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模拟测试题(含答案)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积累与运用(1--6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酝酿(niàng) 菜畦(wā) 着落(zhuó) 咄咄逼人(duó)B.看护(kàn) 贮藏(chǔ) 澄清(chéng) 淅淅沥沥(xī)C.应和(hè) 娇媚(mèi) 莅临(lì) 人迹罕至(hǎn)D.菡萏(hán) 收敛(liǎn) 搓捻(cuō) 混为一谈(hǔn)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造访 响清 静默 抖擞精神B.捷毛 幽谷 昏鸦 幸甚至哉C.淅沥 宽敞 喉咙 花枝招展D.萧瑟 端庄 郎润 不知不觉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B.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C.为了取得优异成绩,他处心积虑的克服了许多困难。D.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们叫“合二为一”。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几天的军训,使我认识到了纪律严明的重要性。B.《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作品。C.白衣天使们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的动人事迹和牺牲精神在人们心中发扬。D.能不能做好这件事,取决于你是否有良好的态度。5.下列句子的排序, 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风一吹来,柳枝轻轻地拂过,那平静如镜的水面泛起了一道微波。②风平浪静的时候,杨柳好像一位温顺的长发姑娘,将满头青丝洒向水面。③湖畔那依依的杨柳确是大自然的骄子。④好像一位速滑运动员在冰面上飞快地滑行,身后留下一道浅浅的白杠。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①④③②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B.《济南的冬天》作者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C.《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一位特殊的作家,他双腿瘫痪,长年患病,在与病魔长期的抗争中,使他的作品带有一种独特的气质。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创作的一部志人小说,主要记载汉末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分别出自《德行》《文学》篇。二、综合性学习(4分)7.七年级某班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中有些问题,请你来参与解决。无数文人墨客们为歌颂友谊写下了不少不朽的诗文,请你写下你最喜欢的两句(如果是诗句,请写出完整的上下句)。(1)(2)三、名著阅读(2分)8.阅读文字后答题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本段内容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书名)中的_________________(人物)。4、诗歌鉴赏。(3分)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9、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五、古诗文填空(10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2)_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4)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5)夕阳西下,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6)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十二章》)(7)孔子特别重视教育,在和弟子的对话中经常会提及自己对学习的看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们能看到他对“学”“思”关系的见解,他用“温故而知新”告诚我们要学会复习,也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这些都是《论语》留存给我们的精神食粮。六、文言文对比阅读(10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明日会③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④风而罢⑤虞人。(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 ②虞人:又单称虞、山虞,古代官名。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官吏。