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期末教学目标及重点复习资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期末教学目标及重点复习资料

资源简介

【新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
期末教学目标及重点 复习资料(教科版2017)
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地貌的原因。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如风、水等自然作用对地形的改变;有的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瞬间,如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球表面的改变。
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间断地循环。
地球表面是崎岖不平的,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多样的地形。
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会对人类产生一定的影响,抗震防灾是有方法可循的。
人类的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有些活动对地球有积极的影响,有些则是消极影响。
能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整体样貌。
能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特点,并对其形成原因做出猜测。
会做地震、火山喷发、风蚀岩石、降雨侵蚀土地以及植被对侵蚀的影响等模拟实验。
会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来搜集信息,作为科学解释的证据。
能基于搜集到的证据,运用科学思维,进行科学解释并展开科学论证,最终形成科学结论。
能反思学习过程,不断调整、完善认知结构,感知自己的进步与成长。
会用科学记录单的方式表达想法,作为学习反思、形成科学解释的重要依据。
具有不断探索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原因真谛的兴趣与愿望。
敢于提出猜想, 并尝试通过实证的方式证明猜想的正误。
具有尊重证据、 乐于与同学基于证据展开科学论证的品质。
愿意交流与反思,感受集体智慧的优势。
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探索、了解自然带来的可能与便利。
认识到人类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应自觉保护环境。
地壳: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它以莫霍面与地幔相分隔,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一特征。
地幔:地壳底部至地表以下大约2900千米处的古登堡面的地球内部圈层。地幔约占地球总体积的83%,总质量的。地幔又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次一级圈层。
地核: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层圈。指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推测可能是高压状态下铁、镍成分的物质。地核又可分为内核和外核两部分,外核深度为2900千米~5100千米,推测为液态;内核深度为约5100千米以下至地心。
地震:地面的震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其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
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
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
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其中,外营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风和生物作用等。
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
堆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因外营力减弱或失去搬运能力,以及含溶解质的水溶液受蒸发或发生化学反应后出现的积聚过程。其含义比沉积作用更广,但两词经常通用。
本单元材料清单
地形图(世界和中国)、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泡沫小盒、保鲜膜、土、土豆泥、番茄酱、罐头盒(或不锈钢小盆)、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岩石(砂岩)、砂纸、泥土、有颜色的沙子、报纸、小桶、自制喷壶、塑料盒、混有少量沙石的湿润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降雨器、水、图片、视频及教学课件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