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01)六年级科学上册 1.2 做酸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2001)六年级科学上册 1.2 做酸奶 教案

资源简介

一、基本信息
学校
课名 做酸奶 教师姓名
学科(版本) 苏教版 章节 第一单元第2节
学时 1课时 年级 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 1、知道酸奶是由乳酸菌将牛奶发酵变成的。 2、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及繁殖特点。 3、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4、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2、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意识到团结合作、交流研讨对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酸奶的知识,已经具备动手独立制作酸奶的能力,对酸奶的制作具有浓厚的兴趣,在第一课时学习了酸奶的做法之后,布置了学生回家做酸奶,效果很好,以此导入细菌知识的学习。
教材内容分析 《2、做酸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的第二课,本课是继前一节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的概况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关注细菌的传播,从而养成卫生习惯、保持身体健康。 我的教学准备:学习单、多盒橡皮泥、粉笔灰、有关细菌的图片和视频、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在家做酸奶,熟悉做酸奶的步骤和关键的注意事项。
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1、重点:了解怎样做酸奶,知道是乳酸菌使鲜牛奶变成了酸奶。 突破方法:采用学生制作经验交流和观看视频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突破方法:通过模拟实验,归纳计算规律,突破难点。
六、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回顾导入 (00’00”-01’10”) 通过回顾在家做酸奶的过程,引发探究欲望。 回顾做酸奶的关键步奏。 与教师一起回顾
一、酸奶的做法 (01’10”-06’56”) 培养学生获取视频里知识的能力 播放视频 组织各小组提出疑问 1、观看视频 2、分组竞赛 3、分组进行问题互动,积极思考,兴趣浓厚
二、认识细菌 (一)细菌的基本形态 (06’56”- 14’19”) 通过竞赛活动,认识到细菌分为三种: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大屏幕播放视频 介绍三种细菌形态 观看视频 记录、汇报 学生相互回答
(二)细菌的营养 (14’19”-16’04”) 知道两类营养型细菌 大屏幕展示两种细菌的定义, 自养型细菌和异养型细菌 指名学生回答
(三)细菌的繁殖 (16’04”-25 ’29”)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比赛,掌握电路连接技巧 学生实验 介绍辅助工具, 播放视频 再次实验 学生实验 代表总结失败原因 再次实验
(四)细菌的功与过 (25’29”-28’14”) 掌握细菌的繁殖特点 介绍细菌繁殖特点 黑板演示:模拟繁殖过程。 布置活动任务 模拟繁殖过程 计算繁殖后的细菌个数
三、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8’14”- 31’50”)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师生共同完成模拟细菌传播的活动 提问:细菌是怎么传播的? 师生共同评价 1、师生共同完成模拟细菌传播的活动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四、总结拓展: (31’50”-33 ’24”) 巩固对细菌的认识 宣传预防细菌传播 提问:今天学到了什么 布置课后拓展 学生回答 学生回家思考
七、教学流程图
情境导入 (酸奶制作交流会) 新课:一、酸奶的做法 二、认识细菌 (一)细菌的基本形态 (二)细菌的营养 (三)细菌的繁殖 (四)细菌的功与过 三、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有意义的动手实践活动、阅读、观察、交流来完成的。书本中的几幅插图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路,如果让学生仅仅通过这几幅图来了解细菌的相关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课前我准备了很多有关的视频和资料,课上展示这些资料,让学生归纳总结细菌的有关知识,提高他们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主动接受的探究式学习是发现式探究的补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因考虑到时间的关系,我把做酸奶这一实践活动延续到家里进行,在上第二课时的课上我发现,有不少同学回家没有时间做!从这一点我就觉得教师应该做科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要亲自带领学生多动手、多实践!
