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复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梳理】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秦汉之后,中国历史再次进入了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后进入了国力强盛的隋唐统一王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注意以下几点。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特点: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2、隋唐统一王朝的特点:(这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国力强盛,制度先进,疆域开拓,经济、文化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
3、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统一局面遭到破坏;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
考点五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鼎立: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后定都建业(南京)。(三国鼎立的形成如果要严格来说,应该是孙权建吴。三国指的是三个国家政权,当孙权229年称帝时,正式开始了三国。)
●注意: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的。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
(1)西晋的兴亡:三国后期,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了西晋。
(2)少数民族内迁:(“五胡乱华”)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向内地迁徙(东汉光武帝允许少数民族内迁);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三、东晋与南朝: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东晋灭亡。之后的420—589,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为“南朝”;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1、东晋的士族制度:(补充了解,教材只是简单一提)
(1)士族: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庶族是指土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2)门阀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3)形成原因: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4)衰落: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衰落原因:①士族自身的腐朽,甚至缺乏生存能力;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④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从西晋末年开始,江南逐步得到开发;为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创造条件。到南宋时期,南方逐步的赶上并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江南的开发:
(1)原因:(注意总结,主要的是第二点)
①中国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③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④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⑤一些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北方农业虽遭到破坏,但总体上还在恢复和发展。(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2)影响(意义):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方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融合。
●江南地区的开发给我们的启示:(学说话)今天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建设者要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具有不畏辛劳的奉献精神;青年学生需要发愤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
江南开发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思维点拨】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要了解在南北对峙中南方处于明显劣势。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主要是十六国与北朝的更迭)
四、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历史上把西晋灭亡后,北方内迁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2、淝水之战(前秦的统一与失败):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北方);
公元383年,前秦和东晋在淝水交战;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北魏的崛起与改革:十六国后期,439年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 5世纪后期
内容 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籍贯:迁至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服饰与语言: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 门第: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影响 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4、北朝的更替: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最后北周灭掉北齐,又统一黄河流域(北方)。这些王朝,历史上称为“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注意了解)
政治上:国家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隋唐盛世(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这个时代往往被视为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
考点六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唐统一: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是北周),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大一统)。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从分裂到全国南北统一的朝代(秦朝、西晋))。
2、隋朝的经济建设活动:(注意三点)①广设仓库(既有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质的仓库;也有备水旱赈济、遍置于乡间的义仓);②兴建东京洛阳城(隋炀帝兴建东京洛阳城);③开凿大运河:(隋炀帝时,但要注意运河的修建,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思维点拨】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隋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可集中力量兴建大型工程;为加强对南方的有效控制,巩固统治;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保障中央政府的物资供应。
3、李唐代隋(隋亡):隋炀帝暴政。(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大规模起义,留守太原的隋朝贵族李渊也趁机起兵。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618年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统一全国,视为唐高祖。
二、唐朝前期的鼎盛:(注意三点)
1、政治演变:(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被视为:文治武功的盛世, 后世政治的楷模)李世民即位后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主要的治国措施:①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②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革新政治。③文教方面: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2)武周政治:承上启下: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女皇武则天统治时期(承上启下: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高宗死后不久,皇后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统治时期史称“武周政治”(贞观遗风)。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开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武周政权结束后不久,唐高宗之孙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其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唐前期社会经济发展:(注意两点)
(1)农业:发明推广了重要的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这是农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曲辕犁:设计巧妙,轻便灵活,回转省力,能够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适于精耕细作,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出现于江南一带,至此,耕犁基本定型。) 筒 车:最大优点是不用人工,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2)手工业:唐朝手工业发达主要体现在:丝织业和陶瓷业。(主要代表:越窑的青瓷像玉像冰,邢窑的白瓷像银像雪;此外,还有造型美观大方、堪称艺术的珍品三彩陶器)
3、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融)(唐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方位 少数民族 概况
西北 突厥 兴起: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 建立与分裂: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灭亡:贞观初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北方 回纥 7世纪初,游牧在色楞格河一带 归附: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 册封: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瓦解:9世纪回鹘政权瓦解
西南 吐蕃 统一青藏高原: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 会盟: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
东北 靺鞨 册封: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历史影响:(注意总结)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后期急转直下,从此走向衰落)
三、安史之乱(755-763年):(知道这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唐玄宗天宝年间,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转折点)使大量北民南迁,一方面破坏了北方经济;另一方面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发展) ;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少数民族政权趁机侵扰,边疆频频告急(边疆告急)。
四、唐朝覆亡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黄巢起义,使唐王朝的统治陷于土崩瓦解。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唐朝灭亡。之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9个割据政权9(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等)连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自907年唐朝灭亡后的半个多世纪,南北方出现了十余个割据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历史根源:唐朝藩镇割据;
影响: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五、周世宗改革: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清除五代弊政,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奠定基础。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正是伴随各项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主要了解选官制度、中央管理制度和赋税制度等。
考点七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主要了解中国古代的三大选官制度)
