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案《平衡和游戏》教 学 设 计小学体育与健康《平衡和游戏》实践课教学设计水平一(二年级)一、设计理念水平一(二年级)教学内容,走、跑、跳、投等基础类身体练习比重比较大,预示着学生体育学习中注重了此类教学内容的技术动作的传授与掌握。但这些身体练习对孩子们的柔韧、平衡、反应等身体能力素质方面的培养与提升略显不足。本课的设计旨在将平衡动作,让学生在椅子上进行学练、展示和游戏,从而发展学生的平衡能力,从而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健康第一”的设计理念。“技能”教学是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教学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的技术掌握,更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水平一学段正是发展平衡能力的敏感期,所以在该学段有针对性安排发展能力的实践课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课在《体育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下,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教师用书《体育与健康(1-2年级)全一册》第五节攀登、爬越、平衡与游戏的教学内容,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平衡和游戏》实践课。本课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观点。在整节课的设计上充分抓住学生的运动兴趣,老师用儿童化的语言,巧妙的安排各种提高平衡能力的活动练习与比赛,用音乐和游戏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在愉快的心里体验中,达成老师预设的运动技能、身体健康、运动参与社会适应等领域目标,让学生平衡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突出学生主体,所有教学内容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达成而设计。二、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器械上平衡,是发展学生平衡能力的体育实践课。平衡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身体姿态,对学生的空间感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掌握技巧、体操类、障碍类游戏必备身体素质。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将本节课平衡教学内容发展学生平衡能力的学练形式分为二类:1.独立静力性平衡练习形式2.互动性组合动作平衡练习形式练习形式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不仅是能力培养的递进,也是区别学生能力差别,因材施教的具体形式体现。通过平地上和椅子上的多种平衡练习,采用递进式教学,切实有效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平衡能力。整个学练过程设计也只是达成学习目标的载体,通过学练过程,不仅发展学生的技能,而且在学习中,也相应的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不是去教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内容去学的教学理念。三、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一般为7—8岁,属于人体发育的童年时期,身体发育处于相对平稳阶段,速度、腰腹力量、柔韧等素质指标为二年级学生的敏感期,既关键发展时期。学生骨骼成分中胶质较多,钙质较少,可塑性较大,富弹性,坚固性较差,不易骨折,且容易弯曲变形、脱臼和损伤,因此,在平衡练习和游戏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身体姿势的培养。二年级学生也正处于好动、好奇、善于模仿及爱表现阶段,合作意识逐渐加强,其身体活动能力在上一学年初步得到锻炼。但他们的认知和技能水平还较低,注意力容易转移、自控力较差。本课采用情景化教学和游戏手段,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通过体验不同方式的平衡练习,积极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在练习中去思考,发展他们的体能和智力。在欢快的练习氛围中穿插多种形式的练习及游戏,并以挑战和竞赛的形式来激励学生,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和手段,课中我以儿童化、激励性的语言适时的进行鼓励,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学习合作小组,培养了学生练习兴趣和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循序渐进的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四、学习目标1.能简单说出1—2种平衡练习的动作要领,知道身体平衡能力的重要性。2.通过尝试体验不同方式的平衡练习,9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2种以上的平衡、技术动作,10%的学生姿态优美、动作漂亮。3.发展平衡、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在负重情况下保持平衡并能快速跑的能力4.