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苏联到卫国战争前夕,电站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系数达到82%,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和开凿了运河等大型工程,在荒凉的东部建立了新的工业区。这反映了苏联( )A. 商品经济繁荣 B. 工农业协调发展 C. 国际地位提高 D. 工业化成就突出2.“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为苏俄人民指明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材料中的“它”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国家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3.阅读下图,造成苏俄(联)农民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实施固定粮食税 B. 实行实物配给制 C. 推行余粮收集制 D. 实现农业集体化4.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苏俄政府开始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A. 新经济政策 B. 两个五年计划 C. 赫鲁晓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5.图6 为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这表明(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积极作用B. 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C. 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D. 赫鲁晓夫改革取得较为明显成效6.苏维埃俄国于1921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内容包括: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这表明( )A. 苏维埃政府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B. 社会主义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C.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上相同D. 社会主义建设策略具有灵活性7.“初期的强制措施给农业生产造成了破坏,粮食总产量在1931-1932年出现下降,经历1933-1937年的增长,在1937年达到俄国历史上的最高点。从1938年又开始下降,1940年的总产量比1928年仅有10%的增长。”材料体现的是( )A. 苏维埃政权的措施与意义B. 经济大危机的蔓延与缓解C. 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与效果D.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与变化8.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为此苏联开始大规模地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由此可知,它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B. 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C. 服务于工业化需要 D. 调整农轻重产业比重9.1928~1937年,苏联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苏联的工业建设成就( )A. 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结果 B. 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C. 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D. 带动了苏联农业高速发展10.下表为1920年和1925年苏俄(联)粮食等部分经济指标,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20年 1925年粮食(万吨) 4.519 95.7牛(万头) 2.250 102.5猪(万头) 1.750 104.3A. 农奴制度的废除 B.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 斯大林模式推动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11.对下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1925~1932年苏联经济(工业、农业)数据表单位:亿卢布A. 乙线是对农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B. 甲线是对农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C. 乙线是对工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D. 甲线是对工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2.下图为苏联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变化示意图,此示意图说明苏联( )A. 实行新经济政策 B. 完成农业集体化 C. 实现了工业化 D. 发展模式僵化13.如下图是苏、美、英、法四国1928﹣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趋势。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二、材料分析题14.阅读材科,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农民不堪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エ业产值只及战前13.8%,人民生活困苦,连最起码的生活物品都非常缺乏。列宁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问题,及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摘自龚勋《世界通史》材料二:1927年在国际上掀起了反苏、反共浪潮,斯大林明白,没有重型机槭制业是不能打赢战争的。1927年12月,第十五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五年计划的指示,要求大大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刚决定跃进就遇到了巨大障碍。1928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9万吨,即少收购了1/3以上。国家面临缺粮的威胁,更无法高速发展工业。同时国内农民和工人也大规模抵制经济政策。于是斯大林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展现了其高效性,这也是其获得民众拥护的重要因素之——摘编自《俄国(苏联)是怎样两起两伏的》(1)材料一表明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背景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采取的重大措施。(3)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在该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因素是什么?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国情不同,工业化的路径也不同。美国和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就各具特色。材料一:美国工业化道路带有明显的美国特色。其经验主要有:第一,以农促工。美国依靠让农民广占耕地,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为工业化积累资本。由于耕地面积巨大而劳动力缺乏,1920年后拖拉机逐渐取代畜力,其农业开始走向机械化……农业的较快发展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也促使农产品加工业一度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制造业,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工业部门,又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有益于其顺利进行。第二,大力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摘编自周宇《论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材料二: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苏联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经验。(2)据材料二,围绕建设重工业的资金来源问题,布哈林和斯大林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3)与美国不同,苏联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据材料二,这一策略是在怎样的国际环境下实行的?苏联采用什么经济体制保障了这一策略的实施?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 D 2. B 3. A 4. A 5. C 6. D 7. C 8. C 9. C 10. B 11. D 12. C 13. D二、材料分析题14. (1)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2)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3)领导人的作用。15. (1)以农促工;大力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2)布哈林主张: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本国节约获取资金。斯大林主张:剥削农民为重工业提供资金。(3)国际环境:处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 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习目标1. 通过探究说出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列举新经济政策的时间、内容和作用。2.了解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的实施、苏联农业集体化实施等。3.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新知导入观看视频,初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1.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2.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3.