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任务一 学习鉴赏 (上)P1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一学习鉴赏翻页P2这节课我们要共同鉴赏三首诗,请同学们先来看学习目标。翻页P31.自主阅读诗歌作品,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2.反复朗读,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3.体会诗歌的情感和艺术魅力,获得文学审美的熏陶。翻页P4“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应该成为每个人生命的底色,它不仅能提升个人魅力,更能让人净化心灵,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静下心来,找回继续前行的动力。”现在就让我们打开书,静静地欣赏,细细地体会,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翻页p5(教学过程)翻页P6接下来我们以第一首词《沁园春·雪》为例,学习鉴赏诗歌时的几个技巧和方法。首先请同学们自主朗读,并记录自己朗读的感受。翻页P7在自主朗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朗读方法:理解诗歌,确定感情基调,把握好朗读时的情感。所谓感情基调,是指作品所表达的基本的情感取向,或者说情感态度。感情基调或悲哀或欢快,或忧愁或喜悦,或寂寞或热烈,或深沉或奔放,或闲适或昂扬进取……欣赏作品时,要透过其语言、内容、韵律特点等,深入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从而能够更好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2.注重节奏、语气、语调和语速。表现的内容是欢快、激动和紧张的,那么语调就会上扬,节奏也就加快;表现的内容是悲痛、低沉的,语调大都下抑,速度也就变慢;表现的内容是叙事、平淡的,则语调平稳,语速适中。3.注意运用停连、重音。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 ,句首引领词后面要停顿。还要对每一个词语反复推敲揣摩从而确定重音。翻页 P8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气象开阔,语调上扬, 语速稍慢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语调下抑,为下句铺垫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情绪高昂,语调上扬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情绪和缓,语速放慢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赞美之情,语调上扬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惋惜之情,语调下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坚定自豪,情绪饱满,语调上扬语速放慢,尾句一字一顿在这首诗歌中,节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情感的发展而不断变化。4.本文形式上是一首词,在朗读时要读出韵脚的延长音。如:飘、滔、高、娆、腰、骚、雕、朝。翻页P9通过朗读,我们能初步感受到诗歌激情昂扬的基调,下面我们再借助背景资料来一进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渡黄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在行军途中,面对茫茫雪景,毛泽东豪情满怀,指点江山,俯仰古今,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广阔胸襟和雄伟气魄,挥笔写下了《沁园春·雪》这首气雄千古、震荡山河的千古绝唱。那么诗人的这种豪壮之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翻页P10意象,就是包含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通过对一个或一组意象的描写所表现出来的氛围、情调或情境。是抽象的、虚化的,是需要感悟和概括的。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头脑中,然后组合融汇,化为一种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意象,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虽无一个“秋”字,但每一个景物都体现了秋季的特点,“古道”“西风”“瘦马”又写出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从而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借景抒怀的写法在《观沧海》一诗中也有体现,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苍茫的大海、竦峙的山岛、茂盛的草木、澎湃的洪波等景物的写出了大海的辽阔壮丽景象,因为这些景物已经染上了作者的感情,已不只是客观的景物了,而成为了寄托作者情感的意象,这些意象构成的雄浑壮美的意境正是作者心境的写照,表达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翻页P11正如《沁园春·雪》的上阙,作者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两句写出了天地茫茫,广袤无垠,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磅礴。“惟余莽莽”“顿失滔滔”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这一幅壮美的北国雪景图,寄托着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远大的政治理想。而词的下阙由如此多娇的江山引出英雄人物,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进而引到对当今风流人物的赞颂,由自然而社会,从历史到现实,于现在看未来,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翻页p12在分析意象的同时,我们还要细心品味诗歌的语言。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同学们可以重点体会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比如“望”字登高远眺,有统领作用。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妖娆”,都极富形象感。还有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作者在措辞上也十分考究,在下片的议论中,一个“惜”字统领,与“略”“稍”“输”联系起来,体会“惜”字兼含褒贬的意味。另外,“欲”“竞”“折腰”等等这些词也都值得好好品味。词中又多短句,并以四字句为主,因而节奏鲜明,使全词在韵律上也颇显豪放。翻页P13一样沁园春,别样词人心。请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通过网络或书籍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对比同为“沁园春”的这两首词,在内容和感情上有何异同。翻页P14根据对《沁园春·雪》的赏析,我们把鉴赏诗歌的方法做一个小结:1.独立阅读获得初步感受。2.借助资料深入理解。3.综合思考把握重点,主要有把握感情基调、分析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情感等环节。4.细心品味学会欣赏。翻页P15接下来,同学们根据以上学会的鉴赏诗歌的方法,自主鉴赏《我爱这土地》和《乡愁》这两首诗,仔细思考老师所给的问题,看看自己是否都能解决。先独立阅读每首诗,不要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初读感受。结合注释,旁批或所给资料,再读诗歌,看看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翻页P163.反复朗读,尝试采用我们在《沁园春·雪》中学习的鉴赏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思考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连进行朗读。找到诗中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前边的修饰语给你带来的阅读感受。体会诗中营造出的意境,思考诗人要表达的情感。翻页P17接下来先自主鉴赏诗歌《我爱这土地》。同学们初读《我爱这土地》之后,也许已经感受到作者被压抑很久的感情将要喷薄而出了。诗人的情感深沉又浓烈,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整体语速稍慢,但是读到情绪高昂的句子时语速可以快一些。注意划分好停连,读出节奏和重音。翻页P18下面老师补充一些背景资料,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诗歌。艾青,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后来学习绘画,才华显露。他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翻页P19本诗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正在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的。翻页P20经过反复诵读,相信同学们已经找到了诗中的意象,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同学们可以通过这些意象前的修饰语来理解它的特点和含义。