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保持身体平衡教学难点:平衡姿态优美六、组织策略本课的教学从课的开始到结束始终围绕“平衡”为主题,设计了“平衡训练营”,引导学生争当“我是平衡小达人”,以小游戏“抢板凳”——热身操---反应游戏“我说你做”——“编花篮”游戏---单脚平衡——燕式平衡——俯式平衡——互动的平衡组合练习——勇过独木桥游戏等。力求通过这些学练内容,切实让学生提高平衡的能力。学练形式的选择更多的是采用比赛的形式,比一比谁坚持的时间长,比一比谁更能控制好自己的平衡,比一比谁的姿态更优美,谁的平衡托没掉或掉的次数最少。通过比赛的形式,延续学生的学练激情,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在主要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看,教会学生说,启发学生互评,以此让学生学会评价。通过教师对诚信榜样的表扬,让学生争做诚实的孩子。本课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组织形式的确定上,学练形式的设计上,评价内容、方法的选择上,都是以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为中心。教与学过程的实效,学生能力发展的高效,以学练锻造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养成,促使教学目标达成。七、运动负荷1.本次课根据课的任务和类型、学生的特点、教材性质、场地器材等条件,科学合理地安排了教学内容,很好地处理了学练活动中“量”与“强度”的关系,采用观察法对本次课进行了运动负荷的测定。预计学生将以适中的运动负荷带着新奇——探知——愉悦的心情完成本次课的学练内容,并能较好地达成预期目标。2.生理状况预测:运动量:中等平均心率:约120次/分练习密度:45-50%左右八、场地器材41张椅子、45个平衡托、音响一套九、教学流程导入小游戏“抢板凳”——热身操——反应游戏“我说你做”——“编花篮”游戏——单腿平衡——燕式平衡——俯卧平衡——俯撑平衡——移动平衡——放松平衡——小结本课。十、教学效果通过教学,9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2种以上的平衡、技术动作,10%的学生姿态优美、动作漂亮。整节课,教师教得轻松、愉快、积极、艺术,同学们学得开心、愉悦、主动、成功。体育与健康《平衡和游戏》实践课教案学 习 内 容 1.平衡:椅子上的平衡;2.游戏:过独木桥学习目标 1.能简单说出1—2种平衡练习的动作要领,知道身体平衡能力的重要性。 2.通过尝试体验不同方式的平衡练习,9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2种以上的平衡技术动作,10%的学生姿态优美、动作漂亮。 3.发展平衡、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在负重情况下保持平衡并能快速跑的能力 4.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教学重点 重点:保持身体平衡 教学 难点 难点:平衡姿态优美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形式 运动负荷时 间 次 数 强度开始 与 准备 部分 8 分 钟 一、课堂常规 1.体委常规整队 2.师生问好!宣布课堂常规及上课内容 3.游戏:抢板凳 二、准备活动 1.热身操 2.反应游戏:我说你做 1(坐)、2(站)、3(左边)、4(右边)、5(转一圈)、6(前后交换位置跑一圈)、7(站在自己凳子上面亮相)、8(两个人合作,站在同一张凳子上,保持5秒) 1.检查常规 2.向学生问好!引导学生自主了解上课内容,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 3.讲解游戏规则及要求,指挥学生练习 1.组织和调动学生的热情,教师领做热身操 2.教师讲解“我说你做”反应游戏方法、规则、要求并示范 3.组织学生尝试练习1至2次 4.组织学生游戏,温馨提示:游戏要求及游戏安全 1.整队,精神饱满 2.向老师问好!通过看“学习菜单”自学,主动了解本节课学习任务 3.在老师的指挥下快走或慢跑,听信号快速抢板凳 1.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做好热身活动 2.认真听明白方法,观察教师动作 3.学生快速反应,开动脑筋,积极体验与游戏 4.积极按要求游戏,并能与同伴合作,注意安全 组织队形:如图1 四列横队 要求: 1.教师示范,讲解清楚 2.态度积极,动作规范 组织形式:每个学生围绕自己的板凳做操、游戏 要求:动作规范 反应迅速 1′ 2′ 2′ 2′ 1 2-4 4X8 3-4 小 中【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平时上课坐的小椅,作为本节体育课学练平衡的器材。课的开始计设为学生听到上课铃声迅速坐到自己的小椅子上,让孩子们在熟悉的椅子上体育课,增添生活气息。孩子们在音乐声中跟着老师一起,做热身操,更让体育锻炼回归生活本真,这样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达到热身效果,接下的抢板凳和数字反应游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快速反应、听指挥能力,“数字7和8”游戏,一人与两人站同时站在一张凳子练习,又为后面的内容教学做好铺垫。基本 部分 技术 技能 18 分 钟 一、平衡练习 1.晕转 2.游戏:编花篮) 学生合作单脚站立或移动平衡练习 3.看谁立得久 独立单脚站立,顶平衡托练习 4.金鸡独立 学生由睁眼单脚练习到闭眼单脚练习 燕式平衡 (平地燕式平衡和椅子上燕式平衡) 6.平衡拓展练习1——腹部支撑俯卧平衡 7.平衡拓展练习2——手臂与腹部支撑俯卧平衡 1.老师引导学生体能失去平衡的感觉 2.教师引导学生3-4人一组进行编花篮游戏 3.指导学生由双脚站立到单脚站立,启发学生体会平衡,寻找平衡感觉 4.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练习与体会“金鸡独立”动作,对身体平衡的控制 1.