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详案)【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思想武器。2.科学精神: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3.公共参与:在生活和实践中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反对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教学过程】导入:有人说:哲学研究的是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研究的是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研究的是人类认识的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其中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的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呢?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那么什么是思维,什么是存在呢?通常我们把思想,方案,理论,计划,观点,精神等主观性的东西称之为思维。而看得见的国情,环境或者看不见但客观存在的磁场,光波等东西称之为存在。那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具体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哲学。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各不相同。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的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天人之辩,名实之辩可以说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始终。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这里主要表现为:所谓的天命是将天奉为人格化的神,认为天有意识和意志,是按照其命令建立起来的,发展的。还是把他看做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规律,从而赋予它以物质存在的意义呢?如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天就是物质自然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运动,而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则是把天看作是人格化的神,认为神是人世间万事万物生灭变化的主宰。因此,在中国古代,关于天是自然界还是神意的天命的讨论就已经蕴含着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探讨了。而名实之辩则是讨论名称,概念与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名称概念是思维的形式,哲学家们讨论名称,概念是实在事物的反映还是先天就有的呢?它们能否正确反映以及如何反映客观事物。如老子认为:“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他认为世界是先有了法象然后才有了物。而墨子说:“非以其命也,以其取也”则认为现实世界是基础,语言符号不过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的讨论从本质上揭示了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而这就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其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包括二者有么有同一性的问题。同一性作为一个哲学的专有名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下恩格斯的解释: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就是同一性问题。自古以来,很多哲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其中1981年美国当代哲学家阿希娜普特南进行这样一个假设:人类的脑被放进一个盛有营养液的缸中,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输信息,使之保持对运动,记忆,环境等的幻觉,甚至可能会感觉自己正在公元里散步,草长莺飞,花香阵阵。请同学们思考:缸中之脑的假设体现了怎样的哲学观点呢?其实无论是缸中之脑的假说或是黑客帝国,盗梦空间等影视作品都传达了哲学家这样的理论主张——人通过感官和经验获得的认识具有不可靠性,受限于视域和眼界。人永远也无法获得对世界事物的真理性认识,这种观点我们称之为不可知论。而与之对立的是恩格斯对这一观点的驳斥。恩格斯举例说布丁的味道一试便知。另外如果我用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去指导我的实践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么谁还能说我对事物的认识是错误的?谁还能说外部世界是不能认识的 由此证实了世界的可知性,我们称之为可知论。了解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我们进一步来探讨原因,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首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着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做出明确的回答,例如刚才我们谈到的无论是宇宙中的大问题,人生问题,人的认识问题都绕不开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讨论。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问题的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仅在于理论层面,也会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从事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同学们,根据刚刚所讲的知识,学习计划和学习实际,企业经营策略和企业市场情况,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这几组名词中哪些属于思维范畴,哪些属于存在范畴。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不难发现,前者属于思维,后者属于存在。作为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去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企业经营策略的制定要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而在教师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根据学情班情教学进度等世纪的教学情况制定教学目标。这些都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讨论,都体现了存在对思维的决定性作用。对于思维和存在的科学把握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此外,中国古代的成语故事中也渗透出一些哲学智慧,如表水涉澭和按图索骥都引起我们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思考。表水涉澭:楚国准备攻打宋国,在攻打之前派人丈量了雍水水深,夜晚水涨了,他们仍然按照原来的标记徒步过河,结果死伤无数。按图索骥:秦国有个叫孙阳,他一眼就能认出好马还是坏马,世人称之为伯乐,为了让更多人掌握相马的本领,使千里马不被埋没,他特地写了一本书叫《相马经》。伯乐的儿子把相马经的内容背的很熟,以为自己也掌握了相马的本领。一天,他在路边看见了一只癞蛤蟆,想起书上写的额头隆起,眼睛明亮,有四个大蹄子的就是好马,便把癞蛤蟆带回家。伯乐哭笑不得,你抓的马不好骑啊。做事情时应该以制定的主观计划为准还是以发展中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呢?两个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在于僵化的遵守已经制定好的计划,策略或者标记。当主观计划与客观情况发生冲突时并没有以客观实际为根本行为标准,有所变通。所以同学们,学好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我们的生活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在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讨论中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主义的观点则与之恰好相反,认为意识是本原,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哲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二元论,认为物质和意识是平行的,都是世界的本源。但从根本上来说,二元论最终都会滑向唯心主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