③会:恰巧,正好。④犯:冒着。⑤罢:取消。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1)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尊君在不 _________________(3)魏文侯与虞人期猎____________________ (4)遂自驱车往________________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友人惭,下车引之。(3) 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13.这两篇文章共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七、现代文阅读(一)阅读(14--17题,共14分)请不要对那个人叫嚷丁立梅①周末,是乡下家长来学校看孩子日。每逢这时,学校门口涌满人。那些家长,无一不是手提肩背的,里面塞满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和怜爱。②有一幕,总遇见:驼背的母亲,无比艰难地在人群中挪着步。那背,可真叫驼,已弯曲成一把弓。她的头,努力朝上昂着,鸭子一样的,伸向前去,一步一匍伏。即便这样的母亲,亦是要在背上背上一个大包裹。里面塞着她儿子爱吃的小菜和换洗的衣裳。③做儿子的,与母亲恰恰相反,生得高大挺拔。他在人群里,早已看见母亲了,并不叫唤,而是一阵风似地冲出校门,路过母亲身边时,用胳膊肘捅捅母亲,算作招呼。表面上装作不认识,脚步匆匆,继续前行。④母亲见到儿子,焦急的神情立即换上欢喜,笑容绽放,使她脸上的每一条纹路里,都仿佛游弋着一条欢乐的鱼。她一叠声唤着儿子的小名,踩着碎步,艰难地跟在儿子的后面跑。⑤她的叫声以及她奇怪的走姿,引来一些人张望。儿子急,在人少的地方停下来,回头,眉头紧皱,对母亲跺脚。等母亲气喘嘘嘘赶到他跟前,他俯视着母亲,低声呵斥:“你叫什么叫,生怕别人听不见呐?!”一把拽过母亲背上的包裹,恨恨道:“跟你说过多少回了,不要来,不要来,你为什么还要来?”⑥母亲不恼,母亲仰着头看儿子,杨树一样的儿子,多么让她骄傲。她轻言慢语说:“我不来,谁给你送吃的穿的啊?”⑦“我会自己请假回去拿的。”儿子的眼睛,不看母亲,他扫视周围的人,那眼神,明显有些躲闪。⑧母亲还是宽容的笑:“你这来来回回的,多浪费时间呀,我给你送来,省得你来回跑。”⑨儿子一听,恼了,跺脚道:“谁要你送!”话说完,提了东西要走。母亲赶紧拉住儿子,细细叮嘱,煮的鸡蛋要趁早吃,不然会坏的;鱼吃完了不要把装它的瓶子扔掉,下次好再装了带来;被子要时常拿出来晒……⑩儿子哪里耐烦听?他打断她的话:“好了好了,你少罗嗦,下次你不要再来了!”他挣脱母亲的手,甩开大步,往学校跑去,一路之上,头也没回。做母亲的站在原地,目送着儿子,直到儿子的背影消失。她又站了很久,这才恋恋不舍的转身,一步一匍伏的走了。(11)在校园里,我亦曾碰见过另一个女学生,对着前来看她的父亲发火。是嫌父亲给她买的外套不好,女学生冲着父亲叫嚷:“谁让你买的?乱做主!这颜色难看死了,我不穿!”做父亲的捧着那件外套,讪讪笑着,束手无策的站在一边。(12)女学生我教过,平日里是个温文尔雅的孩子,却在父亲面前全然失了礼貌。当她看见我,很尴尬,低声叫了声:“老师。”我摸摸那件衣服,说“挺好看的呀”。做父亲的如同得了“天书”,“你看,你们老师都说好看的。”女学生瞅了父亲一眼,红着脸,不情不愿地接下了父亲买的衣服。(13)我很想告诉这些孩子,请不要对那个人大声叫嚷。他们或许贫穷,或许丑陋,或许木讷,可是,他们的爱,一样醇厚,一样珍贵。因为,那是血浓于水。你的叫嚷,是对他们爱的践踏。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两件事。(4分)15、下列加点词语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3分)儿子的眼睛,不看母亲,他扫视周围的人,那眼神,明显有些闪躲。16、赏析下面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3分)那背,可真叫驼,已弯曲成一把弓。她的头,努力朝上昂着,鸭子一样的,伸向前去,一步一匍伏。即便这样的母亲,亦是要在背上背上一个大包裹。17、怎样理解文章题目“请不要对那个人叫嚷”?(4分)(2)阅读(18-22题,共15分)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①秋风顿起、气温骤降,走在街上,会有一种进入深冬的感觉。刚回到家,接到老妈打来的电话∶"妞儿,我把你去年落在家里的羽绒服整理好了,赶快过来取一下。""取羽绒服干啥 ""傻闺女,你看天这么冷,你不得穿羽绒服啊 "老妈的话让我不禁咂舌,这天确实是冷,可还不至于穿羽绒服呀。可她哪里肯听我的辩解,撂下一句"你不来取,我给你送去。"便挂了电话。②在去老妈家的路上,突然想到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二十来度的天气,一位小美女郊游时却穿着羽绒服,面对好友们不解的目光,小美女幽幽地说,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联想到老妈的行为,不由地"心有戚戚",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笑着笑着,心头涌上温暖。③从小到大,每次天气转凉,不管我身上穿着什么,老妈总会跟在后面喋喋不休∶"死丫头,瞧你穿的那点东西,快去加件衣裳。"那时候年少,一来爱美,二来也真不觉得冷,总是有意无意地和老妈作对,偏偏不肯多穿一件衣服。初中时住校,周末回家,老妈特意交代我多带点衣服,说看天气预报这周要降温。