▲西周:世卿世禄制; ▲秦朝:军功爵制度。
1、察举制(与征辟制相结合):汉朝时,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其特点(方式)是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标准:品德,才能;弊端:容易任人唯亲,容易形成小集团。
(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曹魏时,创立的新的选官制度;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影响:(注意两个方面)①积极:初行时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消极:后期逐渐形成门阀士族政治,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这种制度下,真正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弊端)。
(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后来随着士族的没落,无法继续。刘禹锡 (唐)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说的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3、科举制: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同时把察举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科举制度开始形成(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标志));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明清腐朽,1905年废除。
●唐朝科举制日臻完善,成为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宋代实行糊名法防止作弊行为。(唐朝的进士科,是做官的阶梯,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
(1994年,中国政府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公务员,到今天,全国所有省份都已经实行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
●评价科举制(影响):(补充注意两个方面)
积极:①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有一定的公平公正的合理性;③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尚。
消极:考试的内容大多在儒学经典范围内,特别是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严重禁锢读书人的思想。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观点记忆)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②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③选官原则: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⑤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⑥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压制了人才。
(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历代采用,并在不断地改革完善中,逐步加强)
二、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君主专制的演进的情况)
1、汉代:汉武帝时期,形成的中枢政务机构是中外朝制度;形成以尚书为主的中央决策机构,即“中朝”;三公九卿逐渐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即“外朝”。(“中朝”(决策) →“外朝”(三公九卿 执行 ))。
2、东汉:尚书台成为决策和执行的中枢机构,三公被架空。
3、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出现三省制的雏形。
4、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隋朝(文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中央设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和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长官既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又节制皇权,也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三、赋税制度:(主要了解唐朝的赋税制度)
1、两汉时期:是较轻的田租;很重人口税、更赋(一种代替徭役的税)。特点:①交纳实物;②以人丁为单位;③农民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
2、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征纳的标准是: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3、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特点:受田农民以户为单位,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4、唐朝:(注意两种)
(1)唐初的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其中的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或布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影响:(注意两个方面)①积极:减轻了农民负担,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②消极:以人丁为计征对象的租调制和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丧失土地,这种以人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就不可能维持。
(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新税制产生)
(2)唐中后期的两税法: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安史之乱后,国家财政紧张。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重新编订户籍,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
●赋税制度的变化,一方面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直到两税法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另一方面,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商品经济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艺术大放光彩的时代。
考点八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思想: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在三教的发展过程中,儒学的地位最为稳固)
1、儒学的发展: (注意了解儒学自汉至唐的发展概况)
(1)汉代“儒家独尊”: 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出现危机:儒学自身存在缺陷和不足,佛教、道教兴盛并冲击、威胁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儒学新发展: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3)隋朝: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
(4)唐朝:①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②唐中期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
2、道教的发展(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了解道教自汉至唐的发展概况。)
(1)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
(2)魏晋南北朝: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3)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
3、佛教的发展:(佛教是外来的宗教。简述佛教自汉至唐的发展概况)
(1)佛教传入中国: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②魏晋南北朝: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逐渐在中国盛行。③唐朝武则天时期:佛教有很大的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概况: ①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武则天时,尊崇佛教。②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反佛,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③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等先后四次灭佛。(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佛教时而备受打击的原因: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4、魏晋玄学:(了解即可)魏晋之际,社会上出现了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发展特点:(注意总结) ①思想活跃,出现多元特征;②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③儒家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最稳固)。
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二、文学艺术
1、文学方面:(主要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样式和代表作)
(1)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直抒胸襟,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
②田园诗:东晋陶渊明的诗作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③南朝骈文:骈文在形式上讲究对偶,因其多偶句似两马并行而称之为骈文。因多用四六句式,所以也称“四六文”。代表作有陶宏景与《答谢中书书》、吴均与《与宋元思书》等
④南北朝民歌:南朝民歌偏多,多描绘男女爱情,兼论自然风景和朋友之谊;北朝现留存作品较少,以《木兰诗》和《敕勒歌》为代表。
(2)唐朝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 ,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2、书法方面:(注意三点)
(1)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2)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的东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
(3)隋唐时期:创出新风格,其中代表是颜真卿和柳公权。(还应该有欧阳询)
▲▲我国古代字体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注意演变的过程)
3、绘画方面:(注意两点)
(1)东晋:开始出现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图》和《洛神 赋图》是他的代表作;
(2)隋唐: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4、雕塑方面(因佛教的广泛传播):甘肃敦煌莫高石窟、山西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
三、科技成果(注意是区分和记忆)
1、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19世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先生称《齐民要术》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2、南朝祖冲之,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推演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3、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4、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5、唐朝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6、唐朝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7、唐高宗,苏敬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四、中外文化交流(尤其注意唐朝)
1、佛教的中外交流(1)东汉后期到北朝: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2)东晋法显和唐朝玄奘前往天竺,研学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3)日本的空海和唐朝的鉴真,促进中国周边国家的佛学传播。
2、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条件:(原因)①政治上——隋唐时期,国家安定统一和军事力量强大提供安全保证;②经济上——唐朝生产工具进步,农牧业高度繁荣为贸易发展创造条件;③管理上——唐朝设置专门管理周边民族关系的机构,如鸿胪寺、互市监和市舶司。④思想上——唐朝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文明之间交流;⑤交通上——便利的交通工具及国家的配套设施,为经济交流提供保障。
●具体的注意把握以下四点:(1)国家安定统一;(2)经济文化繁荣;(3)对外开放政策;(4)对外交通发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