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刘表、刘璋、孙权等集团逐步壮大起来。这里填写标题这里填写标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三国与西晋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曹丕220年刘备221年孙权229年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三国与西晋西晋户数 人口 兵力魏 103万 443万 60万蜀 28万 94万 10.2万吴 52.3万 230万 23万三国实力比较表司马懿出身于世族豪门,曹丕死后辅佐魏明帝曹叡。魏明帝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他死后,先后由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权。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三国与西晋五族内迁后,西晋向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由于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由此民族矛盾激化。江统《徙戎论》指出:"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於骨髓。"自东汉开始,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三国与西晋01020304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少数民族内迁八王之乱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八王之乱,耗竭国力。统治集团奢侈腐化。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王恺用干米糖洗锅,石崇用白蜡当柴;王恺作紫丝布障四十里,石崇用锦作步障五十里;王恺涂墙用赤石脂,石崇就用香椒泥。东晋与南朝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曜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晋元帝司马睿魏晋世家大族分布图北方民族内迁东晋的门阀政治——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王敦等。“旧时王谢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晋初年政治上由王导主持 ,军事上依靠王敦王与马,共天下东晋与南朝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东晋与南朝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西汉之前,江南地区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快速发展。东晋与南朝(江南地区开发)江南地区高温多雨,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自然环境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社会环境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劳动力与技术因素112332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东晋与南朝农 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农业技术也有很大改进。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小麦推广水稻为主东晋与南朝手工业小麦推广水稻为主在纺织、制瓷、冶铸、造船、造纸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北齐青瓷尊灌钢法千里船东晋与南朝商业小麦推广水稻为主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是主要的外贸港口。灌钢法匈奴 前赵、北凉、夏鲜卑 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羯 后赵氐 前秦、后凉羌 后秦賨 成汉汉 前凉、西凉、北燕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时间:383年交战双方:前秦、东晋兵力对比:80万:8万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前秦战败,迅速衰落,北方再度陷入分裂状态。嘎仙洞—鲜卑拓跋部先祖所居石室嘎仙洞刻石拓片4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思考:北魏“马上得天下”可否“马上治天下”?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汉族 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北魏 鲜卑族 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崤函:指洛阳附近的崤山和函谷关。措施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说汉话穿汉服《孝文帝出行图》胡服俑汉服俑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北魏文官俑》原有姓氏 现在姓氏 拓跋 元 原姓 现姓 原姓 现姓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贺兰 贺 独孤 刘贺楼 楼 勿忸于 于尉迟 尉 纥奚 嵇……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改汉姓为了使鲜卑贵族懂得门第的重要性,孝文帝为他的六个弟弟聘妇。所聘之妇均出八族及清修之门。——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定门第通汉婚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明征服。——马克思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定门第通汉婚用汉制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民族交融生活方式上: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汉族妇女制作少数民族的传统食物蒸馍与烙饼砖画胡床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流传。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采桑)文化生活上: 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十六国与北朝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全国统一,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十六国与北朝课后小结民族五胡内迁民族杂处胡汉互鉴民族交融OPTION 01OPTION 02OPTION 03割据混战南北对立政权更迭门阀政治人口南迁衣冠南渡江南开发技术进步政治经济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