《2. 做酸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继前一节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的概况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关注细菌的传播,从而养成卫生习惯、保持身体健康。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酸奶的知识,已经具备动手独立制作酸奶的能力,对酸奶的制作具有浓厚的兴趣,以此导入细菌知识的学习。
三维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奶是由乳酸菌将牛奶发酵变成的。
2、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及繁殖特点。
3、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4、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2、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意识到团结合作、交流研讨对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怎样做酸奶,知道是乳酸菌使鲜牛奶变成了酸奶。
解决措施:采用学生制作经验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解决措施:通过模拟实验,归纳计算规律,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自己制作的酸奶、白纸、多种颜色的粘土
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酸奶制作交流会
师:上节课,我们学学习了如何做酸奶,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酸奶的做法,(大屏幕出示酸奶的做法)。
师生共同找出关键词:煮沸、冷却、加入、搅拌、装入和保温。
由于同学们需要的实际较长,布置了同学们回家尝试做酸奶,有的同学真的很了不起!不但做成功了,还发来了视频,老师整理了一份视频,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播放一位同学在家制作酸奶的视频,教师板书:一酸奶的做法
要求:看过之后,提出你的疑问,提的最多的有奖励!
师: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 ;
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
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为什么做酸奶时要加酸奶?
生:加酸奶就是加入乳酸菌。
那么乳酸菌又是什么样的生物呢?你能看见它吗?(大屏幕展示,总结个大体)
认识细菌
其实,乳酸菌属于细菌,在第一课我们学习了细菌是属于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生物,那么你知道细菌是什么样的吗?
细菌的基本形态及特点
师:大屏幕播放视频(板书:1、细菌的基本形态)
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视频,比一比,那组从视频中获得的知识最多,记下知识最多的一组,奖励一盒橡皮泥。
生: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师生共同总结:细菌分为三种:杆菌、球菌和螺旋菌(板书)
细菌的营养
大家知道做酸奶需要加入像牛奶,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师:对于乳酸菌来说,这就是它的食物。但是有的细菌他不需要吃现成的食自己物,它可以自己制造食物。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因此,细菌根据其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型细菌和异养型细菌,哪位同学说说:乳酸菌属于哪类?
细菌的繁殖
同学们知道做酸奶需要保温5-6个小时,这时乳酸菌都都在干什么?
(难道是专门给人类做酸奶的?)
师:乳酸菌利用牛奶中的营养进行繁殖的,附带产生了乳酸,给人类带来了好处。
细菌那么小,你们想知道它是怎么繁殖的吗?(是不是像鸟类那样产卵,还是像小狗那样在肚子里胎生?为什么?)
大屏幕出示繁殖示意图,教师黑板演示:模拟繁殖过程。(板书:分裂生殖)
活动:用橡皮泥在学习单上作出繁殖到第四代有多少细菌?
师:(大屏幕播放视频)下面我们来感受一下细菌的繁殖。
大屏幕展示思考题:一个细菌,繁殖两个小时后,有多少细菌?
竞赛:看谁最先算出来!
师生共同总结:细菌的繁殖方式:分裂生殖、繁殖速度非常快
细菌的功与过
说到细菌,同学们都很害怕,总觉得细菌都是不好的,这种看法对吗?
学生回答:比如说(乳酸菌)
师:大屏幕播放视频
师生共同总结:很多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少数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大屏幕展示)
即细菌既有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有益的细菌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又要有效地防止有害细菌的侵入。
三、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
老师用沾满粉笔灰的手和一位同学握手,这位同学再去和其他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每位握过手的同学。
师:如果粉笔灰是细菌,那么这几位同学都传染上了细菌!说明细菌可以通过皮肤传播的,因此我们要怎么预防呢?
组织学生讨论并补充介绍相关资料。
师生共同总结:积极锻炼身体,增强身体抵抗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捂住鼻子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到了哪些?
五、课后拓展
向别人进行一次小型宣传活动:如何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六、板书设计
做酸奶
一、 动手做酸奶
二、 认识细菌
1、 细菌的基本形态及特点
2、细菌的营养
3、 细菌的繁殖
4、细菌的功与过
三、认识致病细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课堂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有意义的动手实践活动、阅读、观察、交流来完成的。书本中的几幅插图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路,如果让学生仅仅通过这几幅图来了解细菌的相关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课前我准备了很多有关的视频和资料,课上展示这些资料,让学生归纳总结细菌的有关知识,提高他们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主动接受的探究式学习是发现式探究的补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因考虑到时间的关系,我把做酸奶这一实践活动延续到家里进行,在上第二课时的课上我发现,有不少同学回家没有时间做!从这一点我就觉得教师应该做科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要亲自带领学生多动手、多实践!
- 1 -
- 9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