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空坐标】【知识梳理】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注意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1、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特点与风格。2、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3、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4、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这种特征反映在思想领域就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5、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考点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主要了解: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特点与风格。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1、从猿到人的演变:从猿到人的演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劳动)有着决定性意义;开始学会制作工具是猿转变为人的根本标志;2、石器时代:(注意两点)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人们把使用这种工具的时代叫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1)旧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旧石器时代。(注意两点)①距今约170 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70 万—20 万年的北京人,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②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生产工具简单),过着群居生活(由于个体能力的相对弱小与原始环境的险恶),已经学会用火。(北京人会保存火种,(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有着重要意义)(2)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分早期和晚期)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1 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注意两点)①新时期时代早期: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南稻北粟;陶器是进入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一项重要的发明)②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替代、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从旧时期时代到新时期时代,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主要体现在原始农耕和聚落的逐渐发展。3、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二百万年的历史。经历了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的转变,中国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二、从部落到国家1、禅让制:尧----舜-----禹 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2、“万邦时代”:中国历史上的“万邦”时代大约是指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期。(邦国林立,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3、国家的产生:(注意两点)(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统治中心: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国家性质:天下为公 → 家天下;权力传承:传贤 → 传子;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河南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三、商周更替:1、商朝的建立与制度:(1)兴亡: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朝的最后一个王桀,商朝建立。(统治中心: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牧野之战)●商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纣王执政晚期昏庸暴政导致周边部族联合反抗。(炮烙之刑)(2)政治变迁:商朝建立后,国都一再迁徙,直到商王盘庚,迁都至殷,才得安定,后未再迁都。所以商朝也被称为殷朝。内外服制是商朝的主要行政制度。2、西周的建立与制度:(1)兴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建立)(2)政治建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注意三点)①分封制: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就是周王为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将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通过分封制,统治集团逐渐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注意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四点)特点:以同姓贵族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b. 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c. 受封诸侯卿士,不直接属于国王,易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d. 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实行了宗法制度,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②宗法制: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国家法律规范,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使得血缘与政治结合,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特权;有大宗、小宗之分,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③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国人暴动”后,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3)地方权力较大,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4)稳定延续:夏商西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5)农业经济为主: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6)青铜文化发达。四、商周时期的文化成就:(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注意两点)①甲骨文:是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主要为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②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由夏商到西周,实现了禅让制到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的转变,国家机构逐渐完善(政治),经济与文化领域也有所发展,为东周向封建社会过渡奠定基础。考点二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时代开启;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公元前770-476 战国:公元前475-221年)2、列国纷争:(主要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东方的齐国、北方的晋国、南方的楚国、长江下游的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注意: 关于“春秋五霸”,古书中有不同说法: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一说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注意“春秋五霸”的地理位置)(2)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7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形成的标志事件:春秋后期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将晋国分了(三家分晋),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田氏代齐)。(3)列国纷争的影响:(主要是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①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有利于国家的统一)②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固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周朝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 年被秦国吞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这是变法运动出现的原因,注意两个方面)(1)农业: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②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如都江堰、郑国渠等,农业生产率提高 。(都江堰于公元前256年,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具有防洪、灌溉和水运等作用。)(2)工商业:①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②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③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2、变法运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最具代表性的是:公元前356年,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姓公孙,生于卫国,受封于商)●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你觉得哪一条分别剥夺和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和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行政体制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原因:(补充了解)①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②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③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④法家思想的推动。三、孔子与老子:(春秋时期的代表,注意区别他们的主要主张。)1、孔子: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仁和礼,认为统治者应推行仁政,主张以德治国;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承认制度应适时改良。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献。(后来成为儒家的经典《乐》找不到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2、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万物的本源为抽象的“道”;其思想包含朴素的辩证法。世间事物都是对立的,可以相互转化;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四、百家争鸣(战国时期)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注意总结:)①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②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③各国统治者竞争需要,争相招揽人才。社会大变革反应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百家争鸣: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到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1)代表派别:①儒家:代表人物为孟子主张性善论和荀子认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②道家:代表是庄子,比老子更消极、保守;主张逍遥自由。③墨家: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④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⑤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是古代中国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⑥兵家:以孙武为代表,探讨军事理论。(2)影响: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出现了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是社会大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②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影响深远。