我撇了撇嘴,对老妈的话不以为意。临走时,还悄悄把老妈塞到我包里的毛衣毛裤取了出来。④没想到,到周三时,天空竞然零星飘起了雪花。阴历十月,谁能想到会下雪呀。只穿一条秋裤的我坐在教室里冻得瑟瑟发抖, 我一边不停地搓着手, 一边暗骂自己不听老妈的话,活该受罪。课间我一路小跑着去厕所,隐约听到熟悉的叫声,下意识地回头,竟然看到了满身雪花的老妈。"死丫头,跟你说的话偏偏不听,这下冻坏了吧。"老妈嘴上责备着,眼神里却满是关切和疼惜。在寝室里换上棉衣后,浑身一下子暖和起来,这时我才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妈,你怎么来的呀 ""老妈一直不会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可是十几里的路呀。"走路呗, 又不远,正好锻炼身体。"老妈轻描淡写地回答。看着老妈花白的头发,略显肥胖的身躯,以及因腰病而不利索的双腿,我的鼻子一酸。⑤如今我已长大成年,老妈却依然时不时地在我身后念叨,提醒我多穿衣服。仿佛我还是那个倔强的不懂事的孩子。那天和同事们闲聊,说起穿衣服的事情,同事们都争先恐后地"控诉"起老妈的"罪行"来。然而,我却分明在同事们的脸上看到了甜蜜,那是一种幸福的炫耀啊。其实,我们都知道,有一种爱,是最深沉最体贴的母爱。18.选文第①段画线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分)19.请分析第②段中"笑"的原因。(2分)20.分析第④段加点词"轻描谈写"的表达效果。(3分)21.请分别概括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 (4分)22.请简要概括文章中母亲的形象。(3分)八、作文(50分)随着初中生活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打开,阅读、交友、运动、畅想、实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时常带给我们一份快乐,一丝感动。请以“ 让我快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要求:①按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以初中生活为素材;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参考答案1.C2.C3.C4.D5.C6.D7.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示例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示例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8.《朝花夕拾》 长妈妈(阿长)A影入平羌江水流 杨花落尽子规啼 岐王宅里寻常见 不知何处吹芦管断肠人在天涯 匹夫不可夺志也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1. (1)回头看 (2)同“否” (3)约定 (4)于是12.(1)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要拉元方。(2)第二天,恰巧刮起大风,跟随的人都劝阻文侯不要去打猎了,文侯不听。13.做人要有诚信。(意思相对即可)【乙】魏文侯和掌管山泽的官员约定去打猎。第二天,正巧碰到刮大风,魏文侯身边的人劝他不要去,魏文侯不听,说:“不能因为刮大风的缘故而失掉信用,这样的事我不做。”于是自己赶着车前去,冒着风取消了和那个官吏的约定14.背驼貌丑的母亲满心欢喜地给儿子送东西,儿子却嫌母亲丢人,怪母亲来学校,态度恶劣; 女生嫌父亲买的衣服不好,无理对待父亲。15.儿子因为母亲外貌丑陋,非常自卑,希望不被熟人发现,所以眼神中透露出逃避的想法;16.(人物描写和修辞两个角度都可以)这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并用了比喻修辞,把驼背比喻成“一把弓”和“鸭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背驼貌丑,行动困难,但背上的包却那样的大,也为下文子嫌母丑埋下伏笔。17.题目中的“那个人”就是像文中的母亲和父亲那样的亲人,他们或许贫穷,或许丑陋,或许木讷,可是,他们的爱,一样醇厚,一样珍贵。因为,那是血浓于水。你的叫嚷,是对他们爱的践踏。题目“请不要对那个人叫嚷”是作者的深刻思考和热切呼唤,希望年轻的一代能够理解、体贴、珍惜父母的关爱。18.环境描写,文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天气的寒冷,为下文老妈打电话让我拿羽绒服作铺垫。19.因为想起网上的段子和老妈以前有趣的行为而笑; 因为感到幸福、甜蜜而笑。20.“很随意、不费力”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来学校给我送衣服虽然很困难,但却故作轻松,害怕我担心,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21.结构上照应开头: 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表现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字里行间中体现了“我”及同事们对母亲的感激之情22母亲细心、体贴,慈爱,疼爱女儿试卷第6页,共6页七年级语文试卷 共1页,第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