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社九上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单元检测卷A一、单选题1.如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反映欧洲军备竞赛的漫画《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其中的“项庄”和“沛公”分别是( )A.美国与英国 B.德国与英国 C.英国与法国 D.法国与俄国【答案】B【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等要求重新分割世界,而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如英国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反对重新分割世界,英德矛盾成为欧洲大国之间的主要矛盾,并形成了分别以它们为核心的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故其中的项庄和沛公分别是德国与英国。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德国与英国分别是题干漫画中的“项庄”和“沛公”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英德矛盾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主要矛盾。2.某同学在参加《开心词典》节目时,遇到“三国协约有哪些参加国”这样一个题目,她在请求帮助时,恰好和你连线。你给她的正确答案应是( )①英国 ②意大利 ③法国 ④俄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分别形成了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疯狂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C项①③④都是三国协约的成员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国协约的成员国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相关史实。3.“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材料中的“大屠杀”是指( )A.亚历山大东征 B.美国独立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 【分析】依据所学,“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指的是1914年,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发动对塞尔维亚的侵略战争,从而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史实。因此材料中的“大屠杀”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题干材料中的“大屠杀”所指的战争,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关键信息是“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4.(2020九上·仙居期末)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述中,符合史实的有( )①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着一战的爆发②凡尔登战役交战双方共伤亡近百万人,被称为“绞肉机”③一战爆发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④一战以协约国的失败而结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①②③三项所述均符合史实,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故④错误。A项①②③符合史实,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求识记基础史实。5.(2020九上·嘉兴期末)塞尔维亚某城有一石碑,刻有“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碑文记载事件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该事件是( )A.凡尔登战役 B.萨拉热窝事件C.德国突袭波兰 D.珍珠港事件【答案】B【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由“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 普林西普”结合所学,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枪杀了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萨拉热窝事件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灵活运用萨拉热窝事件的时间与人物。6.如果你去参观位于法国某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博物馆,在馆内你可能看到的展品是( )A.美国对英宣战书副本B.油画《炮轰后的凡尔登》C.俄国军队与法国军队的战斗场景模拟D.协约国签署投降书的照片【答案】B【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凡尔登战役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伤亡人数仅次于索姆河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因而题干中涉及的展品可能是油画《炮轰后的凡尔登》。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油画《炮轰后的凡尔登》在馆内可能看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凡尔登战役的史实。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材料信息。7.“不得制造和装备化学武器、坦克和装甲车……陆军实力之总数不应超过10万人,军官及补充部队在内,并应专为维持领土之秩序及边界巡查之用。……莱茵河之东50公里一线以西……陆地要塞均应解除武装并拆卸之。”这些规定( )A.加剧了殖民国家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B.暂时协调了亚太地区的矛盾C.经全体协约国签字后促进了战后世界和平D.埋下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答案】D【知识点】凡尔赛体系【解析】【分析】1919年1月到6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开和会,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其中规定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这样造成了战胜的协约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埋下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凡尔赛和约》的影响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凡尔赛和约》的影响。8.下图中的数字代表的国家是协约国集团的一组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答案】C【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分别形成了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德国是三国同盟的核心,英国是三国协约的核心。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疯狂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观察图片可知①③⑤是三国协约;分别是法国、俄国和英国;②④⑥是三国同盟,分别是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C项①③⑤代表的国家是协约国集团,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协约及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影响。9.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积极结盟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世界和平B.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C.增强实力,在瓜分世界的竞赛中战胜对手D.推动集团之间的合作,促进经济发展【答案】C【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列强纷纷制定了争夺世界霸权的计划,在错综复杂的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逐渐形成。它们疯狂扩军备战,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争危机日益严重,一场世界性战争如箭在弦。ABD三项都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积极结盟的主要目的,不符合题意;C项增强实力,在瓜分世界的竞赛中战胜对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积极结盟的主要目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先后结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目的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相关史实。10.“三巨头操控世界,德国成待宰羔羊。中国战胜却受害,学生掀起爱国潮。”巴黎和会的“三巨头”是指( )①克里孟梭 ②威尔逊 ③劳合·乔治 ④希特勒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A【知识点】凡尔赛体系【解析】【分析】1919年1月到6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法国克里孟梭、英国劳合 乔治和美国威尔逊操纵巴黎和会,是巴黎和会三巨头,巴黎和会讨论对战败国的处置问题。A项①②③是巴黎和会的“三巨头”,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要求识记基础史实。11.如图是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签订的一份和约。