●●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发生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社会大变革最主要的表现和具体的表现有哪些?(注意总结)(1)发生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2)社会大变革最主要的表现: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3)社会大变革的具体表现有:经济上 ①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 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政治上 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逐渐没落 ②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层 ③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政治制度,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④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时代潮流军事上 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战乱不断,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思想上 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对待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补充了解)(1)总的原则是既继承其中的精华,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2)要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力量,它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敬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时人的共识。秦始皇顺应时代的潮流,灭六国而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开启了一个时代-----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统称秦汉))。考点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一、秦朝的统一:(主要了解秦朝完成统一的条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1、秦朝的统一的背景(条件):①长期战乱令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②各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③秦王嬴政广纳人才,励精图治,吏治清明;④秦国商鞅变法后,奖励耕战,实力迅速上升(条件)。2、统一的过程:(注意三点)①灭六国,秦朝建立: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掉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秦朝,定都咸阳。②征服南越: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③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秦王嬴政在完成统一六国大业以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3、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为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注意两个方面)(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皇帝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B、三公制度:三公指丞相(分管行政)、太尉(分管军事)、御史大夫(分管监察),为主要辅佐大臣,最后由皇帝决断;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C、郡县制度:在地方上,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官僚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制起源于商鞅变法,秦始皇推行全国,一直沿用到今天)●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而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都一定程度巩固了统治。①基础: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按地域划分。②官员产生方式: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只有俸禄没有封地。③影响:分封制容易形成割据势力;郡县制有利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2)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统一车轨、文字、货币、法律和度量衡,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4、秦朝统一的影响、意义:(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注意以下三点)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统一的趋势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二、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1、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的根本原因)①严酷的法律;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百姓不堪重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②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③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在巡行途中死去,继位的秦二世更加残暴。(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2、秦末农民起义:(1)原因: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2)起义概况:①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建立张楚政权,结果遭镇压(失败);②陈胜失败后,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3、秦朝灭亡:公元前207 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4、楚汉之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4 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约法三章”,项羽刚愎自用,最终被刘邦击败。考点四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一统国家初步形成和巩固时期。(注意三点)1、政治稳定: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经济发展:两汉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后世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文化繁荣:两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一、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代),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郡国并行)(“惩亡秦孤立之败”)。(汉初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二、“文景之治”:文帝、景帝在位期间,(休养生息)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政治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三、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注意加强中央集权和稳定边疆两个方面)1、加强中央集权:(1)政治上:①设立中外朝制(削弱丞相);②颁行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③设置刺史,监察百官与豪强(代表中央监视地方) ④酎金夺爵,剥夺列侯的爵位;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⑥构建以察举征辟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作用:削弱了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皇权大大加强。(2)经济上:①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②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生产与销售;③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④算缗(mín穿铜钱用的绳子)告缗: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作用:国家财政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3)思想文化上:接受卫绾、董仲舒的建议①尊崇儒术 (董仲舒之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加强集权)②设立五经博士,儒学上升经学 (中央设立太学,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作用: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稳定边疆、开拓疆域:①北击匈奴: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②设立河西四郡: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 郡;③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④派张骞出使西域,并开通丝绸之路;⑤经营东南和西南:汉对东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作用: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巩固了边防。(新教材没说)●经过汉武帝的经营,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社会动荡不安,最终灭亡。三、东汉的兴衰:1、王莽政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新莽政权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光武帝刘秀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2、光武中兴: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建立后,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政权,经过了光武帝十多年的精心治理,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1)政治上:巩固统一局面(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强化皇权专制(退功臣,进文吏;事归台阁(尚书台),严控外戚);加强中央集权(裁并机构,整顿吏治);加强社会整治(提倡节俭,惩处贪污腐败)。(2)经济上:①减赋税(轻徭薄赋,三十税一);②重民生(释放奴婢,禁止残害);③保收入(清查垦田,保证户口)。(3)思想上:他提倡文教,重视儒学,以“柔道”(德政)治天下。(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落)3、东汉的衰落:(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1)社会危机:东汉中后期,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②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抨击时政,称为“清议”。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③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2)黄巾起义:184年;创办太平道的张角领导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瓦解了东汉的政权)。(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四、两汉的文化:1、史学:(1)《史记》:西汉中期司马迁撰写,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2)《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文学:(1)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2)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3)五言诗: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3、科技:(1)医学:《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东汉的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圣;东汉的华佗等擅长针灸、汤药和实施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2)数学:《九章算术》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3)造纸术: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两汉人民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 的精神;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等。熔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注意了解)●●归纳总结 两汉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对外交往频繁,民族融合加强;统治者重视教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