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新知讲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年)农业 余粮收集制工业 大中小型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分配方式 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一场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新知讲解时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年农业方面: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内容:商业方面: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工业方面: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提高劳动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活跃了商品经济,有利于市场的繁荣与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提高生产积极性)一场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社会主义改革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新知讲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一场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特点:影响:性质:作用: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后,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新知讲解苏联的成立特点:1922年成员国:最初加入: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旗国徽:苏俄和苏联的区别:苏俄(1917年11月—1922年)苏联(1922年—1991年)新知讲解一次回归理想的实验——苏联模式观看视频:苏联模式新知讲解一次回归理想的实验——苏联模式列宁逝世,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大国崛起》斯大林的愿望:斯大林的选择:新知讲解一次回归理想的实验——苏联模式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间:1926年重点:发展重工业措施: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1940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目标:实现国家工业化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成就: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苏联的工业化新知讲解一次回归理想的实验——苏联模式特点: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作用:材料1: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积极作用: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材料2: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全球通史》 危害: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T-34型坦克,作为二战中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共生产了四万辆PPSH(波波沙)-41冲锋枪,共产六百万枝喀秋莎火箭炮在怒吼新知讲解一次回归理想的实验——苏联模式莫斯科地铁站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享有地下艺术殿堂之美称。原因有三:第一,它是世界上堪称最古老的地铁站,同时也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地铁站;第二,它是世界上最深入地底的地铁站;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它保留了浓厚的斯大林时代色彩,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宏伟的地铁站之一。新知讲解一次回归理想的实验——苏联模式行业 增长/倍 年增长速度%重工业 18.4 21.2轻工业 6.2 4.1农业 0.26 1.51926-1940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增长比较苏联民间笑话:美国人到苏联参观。苏联人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人说:“当然有用啊……当你听说哪里有面包卖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新知讲解一次回归理想的实验——苏联模式新知讲解一次回归理想的实验——苏联模式农业集体化原因:1927年底-1928年初,发生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措施:开展消灭富农运动,支持集体农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在莫斯科市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说:“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 ”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姜长斌《读懂斯大林》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农民还有积极性吗?一次回归理想的实验——苏联模式新知讲解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没有油啊。那就煮!没锅。烤鱼!没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消极性: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一次回归理想的实验——苏联模式苏联民间笑话1936年新宪法的通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制度②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③严重弊端:A. 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 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C. 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D. 经济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①形成背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新知讲解斯大林模式一次回归理想的实验——苏联模式1. 形成标志:2. 特点:3. 评价:一次回归理想的实验——苏联模式新知讲解4. 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也标志着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经济上: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个人崇拜)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② 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③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④ 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新知讲解中国有没有学习过“苏联模式”,结果如何?有何启示?计划经济五年计划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⒈改革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要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⒋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新知讲解我们国家无论在体制、制度上,还是在所走的道路和今天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境遇,都与前苏联有着相似或者相近乃至相同的地方。弄好了,能走出一片艳阳天;弄不好,苏联的昨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习近平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哪些启示?大道行思:让历史照亮未来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政策;遵循经济规律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利用国家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苏联到卫国战争前夕,电站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系数达到82%,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和开凿了运河等大型工程,在荒凉的东部建立了新的工业区。这反映了苏联( )A. 商品经济繁荣 B. 工农业协调发展 C. 国际地位提高 D. 工业化成就突出2. .“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为苏俄人民指明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材料中的“它”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国家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DB课堂练习3. 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苏俄政府开始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A. 新经济政策 B. 两个五年计划 C. 赫鲁晓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4. 苏维埃俄国于1921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内容包括: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这表明( )A. 苏维埃政府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 B. 社会主义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C.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上相同 D. 社会主义建设策略具有灵活性AD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练习).doc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pptx 苏联 (1).mp4 苏联模式 2.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