以下条文中,体现该会议分赃性质的一项是( )A.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B.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C.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独立D.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答案】D【知识点】凡尔赛体系【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巴黎和会是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主要讨论对德的合约及战后的安排。在会上签订了《凡尔赛和约》,条约规定对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进行了分割,规定德国战前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都被英、法、日等国瓜分,该条款体现了巴黎和会分赃会议的性质。ABC三项都不能体现该巴黎和会分赃性质,不符合题意;D项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体现该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巴黎和会的内容及性质,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2.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的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所说的“新秩序”是指( )A.凡尔赛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三国协约 D.三国同盟【答案】A【知识点】凡尔赛体系【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和会”“我们初来巴黎时”等信息可知,“新秩序”指巴黎和会建立的凡尔赛体系。A项凡尔赛体系,符合题意;B项华盛顿体系是在一战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起的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下的国际关系格局,不符合题意;CD两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凡尔赛体系。要求具备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和会”“我们初来巴黎时”。13.1919年,假如你作为一名中国外交官,代表中国出席巴黎和会。在这次会议上,你应该不会看到( )A.美国、英国和法国操纵了这次会议B.围绕如何处理德国,美国、英国和法国争论不休C.列宁率领苏俄代表团参加会议备受冷遇D.中国没有收回山东权益,德国被迫放弃全部海外殖民地【答案】C【知识点】凡尔赛体系【解析】【分析】1919年,一战中胜利的协约国集团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主要讨论对战败国德国的问题,这就是巴黎和会。参加会议有27个国家,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会议。苏俄和战败的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被排斥在和会之外。ABD三项符合史实,应该可以看到,不符合题意;C项列宁率领苏俄代表团参加会议备受冷遇应该不会看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巴黎和会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4.“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上述内容是谁的主张( )A.毛泽东 B.李鸿章 C.孙中山 D.陈独秀【答案】C【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是指推翻清朝统治,即“民族主义”;“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是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民权主义”;“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是指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这是孙中山主张的“三民主义”的内容。ABD三项和题干成立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孙中山,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孙中山的主张,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15.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发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这里的“旧邦新造”是指建立了( )A.君主专制国家 B.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C.君主立宪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由材料中的歌词“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概括可知,这是中华民国国歌,颂扬了向西方学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追求各民族一律平等,追求世界和平。“旧邦改造”是指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并组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题干材料里的“旧邦新造”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16.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别确立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举行以“浴血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的地点是( )A.东京 B.武昌 C.广州 D.南京【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随后起义军占领汉口、汉阳,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获得了成功,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所以以“浴血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武昌。A项东京对应“构想共和”,不符合题意;B项武昌是举行以“浴血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的地点,符合题意;C项广州对应“维护共和”,不符合题意;D项南京对应“缔造共和”,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知道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是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7.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据“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管中国人的事”可知,这强调了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体现了民族意识。据“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可知,这强调了主权属于人民,人人有权利来管理自己的国家,体现了民主意识。题干材料中梁启超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主要从促进国民民族意识觉醒的角度肯定了辛亥革命所起的积极作用。A项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辛亥革命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18.(2020九上·嘉兴期末)林伯渠写道:“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民主成了正义,取得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制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被过于低估计的。”他认为辛亥革命 ( )①给清朝政府致命一击 ②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③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④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民主成了正义,取得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制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被过于低估计的。”是对辛亥革命功绩的表述,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A项①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还要特别掌握辛亥革命产生的历史意义。19.1914年,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趁机提出“二十一条”,企图侵占山东等地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A. 日本 B.美国 C.俄国 D.奥匈帝国【答案】A【知识点】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解析】【分析】袁世凯任总统期间,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A项日本趁机提出“二十一条”,企图侵占山东等地,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洋军阀政府黑暗统治时期的相关知识。20.邹容的《革命军》被誉为近代中国的“人权宣言”。他针对满洲贵族对内暴虐统治、对外趋炎附势,提出了“欲御外辱,先消内患”的口号。这说明邹容的“革命”是( )A.单一的排满兴汉 B.受到法国人的直接领导C.逆民族团结潮流 D.