虽然大家都清楚吸毒贩毒属于违法犯罪,但仍有人铤而走险……这些现象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人们规则意识的淡薄和法治观念的缺失。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必须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氛围。
你校法治宣讲团将要在某小区举办一次“你我与法同行·共创精彩人生”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如下任务:
(1)请你给居民讲讲规则意识淡薄、法治观念缺失的危害。(两个方面即可)
(2)请你围绕“守法光荣、违法可耻”这一主题提几条合理化建议。(三个方面即可)
四、分析说明题
材料一:北京一小区胡某编造:“2020年11月1日下午,其在自家小区附近遭遇抢孩子团伙,在阻止对方过程中,自己肩部受伤,所幸孩子未被抢走,警方已介入调查”的虚假信息并在多个微信群中传播。目前,胡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已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
材料二:2020年10月3日16时许,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建昌镇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经调查,发现王金刚有重大作案嫌疑。目前警方已经发布协查通报,面向社会悬赏5万缉拿犯罪嫌疑人。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胡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2)请你结合法律的相关知识说明警方悬赏5万元缉拿王金刚的原因?
(3)假如你了解到作案嫌疑人王金刚的行迹,将怎样协助警方办案呢?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应对校园欺凌的做法,考查学生理解与分析问题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据题意排除错误选项和干扰选项。
【解答】
面对违法犯罪的行为,我们未成年人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注意保护自身安全。因此面对校园欺凌,我们应该寻找师长帮助,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寻求法律保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②④符合题意;纠集朋友、伺机报复是违法的行为,①错误;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忍气吞声会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③错误。
故选B。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对犯罪行为的认识,考查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解答】
题文中郭某鹏在防疫期间刻意隐瞒境外行程并外出,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郭某鹏违反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和传染病防治法,他的行为是可耻的;郭某鹏表示认罪认罚,说明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院依法判处郭某鹏有期徒刑,表明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①②③④正确。
故选D。
3.【答案】B
【解析】略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对违法行为的认识,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题干主旨,准确分析和理解选项,推导正确答案。
【解答】
依据教材可知,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违法行为;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一般违法发展下去就会走向犯罪;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和犯罪,②③④⑤正确;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①错误;犯罪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⑥错误。
故选B。
5.【答案】A
【解析】略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违法犯罪,考查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教材相关知识点相结合,确定答案。
【解答】
根据所学可知,吸毒属于违法犯罪行为,故C正确;鸦片属于天然毒品,海洛因、可卡因不属于天然毒品,故A错误;毒品的自然特征依赖性,即成瘾性,故B错误;打击制毒贩毒是国家机关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对“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的区别和联系的认识,考查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解答】
依据所学,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严重不良行为属于违法行为,①正确;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行为人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②正确;违法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违法不一定犯罪,③错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④错误。
故选A。
8.【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违法犯罪的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联系教材知识,对照选项仔细排查,然后得出答案。
【解答】
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①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即便违法情节轻微,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②观点错误,符合题意;未成年人沾染上不良行为后,若能及时改正,不会走向违法犯罪,③观点错误,符合题意;一般违法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只有犯罪行为会受到刑罚处罚,④观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A。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表格中殴打他人致轻伤是行政违法行为, 拾得遗失物品不归还是民事违法行为, 殴打他人致重伤或死亡是刑事违法行为, 三者的共同点是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A符合题意。故选A。
10.【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预防违法犯罪,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题干主旨,准确分析和理解选项,推导正确答案。
【解答】
题文中中学生陈某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启示我们不良行为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要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①④符合题意;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也应承担相应刑事责任,②错误;加强自我防范,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③错误。
故选B。
11.【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对承担法律责任的认识,考查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据题意排除错误选项和干扰选项。
【解答】
张某因在高速公路超速行驶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应该受行政处罚,①错误;某公司因擅用方某照片进行商业宣传被判赔偿500元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民事责任,②正确;聂某某因在禁渔期非法捕捞野生鱼被法院判处罚金5000元,是刑事违法行为,应该受到刑事处分,③正确;一贫困户田某某多次辱骂扶贫干部,被警方行政拘留5日,是行政违法行为,应该受到行政处分,④正确。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略
13.【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违法行为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解答好此题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解答】
根据题文、结合所学可知,法不可违,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故①说法正确;违法行为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故②说法正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未成年人违法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故③说法错误;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处罚,构成犯罪的要受到刑罚处罚,故④说法错误。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对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关系的认识,考查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解答】
A.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都是违法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制裁,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刑事违法行为就是犯罪,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违反的法律规范不同,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是具有社会危害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行政违法行为,考查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教材相关知识点相结合,确定答案。
【解答】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又称严重违法行为,是犯罪。“中国式过马路”违反交通规则,属于违反交通法规,即行政违法行为,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16.【答案】(1)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行为,危害他人和社会,也无益于个人健康成长;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一般违法行为放任自流,就极容易发展为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等等。(2)学习法律,加强文化修养,了解什么是违法、犯罪;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危害,远离违法犯罪;要做到警钟长鸣,年龄小不是放纵自己违法的理由;明确是非界限,杜绝不良行为;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自觉消除不良心理,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诱惑;等等。(3)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要敢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见义勇为作为高尚品质,需要我们践行;等等。(4)青少年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应对违法犯罪,若鲁莽行事,极易受到伤害,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应对违法犯罪,要善用法律维权,及时寻求法律救助,杜绝蛮干;受到侵害,应通过法律途径,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若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要懂得用诉讼手段讨回公道;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保护好作案现场;等等。
【解析】此题考查法不可违、预防违法犯罪、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考查调动知识分析阐释问题、论证问题的能力。本题是辨析类题目,要解决这类问题,注意回答问题时要有理有据,同时回答问题要全面,注意分层。根据本题题目,回答这个问题,要从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预防违法犯罪、青少年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等方面进行回答。
17.【答案】(1)轻则导致违法,重则走向犯罪;影响家庭幸福;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危害公共安全;影响法治国家建设进程;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影响社会文明程度;影响国家形象;等等。
(2)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增强法治信仰,维护法律权威;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做有损国家、社会、集体利益的事;采取合法方式行使权利;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做到依法维权;及时举报身边的违法犯罪行为;等等。
【解析】略
18.【答案】(1)行政违法行为,或一般违法行为。
(2)①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任何人都要树立法律意识,遵守法律。②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王金刚涉嫌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受到法律的惩罚。③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王金刚涉嫌刑事案件,侵害了他人的生命安全,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若不稽查归案,会对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更大的伤害。
(3)①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②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找安全的地方拨打1 10报警电话。
【解析】(1)此题考查违法行为的种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胡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已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2)此题考查警方悬赏5万元缉拿王金刚的原因,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违反犯罪行为的危害等角度回答,如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任何人都要树立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王金刚涉嫌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受到法律的惩罚;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王金刚涉嫌刑事案件,侵害了他人的生命安全,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若不稽查归案,会对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更大的伤害。
(3)此题考查如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从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找安全的地方拨打1 10报警电话等角度回答。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