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解题技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数学解题技巧

资源简介

数学解题技巧、方法初探
“联想”-------解决数学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刚上初中的孩子们在遇到与平面几何有关的数学问题时,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去解决,有的思考了半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得出的结果、过程仍然不对。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主要是他们没有掌握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方法,没有学会思考。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我认为只要学生们能掌握“联想”,学会“联想”,就能轻松地解决数学问题。“联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下面我就分情况来说一下怎样去“联想”来解决数学问题。
一、由条件去“联想”------“用条件”。
所谓“由条件”去“联想”,也就是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去“联想”,“联想”与这个或这些条件有关的知识点,由这些知识点去“联想”,得到一些结论去解决问题。
例如:(2010江苏无锡)如图,△ABC中,DE垂直平分AC交AB于E,∠A=30°,
∠ACB=110°,则∠BCE= °.
这道题是求∠BCE的度数,怎样做呢?如果我们注意到题目中的条件“DE垂直平分AC交AB于E”,我们由这个条件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去“联想”,可以想到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我们就可以得到AE=CE,得到△AEC是等腰三角形,再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到∠DCE=∠A=30°,这样便可求出BCE的度数为:
∠BCE=∠ACB-∠ACE=110°-30°=80°
二、由结论去“联想”------“想方法”。
所谓“由结论”去“联想”,也就是根据题目要解决的问题去“联想”,“联想” 解决这个问题的有关的方法,由这些方法去“联想”,得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
例如:如图,M为正方形ABCD的边AB的中点,MN⊥DM,且交∠CBE的平分线于点N
⑴试说明:MD=MN
⑵若将上述条件中的“M为边AB的中点”改为“M为边AB上的任意一点”,其余条件不变,则结论“MD=MN”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说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解决这道题我们可以由要求解的结论入手。这道题要求的是说明线段相等(MD=MN),由此我们可以由这个结论去“联想”说明线段相等的方法。
现在说明线段相等的方法主要有:
⑴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⑵等角对等边;
⑶平行四边形、特殊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
⑷角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⑸平移、旋转、轴对称的性质;
⑹其它与线段相等有关的结论。
这道题是要说明线段相等,所以结合图形我们可以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来说明MD=MN。因此需要寻找线段MD,MN所在的两个三角形,结合图形及条件,可知BM是正方形ABCD边长的一半,所以可以取AD的中点H,连接MH来构造出与△MBN全等的△DHM,这样通过说明△MBN与△DHM全等,来得到MD=MN。
总之,我认为只要让孩子学会“联想”,由题目的条件、题目的结论去“联想”,就能打开思维的大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孩子再学习数学,就不会怵头,会做题了,就能尝到成功的乐趣,慢慢地就会喜欢上数学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