具有反帝反封双重含义【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邹容反对满族贵族统治,认为“欲御外辱,先消内患”,这明显将反满与革命结合在一 起,他要求先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再将侵略者赶出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因此邹容的“革命”具有反帝反封双重含义,所以D符合题意;A项只是革命的表面形式,不是实质,与指导语“说明”不符,所以排除A;B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BC。故答案为: D。【点评】 本题考查邹容和《革命军》。邹容的《革命军》宣传的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21.如图是小红同学制作的一张学习卡片,这张学习卡片的主题是(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华兴会 D.同盟会【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建立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它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同盟会与三民主义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理解和识记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性质、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22.跨入20世纪后,悄然之中,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 B.工业文明的洗礼C.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 D.军阀割据和混战【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ACD三项都不是20世纪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B项工业文明的洗礼是20世纪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3.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人们称呼“先生”“女士”开始于( )A.洋务运动后 B.戊戌变法后 C.辛亥革命后 D.五四运动后【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女士、小姐等。这些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辛亥革命后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人们称呼“先生”“女士”,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近代会习俗的变迁。理解近代会习俗的变迁。24.“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材料中的“一次巨大的解放”主要是指(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D.宣传了维新变法的思想【答案】A【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A项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题干材料中的“一次巨大的解放”主要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辛亥革命无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2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歌谣反映了( )A.太平天国时期推翻清朝统治的目标B.戊戌变法时期实现变法图强的愿望C.辛亥革命时期民族主义的革命纲领D.五四时期“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要求【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从题干中“剪掉辫子反朝廷”“中国岂是鞑子的”等信息可知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人民要求推翻清政府呼声,说明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ABD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辛亥革命时期民族主义的革命纲领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后近代生活的变迁和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与识记近代生活的变迁和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二、材料分析题26.世界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分分合合,不同利益集团间的较量,左右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观察下图。材料二:“但是,这并不是永久的胜利。”克里孟梭说,“这是一个各自保持警惕的和平,是一个手扶剑柄签订的和平,是一个虽已签字但并未真正实现的和平……”威尔逊更是一针见血:“我们不久就会看到一场新的世界冲突,这场冲突的结果将不再是一场战争,而是整个世界的大灾难。”——《大国崛起》(1)材料一表明两大军事集团较量局面的形成。请写出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及其各自的核心。(2)材料一中两大军事集团的较量直接导致哪次战争的爆发 写出这次战争的导火线和整个战争的性质。(3)材料二所述“和平”是通过哪次国际会议搭建起来的 这次会议在中国问题上如何“大搞秘密交易”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里孟梭的评论有何依据。【答案】(1)三国协约、三国同盟;英国、德国。(2)第一次世界大战。拉萨热窝事件;是列强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3)巴黎和会。会议签订的和约把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会议建立起的凡尔赛体系暂时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在这个体系下,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列强在欧洲的利益和矛盾虽基本上得到协调,但却掩藏着复杂的矛盾。【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体系;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1)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分别形成了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其中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三国协约的核心是英国。(2)三国协约、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4年,奥匈帝国的皇储在萨拉热窝街头遭到塞尔维亚青年的枪击,皇储夫妇被击毙,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霸世界,因此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尽管塞尔维亚等极少数国家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而战,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它只有从属意义,不能改变战争的总的帝国主义性质。(3)根据材料二中的“克里孟梭”“ 威尔逊”等信息可知,材料二所述“和平”是通过巴黎和会搭建起来的。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损害了中国的权益。巴黎和会建立的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只是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故答案为:(1)三国协约、三国同盟;英国、德国。(2)第一次世界大战。拉萨热窝事件;是列强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3)巴黎和会。会议签订的和约把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会议建立起的凡尔赛体系暂时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在这个体系下,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列强在欧洲的利益和矛盾虽基本上得到协调,但却掩藏着复杂的矛盾。【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协约、三国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27.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又称为“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追根溯源】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殖民地占有情况。国家 英 法 俄 德工业产量位次 2 3 4 1殖民地面积(平方千米) 3350万 1060万 1740万 290万【揭穿谎言】材料二1916年8月4日,德国政府声称:“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在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战争审判】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期盼和平】材料四战争,对人类来说是一场醒不了的噩梦。脚下的白骨告诉我们:战争是残酷的。墓碑里的灵魂告诉我们:战争的代价是沉痛的。面对战争,我们有无限的感慨……(1)根据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2)请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战役,戳穿材料二中“令人振奋的旅行”的谎言。(3)材料三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是否正确 为什么 (4)请你以史为鉴,设计一条宣传语。【答案】(1)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凡尔登战役。