所谓象征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暗示某种生活、情绪和哲理。它不是直接抒发,也不是白描,而是表现。诗人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主题。“土地”象征生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翻页P21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即使饱受磨难,喉咙嘶哑,也要用整个生命发出不屈的声音。不禁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翻页P22土地、河流、风、黎明是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意象前面都加上了修饰语。翻页P23“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写出了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永不停息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翻页P24“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这片土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这也正是作者甘为祖国献身的精神的写照。翻页P25同学们,再从抒情方式上想一想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何不同。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以设问的方式,直抒胸臆。“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越深,心中的痛苦也越强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翻页P26《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与《我爱这土地》是作者同一时期创作的作品。请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通过意象分析,思考“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何象征意义。翻页P27下面,同学们继续自主鉴赏诗歌《乡愁》。“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从题目中我们便可体会到作者浓浓的愁绪,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却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在自然、生活中有很多景、物都可以作为寄托作者感情的意象,而诗人余光中只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想一想作者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翻页28背景资料补充:作者余光中,出生于江苏南京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D%97%E4%BA%AC / 23952" \t "https: / / baike. / item / _blank )。少小离家,只能与母亲书信往来。由于战乱,随父母一直辗转于南方,后移居台湾生活,因学习、工作奔波于海外,与妻子聚少离多。翻页P29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先生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烙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记。诗歌《乡愁》就是其中最为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翻页P30在诵读过程中,同学们不难发现这首诗句式齐整,结构上相对均衡、匀称,段式、句式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和谐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另外诗歌一唱三叹,有一种回环往复的节奏感。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翻页P31本诗除了具有形式美,其单纯而丰富的意象美也是令人瞩目的。作者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每一小节的第一行都以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开始,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从空间上来看,“阻隔”成为了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是小时候的母子分离,“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是长大后的夫妻分离,“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是后来的母子死别,“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是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翻页P32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作者又巧妙地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邮票啊,船票啊,坟墓啊,这些物象里蕴含着多少离别的哀愁啊!诗至此处,我们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翻页P33余光中先生写了很多表现“乡愁”的诗歌,请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乡愁四韵》,继续感受“乡愁”的意象美和音韵美。翻页P34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完成了三首诗的鉴赏,《沁园春·雪》通过描绘北国需景,歌咏祖国壮丽的河山,引出历代英雄人物并借此抒发诗人的伟大抱负。《我爱这土地》将自己拟想为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国难当头的祖国,表达出对祖国的深沉的爱。翻页P35《乡愁》将无形的思乡愁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三首诗在艺术上咏物抒怀,在内容上都蕴含着对祖国母亲、中华大地以及民族文化的深深爱恋。同学们,你读过之后,心中是否也涌起了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之感?此外我们还学习了鉴赏诗歌的方法。翻页P36希望大家在课后搜集一些爱国主题的现代诗歌,选择喜欢的一首,有感情地朗读,与老师和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体会。并且完成“拓展延伸”中老师布置的任务,就《沁园春·长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乡愁四韵》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 https: / / baike. / v1263571.htm fromTitle=%E6%88%91%E7%88%B1%E8%BF%99%E5%9C%9F%E5%9C%B0" \l "quote1 )翻页P37从古至今,从古体诗到现代诗,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其实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们读诗,读的不仅仅是诗人,更是文化。每一个凝练和鲜明的词语,都是诗人文化涵养的结晶,它闪耀着时代和智慧的光芒,让我们无论身处何境,都能够找到精神的栖息地。(共37张PPT)第一单元 任务一·学习鉴赏(上)九年级 语文任务一·学习鉴赏(上)1.《沁园春·雪》 毛泽东2.《我爱这土地》 艾青3.《乡愁》 余光中一、学习目标1.自主阅读诗歌作品,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2.反复朗读,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3.体会诗歌的情感和艺术魅力,获得文学审美的熏陶。二、导入“诗词应该成为每个人生命的底色,它不仅能提升个人魅力,更能让人净化心灵,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静下心来,找回继续前行的动力。”现在就让我们打开书,静静地欣赏,细细地体会,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教学过程《沁园春·雪》理解诗歌,确定感情基调,把握好朗读时的情感。2. 注重节奏、语气、语调和语速。3. 注意运用停连、重音。(一)学习鉴赏诗歌,要注重朗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语调上扬 语速稍慢语调下抑情绪高昂 语调上扬情绪和缓 语速放慢语调上扬语调下沉坚定自豪 情绪饱满 上扬慢速(二)借助背景资料深入理解诗歌背景介绍:1936年2月,毛泽东亲自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在陕北清涧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诗人面对茫茫雪野,苍茫大地,豪情满怀,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广阔胸襟和雄伟气魄,挥笔写下了《沁园春·雪》这首震荡山河的千古绝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三)分析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三)分析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总写北国雪景一幅壮美的北国雪景图,寄托着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远大的政治理想。