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红星照耀中国》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年出生在美国,世界著名的记者。1928年斯诺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导 读
【创作背景】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作品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他人评价】
1.《红星照耀中国》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直到作者去世以后,它仍然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的通俗读物。它在全世界有亿万的读者,这是并不奇怪的。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一本著作。
——胡愈之(新中国首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
2.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白修德(新闻记者、历史学家和小说家)
推 进
【读书方法】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留意对于人物的相关描写。不妨追问:作品写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些什么?重点突出了什么内容?
最后,阅读纪实作品,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最终是要从作品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采访路线】
从北平出发,1936.6
拜访杨虎城,见到邓发
见到周恩来,得知贺龙二三事
见到毛泽东、林彪,参观红军大学。介绍红军的成长过程和相关政策、长征
访问陕西苏区工业中心
见到彭德怀、徐海东,介绍少年红军“红小鬼”、朱德
安塞
保安
吴起镇
预旺堡
西安
西安事变发生
【内容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
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
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两个重点内容
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
两个事实
“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人物形象
成长时期
成熟时期
富有反抗性,善于通过斗争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
好学进取,有恒心,有毅力
善于思考,有质疑精神
质朴纯真,生活简朴,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身体素质好,一丝不苟,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同时他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领导者。
【人物及相关内容】
毛泽东
相关内容
①与父亲的矛盾对抗
②剪辫子、参军
③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
④他的财物只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
⑤谈及牺牲的同志和饥荒死人事件,他的眼睛湿润
⑥将自己的上衣脱给战士穿,长征中和普通战士一样步行
⑦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提出的世界政局时事问题连斯诺都无法回答
就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组建中国共产党
组织秋收起义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建议苏维埃革命政权
长征
主要经历
主要情节
毛泽东
周恩来
人物形象
主要经历
相关情节
①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
②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
③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的肩上,走过乡间田埂。
就读南开
领导学生运动
帮助创建共产党
组织大罢工
组织“八一”起义
在南方艰苦斗争
长征
任职黄埔军校
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细心热情,善于计划,生活朴素,充满活力。
沉着、说话温和,爱护部下,负责,诚实可靠,意志坚定,忠诚谦虚,服从指挥,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出生在穷苦的佃农家庭
在姓丁的地主的私塾读书
过继给伯父,念了六七年的古书
1906年在高等小学、中学、成都的体育学校里读过书,回故乡教体操
1909年加入孙中山同盟会
随蔡锷参加推翻清朝的革命
成为中国共产党最老的党员之一
1905年考过科举
寻找共产党
朱 德
主要经历
人物形象
①仔细制定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书籍。
②积极主动戒除烟瘾。
③坚持寻找并加入共产党,寻找新的革命道路。
④在柏林参加共产党,为声援“五卅运动”被捕。
⑤在长期的作战中形成自己特殊的战术。
⑥指挥全军打过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
朱 德
主要经历
贺龙
人物形象
外形特点
大个子,又高又壮,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
动作和他那声如飞雷的南方乡音一样瞩目。
胡须浓密而整齐,经常叼着烟斗。
性子急躁但很谦逊,威望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擅长口才、吸引力和声势大,喜欢马,加入共产党后,忠实于党,从未破坏党的纪律。憎恶富人,行动敏捷。
贺龙
主要经历
主要经历
1896年出生在湖南的一户贫困家庭,父亲是哥老会领袖,贺龙承袭父亲的威势,年轻时声名盖遍湖南省。
被收编为省军,靠征收烟税为生
加入国民党
1927年南昌八一起义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立湖南的苏区,武装第一支农民军队
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
①传说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
②据说曾经不止一次把地方的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
③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
④行军神出鬼没。
活泼,喜欢发笑,胃口弱,但是身体完全健康,住所简单,只有两身军装,军装上没有等级标志;吃的简单、节省,坦白、爽快、正直;体育上很活泼,是很好的骑手,不吸烟者,节欲者
彭德怀
人物形象
主要经历
出身湘潭县的一个农村
在当地私塾念书时揍了老师
离家出走闯荡世界
在湖南军校学习
参加共产党
发展游击队
①童年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地主孩子、老师,将祖母的鸦片、烟片踢掉。
②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
③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
④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
⑤司令部陈设简陋,伙食与部下一样,很简单。
⑥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传单收集起来印刷红军宣传品。
彭德怀
主要经历
⑦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巧妙运用游击战取得胜利。
⑧喜欢孩子,尊重少年先锋队员“红小鬼”,将棉衣给小号手披上。
【主题思想】
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 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提 升
【人物评价】
作者评价
毛泽东
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精通中国旧学的学者,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认真研究哲学的人,有担当深邃的感情。
周恩来
纯粹的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少数真正的时代伟人之一,是坚韧不拔的精神化身,是新旧历史的桥梁,他在最落后但又最重要的地带参加清朝以后的整个革命运动。
朱 德
贺 龙
用李长林的话说“他讲话时能够把‘死人变成活人’”。
彭德怀
他也许是一个疯人和一个土匪,至少他是一个“反叛者”,这个“反叛者”具有一副伟大的心肠。
【作品意义】
①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②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③在陕北期间,斯诺还拍摄了大量苏区生活的照片,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如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半身像,一直广为流传。
【艺术特色】
1、斯诺的纪实毫不做作,是质朴而真诚的。斯诺以“他者”的目光来观察“红区”,他对共产党抗日政策的转述,对“红区”生活的描写,自然也有西方记者的立场,但力图还原真相,避讳“宣传”,没有刻意的“过滤”,从而保存了历史的真实。
2、《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修辞方式颇为灵活多样,如映衬、易色、夸张、排比、引用、悬念、宛曲、双关、借代、摹拟等等,但用得最多的还是比喻。作为一个力求客观报道事实的记者,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段不仅未影响其文字的客观性,反使读者对这事实有更真实的了解与把握。修辞手段的运用,成为传达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