(3)不正确。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参战的大多数国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殖民地。(4)示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表格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推动下,德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其殖民地远远落后于其他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德国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如: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灾难性。(3)材料三观点是不正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参战的大多数国家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殖民地,对战争的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凡尔登战役。(3)不正确。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参战的大多数国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殖民地。(4)示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识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并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民报·发刊词》材料二:我们革命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1)根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实现“三民主义”的基本思路。(2)材料二中,孙中山提出的“民族革命”的含义是什么 他所指的“民族”是哪一民族 (3)结合两段材料,说明“民权革命”的内容及这些革命的根本目的。(4)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可用哪十六个字概括 【答案】(1)先推动民生革命成功,再带动政治、社会革命一举成功。(2)推翻清政府,解除民族压迫。汉族。(3)建立民主共和国。为中国谋幸福。(4))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 )由材料一“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并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可知,孙中山实现三民主义的基本思路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并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一起成功。(2)材料二中孙中山提出的民族革命的含义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他所指的“民族”是中华民族。(3)由材料和所学知,民权革命的内容是创立民主共和国,其目的在于“为众生谋幸福”。(4)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同盟会政治纲领中是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概括的。故答案为:(1)先推动民生革命成功,再带动政治、社会革命一举成功。(2)推翻清政府,解除民族压迫。汉族。(3)建立民主共和国。为中国谋幸福。(4)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两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内容的解读,识记辛亥革命和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材料二: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1)材料一所提到的“自强运动”是指什/z,历史事件 写出晚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2)材料二中“革命”发生在哪一年 其领导人是谁 根据材料Z-,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3)以上材料都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历程做一个主题归纳。【答案】(1)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的统治。(2)19]1年。孙中山。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危机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并主张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主阶级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兴起了一场洋务运动。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2)依据材料三“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革命”的领导者是孙中山;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3)依据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则材料都是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事件,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积极的探索,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即近代化的探索。故答案为:(1)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的统治。(2)1911年。孙中山。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近代化的探索。【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洋务运动,辛亥革命。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0.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后来,孙中山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材料二:①“天下受命于天子”,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领导了辛亥革命,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仍值得中国人民永远怀念……(1)中国同盟会是怎样的一个组织?材料一革命纲领中反映“民生”思想的内容是什么?(2)比较材料二中①与②所反映的思想观点,你认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的“尚未成功”是指什么?他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这体现出孙中山身上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答案】(1)中国同盟会是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平均地权。(2)由封建专制思想到平等、自由。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使民主共和思想渐渐地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同盟会的性质和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结合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同盟会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材料中孙中山指出的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但囿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以及国内地主势力的强大最终是共产党人通过土地革命得以实现。(2)本题考查由封建专制思想向自由平等思想变化的原因及学生分析材料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思想观点”,结合材料二”①天下受命于天子,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可知,是封建专制思想,结合材料二“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出版、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可知,是自由平等思想;第二小问“主要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3)本题考查孙中山的革命理想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分析材料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三“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的“尚未成功”是指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中国同盟会是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平均地权。(2)由封建专制思想到平等、自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使民主共和思想渐渐地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1 / 1历社九上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单元检测卷A一、单选题1.如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反映欧洲军备竞赛的漫画《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其中的“项庄”和“沛公”分别是( )A.美国与英国 B.德国与英国 C.英国与法国 D.法国与俄国2.某同学在参加《开心词典》节目时,遇到“三国协约有哪些参加国”这样一个题目,她在请求帮助时,恰好和你连线。