长城、大河、广袤无垠山脉、高原 ——气象奇伟雄浑由自然而社会,从历史到现实,于现在看未来,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四)细心品味诗歌的语言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体会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的作用。·注意诗人措辞的考究。·词中多短句,并以四字句为主,节奏鲜明,使全词在韵律上也颇显豪放。请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通过网络或书籍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对比同为“沁园春”的这两首词,在内容和感情上有何异同。(五)拓展延伸(六)小结鉴赏诗歌的方法1.独立阅读获得初步感受。2.借助资料深入理解。3.综合思考把握重点:把握感情基调、分析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情感。4.细心品味学会欣赏。自主鉴赏《我爱这土地》和《乡愁》1.同学们先独立阅读每首诗,不要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初读感受。2.结合注释、旁批或所给资料,同学们再读诗歌,看看你是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自主鉴赏《我爱这土地》和《乡愁》3.反复朗读,尝试采用我们在《沁园春·雪》中学习的鉴赏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1)思考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连进行朗读。(2)找到诗中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前边的修饰语给你带来的阅读感受。(3)体会诗中营造出的意境,思考诗人要表达的情感。(一)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1.注意节奏。2.注意停连、重音。《我爱这土地》诗人艾青,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后来学习绘画,才华显露。他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背景资料这首诗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正在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背景资料(二)细读诗歌,理解诗中景物的象征意义作者选取的意象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同学们可以通过这些意象前的修饰语来理解它的特点和含义。所谓象征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暗示某种生活、情绪和哲理。诗人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主题。“土地”象征生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二)细读诗歌,理解诗中景物的象征意义“假如 我 是一只 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饱经风霜用尽全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二)细读诗歌,理解诗中景物的象征意义“歌唱”河流——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的风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黎明——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二)细读诗歌,理解诗中景物的象征意义“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遭受日寇欺凌“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二)细读诗歌,理解诗中景物的象征意义“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这片土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死后与土地融为一体,为祖国献身。(三)品味主题,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设问“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点题爱之深,痛之烈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直抒胸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与《我爱这土地》是作者同一时期创作的作品。请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通过分析意象思考“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何象征意义。(四)拓展延伸《乡愁》“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从题目中我们便可看到作者浓浓的愁绪,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却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在自然、生活中有很多景、物都可以作为寄托作者感情的意象,而诗人余光中只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想一想作者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背景资料诗人余光中,出生于江苏南京。少小离家,只能与母亲书信往来。由于战乱,随父母一直辗转于南方,后移居台湾生活,因工作奔波于海外,与妻子聚少离多。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先生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烙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记。诗歌《乡愁》就是其中最为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背景资料(一)感受诗歌的形式美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体会回环往复的节奏1.结构美:段式、句式相对均衡、匀称,长句与短句搭配,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2.音乐美: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叠词、数量词的使用。(二)把握诗歌的意象乡愁小时候—— 母子分离长大后—— 夫妻分离后来 —— 母子死别现在 —— 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 间 顺 序空 间 阻 隔(三)体会作者的情感故乡之思少时离家求学——邮票成年在外奔波——船票后来生死相隔——坟墓现在离开大陆——海峡家国之思意象单纯丰富(四)拓展延伸余光中先生写了很多表现“乡愁”的诗歌,请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乡愁四韵》,继续感受“乡愁”的意象美和音韵美。四、反馈与评价《沁园春·雪》通过描绘北国雪景,歌咏祖国壮丽的河山,引出历代英雄人物并借此抒发诗人的伟大抱负。《我爱这土地》将自己拟想为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国难当头的祖国,表达出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四、反馈与评价《乡愁》将无形的思乡愁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三首诗在艺术上咏物抒怀,在内容上都蕴含着对祖国母亲、中华大地以及民族文化的深深爱恋。五、课后作业1.搜集一些爱国主题的现代诗歌,选择喜欢的一首,有感情地朗读,与老师和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体会。2.完成“拓展延伸”中老师布置的任务,就《沁园春·长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乡愁四韵》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六、结束语从古至今,从古体诗到现代诗,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其实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们读诗,读的不仅仅是诗人,更是民族文化。每一个凝练和鲜明的词语,都是诗人文化涵养的结晶,它闪耀着时代和智慧的光芒,让我们无论身处何境,都能够找到精神的栖息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第一单元任务一 学习鉴赏(上)》PPT.pptx 1《第一单元任务一 学习鉴赏(上)》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