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期末教学目标及重点复习资料(教科版2017)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身体各部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生命活动。骨、关节、肌肉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它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身体的各种运动。心脏、血管、血液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承担体内物质的运输。脑、脊髓、神经组成了人体的神经系统,它们相互配合,指挥人体对环境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脑是神经中枢,管理人体绝大部分的生命活动。大脑可以帮助我们控制情绪。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身体的一个系统或器官出现问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充足的睡眠、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愉悦的心情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体健康。噪声、 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良好的生存环境有 益于健康。能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利用有关数据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客观的评估。能根据需要,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有效信息获得问题的答案。能基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学习,用制作模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结果。能运用模拟实验研究人体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系统内各器官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能基于人体是一个统整体, 从系统和联系的角度分析保护脑及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重要性,并提出保护身体的有效策略。能基于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特点及自己身体健康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身体健康行动计划。对人体能协调有序地完成各种工作具有持续的研究兴趣。能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对自己体质健康状况做出真实而客观的判断。能真实描述自己的生活习惯,并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变自己的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愿意与同学分享资料,在合作中构建新知。愿意与同学交流,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接受不同观点。能够创造性地设计制作宣传海报、制作人体器官模型及制订健康行动计划。知道人类活动会影响环境,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活。知道珍爱自己的身体,保护身体健康。能够用所学的人体有关知识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形成健康生活习惯。健康: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体质: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机体形态和功能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等。体重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简称BMI,故又称BMI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骨:人和脊椎动物骨骼的组成部分。通常成人体内有206块骨头,按其在体内的位置可以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骨骼:支持人和动物体形,保护内部器官,供肌肉附着和作为肌肉杠杆运动作用的支架。位于体内的称为“内骨骼”,如人和脊椎动物的骨骼。露于体表的称为“外骨骼”,如虾、蟹的外壳。骨骼由骨与骨连接而成。关节:骨骼中两骨(或多骨)间的连接形式。骨与骨之间的连接,有的能动,有的不能动。一般所说的关节是指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接,如膝关节、腕关节等。肌肉:生物学上说的肌肉就是肌肉组织,是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之一, 具有收缩性,是躯体和四肢运动及体内消化、呼吸、循环等生理过程的动力来源。肌肉可分为心肌、平滑肌、骨骼肌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骨骼肌和心肌的发育,从而增强体质。心脏:人和脊椎动物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脏形状如桃,大小如本人的拳头,位于两肺之间而偏左。血管:指身体内血液流过的-系列管道。按构造功能不同,可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心率:“心搏频率”的简称,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为心脏跳动一次。大脑:神经系统最高级部分,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是中枢神经中最大和最复杂的结构,是意识、精神、语言、学习、记忆和智能等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小脑:脑的一部分,位于大脑的后下方,它是运动的重要调节中枢,在维持身体平衡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脑干:位于大脑下方,是脊髓向上延伸的部分,其下端与脊髓相连,上端与大脑相接,是大脑、小脑与脊髓相互联系的重要通路,管理呼吸、心跳等重要生命活动。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在脊椎的椎管里面,上端与脑相连,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是膝反射等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神经系统: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反射:生物学上的反射是指机体对内在或外在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本单元材料清单学生体质健康测查数据、五年级国家体质健康评分标准、筷子(或短木棍)、橡皮筋、线绳、水槽、水、吸耳球、塑料管、橡皮泥、词汇卡、物品图片卡、乒乓球、纸杯、人体知识及健康的相关视频资料、挂图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