你给她的正确答案应是( )①英国 ②意大利 ③法国 ④俄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材料中的“大屠杀”是指( )A.亚历山大东征 B.美国独立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4.(2020九上·仙居期末)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述中,符合史实的有( )①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着一战的爆发②凡尔登战役交战双方共伤亡近百万人,被称为“绞肉机”③一战爆发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④一战以协约国的失败而结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2020九上·嘉兴期末)塞尔维亚某城有一石碑,刻有“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碑文记载事件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该事件是( )A.凡尔登战役 B.萨拉热窝事件C.德国突袭波兰 D.珍珠港事件6.如果你去参观位于法国某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博物馆,在馆内你可能看到的展品是( )A.美国对英宣战书副本B.油画《炮轰后的凡尔登》C.俄国军队与法国军队的战斗场景模拟D.协约国签署投降书的照片7.“不得制造和装备化学武器、坦克和装甲车……陆军实力之总数不应超过10万人,军官及补充部队在内,并应专为维持领土之秩序及边界巡查之用。……莱茵河之东50公里一线以西……陆地要塞均应解除武装并拆卸之。”这些规定( )A.加剧了殖民国家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B.暂时协调了亚太地区的矛盾C.经全体协约国签字后促进了战后世界和平D.埋下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8.下图中的数字代表的国家是协约国集团的一组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9.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积极结盟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世界和平B.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C.增强实力,在瓜分世界的竞赛中战胜对手D.推动集团之间的合作,促进经济发展10.“三巨头操控世界,德国成待宰羔羊。中国战胜却受害,学生掀起爱国潮。”巴黎和会的“三巨头”是指( )①克里孟梭 ②威尔逊 ③劳合·乔治 ④希特勒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1.如图是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签订的一份和约。以下条文中,体现该会议分赃性质的一项是( )A.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B.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C.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独立D.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12.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的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所说的“新秩序”是指( )A.凡尔赛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三国协约 D.三国同盟13.1919年,假如你作为一名中国外交官,代表中国出席巴黎和会。在这次会议上,你应该不会看到( )A.美国、英国和法国操纵了这次会议B.围绕如何处理德国,美国、英国和法国争论不休C.列宁率领苏俄代表团参加会议备受冷遇D.中国没有收回山东权益,德国被迫放弃全部海外殖民地14.“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上述内容是谁的主张( )A.毛泽东 B.李鸿章 C.孙中山 D.陈独秀15.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发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这里的“旧邦新造”是指建立了( )A.君主专制国家 B.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C.君主立宪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16.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别确立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举行以“浴血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的地点是( )A.东京 B.武昌 C.广州 D.南京17.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18.(2020九上·嘉兴期末)林伯渠写道:“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民主成了正义,取得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制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被过于低估计的。”他认为辛亥革命 ( )①给清朝政府致命一击 ②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③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④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9.1914年,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趁机提出“二十一条”,企图侵占山东等地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A. 日本 B.美国 C.俄国 D.奥匈帝国20.邹容的《革命军》被誉为近代中国的“人权宣言”。他针对满洲贵族对内暴虐统治、对外趋炎附势,提出了“欲御外辱,先消内患”的口号。这说明邹容的“革命”是( )A.单一的排满兴汉 B.受到法国人的直接领导C.逆民族团结潮流 D.具有反帝反封双重含义21.如图是小红同学制作的一张学习卡片,这张学习卡片的主题是(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华兴会 D.同盟会22.跨入20世纪后,悄然之中,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 B.工业文明的洗礼C.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 D.军阀割据和混战23.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人们称呼“先生”“女士”开始于( )A.洋务运动后 B.戊戌变法后 C.辛亥革命后 D.五四运动后24.“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材料中的“一次巨大的解放”主要是指(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D.宣传了维新变法的思想2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歌谣反映了( )A.太平天国时期推翻清朝统治的目标B.戊戌变法时期实现变法图强的愿望C.辛亥革命时期民族主义的革命纲领D.五四时期“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要求二、材料分析题26.世界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分分合合,不同利益集团间的较量,左右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观察下图。材料二:“但是,这并不是永久的胜利。”克里孟梭说,“这是一个各自保持警惕的和平,是一个手扶剑柄签订的和平,是一个虽已签字但并未真正实现的和平……”威尔逊更是一针见血:“我们不久就会看到一场新的世界冲突,这场冲突的结果将不再是一场战争,而是整个世界的大灾难。”——《大国崛起》(1)材料一表明两大军事集团较量局面的形成。请写出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及其各自的核心。(2)材料一中两大军事集团的较量直接导致哪次战争的爆发 写出这次战争的导火线和整个战争的性质。(3)材料二所述“和平”是通过哪次国际会议搭建起来的 这次会议在中国问题上如何“大搞秘密交易”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里孟梭的评论有何依据。27.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又称为“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追根溯源】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殖民地占有情况。国家 英 法 俄 德工业产量位次 2 3 4 1殖民地面积(平方千米) 3350万 1060万 1740万 290万【揭穿谎言】材料二1916年8月4日,德国政府声称:“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在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战争审判】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期盼和平】材料四战争,对人类来说是一场醒不了的噩梦。脚下的白骨告诉我们:战争是残酷的。墓碑里的灵魂告诉我们:战争的代价是沉痛的。面对战争,我们有无限的感慨……(1)根据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2)请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战役,戳穿材料二中“令人振奋的旅行”的谎言。(3)材料三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是否正确 为什么 (4)请你以史为鉴,设计一条宣传语。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并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民报·发刊词》材料二:我们革命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1)根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实现“三民主义”的基本思路。(2)材料二中,孙中山提出的“民族革命”的含义是什么 他所指的“民族”是哪一民族 (3)结合两段材料,说明“民权革命”的内容及这些革命的根本目的。(4)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可用哪十六个字概括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材料二: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1)材料一所提到的“自强运动”是指什/z,历史事件 写出晚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2)材料二中“革命”发生在哪一年 其领导人是谁 根据材料Z-,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3)以上材料都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历程做一个主题归纳。30.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后来,孙中山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材料二:①“天下受命于天子”,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领导了辛亥革命,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仍值得中国人民永远怀念……(1)中国同盟会是怎样的一个组织?材料一革命纲领中反映“民生”思想的内容是什么?(2)比较材料二中①与②所反映的思想观点,你认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的“尚未成功”是指什么?他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这体现出孙中山身上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等要求重新分割世界,而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如英国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反对重新分割世界,英德矛盾成为欧洲大国之间的主要矛盾,并形成了分别以它们为核心的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故其中的项庄和沛公分别是德国与英国。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德国与英国分别是题干漫画中的“项庄”和“沛公”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英德矛盾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主要矛盾。2.【答案】C【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分别形成了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疯狂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C项①③④都是三国协约的成员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国协约的成员国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相关史实。3.【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 【分析】依据所学,“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指的是1914年,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发动对塞尔维亚的侵略战争,从而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史实。因此材料中的“大屠杀”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题干材料中的“大屠杀”所指的战争,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关键信息是“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4.【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①②③三项所述均符合史实,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故④错误。A项①②③符合史实,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求识记基础史实。5.【答案】B【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由“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 普林西普”结合所学,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枪杀了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萨拉热窝事件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灵活运用萨拉热窝事件的时间与人物。6.【答案】B【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凡尔登战役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伤亡人数仅次于索姆河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因而题干中涉及的展品可能是油画《炮轰后的凡尔登》。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油画《炮轰后的凡尔登》在馆内可能看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凡尔登战役的史实。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材料信息。7.【答案】D【知识点】凡尔赛体系【解析】【分析】1919年1月到6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开和会,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其中规定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这样造成了战胜的协约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埋下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凡尔赛和约》的影响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凡尔赛和约》的影响。8.【答案】C【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分别形成了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德国是三国同盟的核心,英国是三国协约的核心。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疯狂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观察图片可知①③⑤是三国协约;分别是法国、俄国和英国;②④⑥是三国同盟,分别是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C项①③⑤代表的国家是协约国集团,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协约及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影响。9.【答案】C【知识点】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列强纷纷制定了争夺世界霸权的计划,在错综复杂的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逐渐形成。它们疯狂扩军备战,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争危机日益严重,一场世界性战争如箭在弦。ABD三项都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积极结盟的主要目的,不符合题意;C项增强实力,在瓜分世界的竞赛中战胜对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积极结盟的主要目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先后结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目的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相关史实。10.【答案】A【知识点】凡尔赛体系【解析】【分析】1919年1月到6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法国克里孟梭、英国劳合 乔治和美国威尔逊操纵巴黎和会,是巴黎和会三巨头,巴黎和会讨论对战败国的处置问题。A项①②③是巴黎和会的“三巨头”,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要求识记基础史实。11.【答案】D【知识点】凡尔赛体系【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巴黎和会是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主要讨论对德的合约及战后的安排。在会上签订了《凡尔赛和约》,条约规定对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进行了分割,规定德国战前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都被英、法、日等国瓜分,该条款体现了巴黎和会分赃会议的性质。ABC三项都不能体现该巴黎和会分赃性质,不符合题意;D项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体现该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巴黎和会的内容及性质,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2.【答案】A【知识点】凡尔赛体系【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和会”“我们初来巴黎时”等信息可知,“新秩序”指巴黎和会建立的凡尔赛体系。A项凡尔赛体系,符合题意;B项华盛顿体系是在一战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起的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下的国际关系格局,不符合题意;CD两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凡尔赛体系。要求具备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和会”“我们初来巴黎时”。13.【答案】C【知识点】凡尔赛体系【解析】【分析】1919年,一战中胜利的协约国集团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主要讨论对战败国德国的问题,这就是巴黎和会。参加会议有27个国家,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会议。苏俄和战败的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被排斥在和会之外。ABD三项符合史实,应该可以看到,不符合题意;C项列宁率领苏俄代表团参加会议备受冷遇应该不会看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巴黎和会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4.【答案】C【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是指推翻清朝统治,即“民族主义”;“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是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民权主义”;“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是指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这是孙中山主张的“三民主义”的内容。ABD三项和题干成立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孙中山,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孙中山的主张,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15.【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由材料中的歌词“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概括可知,这是中华民国国歌,颂扬了向西方学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追求各民族一律平等,追求世界和平。“旧邦改造”是指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并组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题干材料里的“旧邦新造”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16.【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随后起义军占领汉口、汉阳,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获得了成功,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所以以“浴血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武昌。A项东京对应“构想共和”,不符合题意;B项武昌是举行以“浴血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的地点,符合题意;C项广州对应“维护共和”,不符合题意;D项南京对应“缔造共和”,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知道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是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7.【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据“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管中国人的事”可知,这强调了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体现了民族意识。据“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可知,这强调了主权属于人民,人人有权利来管理自己的国家,体现了民主意识。题干材料中梁启超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主要从促进国民民族意识觉醒的角度肯定了辛亥革命所起的积极作用。A项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辛亥革命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18.【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民主成了正义,取得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制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被过于低估计的。”是对辛亥革命功绩的表述,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A项①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还要特别掌握辛亥革命产生的历史意义。19.【答案】A【知识点】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解析】【分析】袁世凯任总统期间,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A项日本趁机提出“二十一条”,企图侵占山东等地,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洋军阀政府黑暗统治时期的相关知识。20.【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邹容反对满族贵族统治,认为“欲御外辱,先消内患”,这明显将反满与革命结合在一 起,他要求先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再将侵略者赶出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因此邹容的“革命”具有反帝反封双重含义,所以D符合题意;A项只是革命的表面形式,不是实质,与指导语“说明”不符,所以排除A;B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BC。故答案为: D。【点评】 本题考查邹容和《革命军》。邹容的《革命军》宣传的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21.【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建立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它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同盟会与三民主义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理解和识记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性质、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22.【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ACD三项都不是20世纪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B项工业文明的洗礼是20世纪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3.【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女士、小姐等。这些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辛亥革命后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人们称呼“先生”“女士”,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近代会习俗的变迁。理解近代会习俗的变迁。24.【答案】A【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A项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题干材料中的“一次巨大的解放”主要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辛亥革命无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25.【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从题干中“剪掉辫子反朝廷”“中国岂是鞑子的”等信息可知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人民要求推翻清政府呼声,说明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ABD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辛亥革命时期民族主义的革命纲领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后近代生活的变迁和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与识记近代生活的变迁和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26.【答案】(1)三国协约、三国同盟;英国、德国。(2)第一次世界大战。拉萨热窝事件;是列强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3)巴黎和会。会议签订的和约把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会议建立起的凡尔赛体系暂时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在这个体系下,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列强在欧洲的利益和矛盾虽基本上得到协调,但却掩藏着复杂的矛盾。【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体系;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1)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分别形成了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其中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三国协约的核心是英国。(2)三国协约、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4年,奥匈帝国的皇储在萨拉热窝街头遭到塞尔维亚青年的枪击,皇储夫妇被击毙,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霸世界,因此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尽管塞尔维亚等极少数国家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而战,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它只有从属意义,不能改变战争的总的帝国主义性质。(3)根据材料二中的“克里孟梭”“ 威尔逊”等信息可知,材料二所述“和平”是通过巴黎和会搭建起来的。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损害了中国的权益。巴黎和会建立的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只是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故答案为:(1)三国协约、三国同盟;英国、德国。(2)第一次世界大战。拉萨热窝事件;是列强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3)巴黎和会。会议签订的和约把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会议建立起的凡尔赛体系暂时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在这个体系下,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列强在欧洲的利益和矛盾虽基本上得到协调,但却掩藏着复杂的矛盾。【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协约、三国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27.【答案】(1)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凡尔登战役。(3)不正确。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参战的大多数国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殖民地。(4)示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表格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推动下,德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其殖民地远远落后于其他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德国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如: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灾难性。(3)材料三观点是不正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参战的大多数国家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殖民地,对战争的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凡尔登战役。(3)不正确。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参战的大多数国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殖民地。(4)示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识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8.【答案】(1)先推动民生革命成功,再带动政治、社会革命一举成功。(2)推翻清政府,解除民族压迫。汉族。(3)建立民主共和国。为中国谋幸福。(4))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 )由材料一“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并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可知,孙中山实现三民主义的基本思路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并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一起成功。(2)材料二中孙中山提出的民族革命的含义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他所指的“民族”是中华民族。(3)由材料和所学知,民权革命的内容是创立民主共和国,其目的在于“为众生谋幸福”。(4)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同盟会政治纲领中是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概括的。故答案为:(1)先推动民生革命成功,再带动政治、社会革命一举成功。(2)推翻清政府,解除民族压迫。汉族。(3)建立民主共和国。为中国谋幸福。(4)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两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内容的解读,识记辛亥革命和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29.【答案】(1)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的统治。(2)19]1年。孙中山。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危机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并主张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主阶级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兴起了一场洋务运动。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2)依据材料三“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革命”的领导者是孙中山;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3)依据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则材料都是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事件,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积极的探索,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即近代化的探索。故答案为:(1)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的统治。(2)1911年。孙中山。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近代化的探索。【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洋务运动,辛亥革命。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0.【答案】(1)中国同盟会是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平均地权。(2)由封建专制思想到平等、自由。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使民主共和思想渐渐地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同盟会的性质和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结合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同盟会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材料中孙中山指出的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但囿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以及国内地主势力的强大最终是共产党人通过土地革命得以实现。(2)本题考查由封建专制思想向自由平等思想变化的原因及学生分析材料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思想观点”,结合材料二”①天下受命于天子,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可知,是封建专制思想,结合材料二“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出版、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可知,是自由平等思想;第二小问“主要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3)本题考查孙中山的革命理想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分析材料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三“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的“尚未成功”是指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中国同盟会是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平均地权。(2)由封建专制思想到平等、自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使民主共和思想渐渐地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社九上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单元检测卷A(学生版).docx 历社九上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单元检测卷A(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