教师示范燕式平衡动作 2.教师引导学生两人一组相互帮助学练 3.教师引导学生在椅子上练习燕式平衡 4.鼓励学生把腿抬高保持平衡,做一架又直又高的小飞机。教师鼓励学生将动作再做得夸张些 5.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动作练习并强调安全 1.教师引导学生不用脚支撑,用身体其它部位借助凳子,做一架小飞机 2.教师请个别学生展示,点明动作要领,引导学生观察 3.教师语言提示,组织学生练习,并巡视指导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安全 教师引导学生用手臂与腹部支撑练习平衡 教师请个别学生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讲解示范保护与帮助,温馨提醒安全 3.教师语言提示,组织学生练习,并巡视指导 4.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练习,强调安全 5.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动作 1.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体验晕转后身体不稳感觉 2.注意听清游戏的要求与练习方法,在游戏中注意动作的规范 3.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进行独立单脚站立平衡练习,注意动作的要求和安全 4.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模仿“金鸡独立”动作 1.学生在平地上练习 2.学生两人一组相互帮助,轮流练习 3.学生在同伴的保护下,学练燕式平衡 4.学生大胆的站在椅子上,做自己的燕式平衡动作,以平衡托检验学练效果 5.勇于独立完成,展示自己的动作 1.学生趴在凳子上自行练习 2.优生展示,明白动作要点要领。 3.学生两人一组相互保护、纠正练习,接受教师的动作提示 4.集体展示:保持动作10秒,相互评价 1.学生由趴在椅子上到用手支撑练习 2.勇敢与教师合作演示,明白动作要点要领和保护帮助的方法,有安全意识 3.学生两人一组相互合作,相互保护 4.勇敢练习 5.集体展示:保持动作5秒 组织:学生成内外圆形站立 要求:积极参与,动作规范 要求:相互合作,积极参与练习,注意安全 组织:在凳子上或凳子周围做练习 △ 组织:学生两人一组,相互保护,提示安全 组织:学生勇于独立完成 1′ 2′ 2′ 2′ 1′ 2′ 1′ 1′ 2′ 1′ 1-2 3-4 3-4 3-4 4-6 6-8 6-8 2-3 2-3 2-3 1-2 中 中 中 中【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方式的平衡练习,由平地到高处,由睁眼到闭眼,由个人到多人;动作独立完成到学生、老师间的合作完成;学习动作由易到难,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撑握各种平衡动作练习的方法与技巧,充分体会和感悟如何保持身体平衡。学练过程中,老师通过各种练习与语言提示,达成学生勇于展示,更加自信,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体育核心素养得以提升的教学效果。基本 部分 游戏 素质 练习 8 分 钟 平衡游戏 1:搭建独木桥 方法及规则:把椅子拼接成一条长龙成,速度最快,为拼的最直、时间最少组获胜 平衡游戏 2:勇过独木桥 游戏规则:如果同学球托掉下独木桥,必须从掉落处重上独木桥并完成游戏 平衡游戏3:勇过独木桥接力 素质练习:深蹲起、俯卧撑、仰卧撑、收腹举腿 1.教师组织学生布置游戏场地并给学生讲解清楚布置方法规则。 组织学生在独木桥上练习平衡走,要求要保持球托不掉 3.师生对游戏进行交流,教师总结的动作要领 4.组织学生再次进行练习 5.教师讲解、指挥与学生同做,友情提醒学生注意动作到位和运动安全 学生将凳子连起来,同时喊出口号“一根凳子,两根凳子,排成一根长凳子” 积极利用搭建好的独木桥,进行平衡走练习 3.学认真听老师讲解游戏的方法和要求,积极的参与游戏 4.学生总结,尝试,评价,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5.积极学练,按要求完成练习,并能自己评价 游戏组织形式图: 要求:遵守游戏规则,合作意识要强。组织:学生借助椅子完成 1′ 2′ 3′ 2 1 2-3 2-3 1 中 大【设计意图】游戏(1)结合平衡设计的小游戏,培养学生形成团结合作意识;游戏(2)让学生尝试行进间保持平衡,以头顶球托不掉,来加大游戏的平衡难度;游戏(3)学生以接力的形式,过独木桥,将平衡球托送到指定地方,达到收拾器材的效果,在游戏情境中体验活动的快乐,重视学生的身心需求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以“比一比哪组最快”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巩固平衡,同时增强学生对学习平衡的学习兴趣。结合本课平衡内容的运动量偏小的特点,通过几组素质练习,增加学生的运动负荷,达成学生全面发展目的。结束 部分 4 分 钟 1.放松活动 2.总结与评价 3.收还器材 1.教师示范,伴随轻音乐进行放松练习参与放松活动。 2.总结本课各小组练习情况 3.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畅谈感受 4.宣布下课,师生再见。指导学生收还器材 1.学生随教师进行放松活动。 2.收获喜悦,感受成功 3.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情况进行总结,谈谈自己的感受 4.师生再见、归还器材 组织队形: 四列横队,每个学生坐在椅子上 △ 要求: 1.积极参与放松 2.相互评价 2 1′ 1 1 小【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伴随音乐进行放松,并回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既体现师生间的互动,师生关系的和谐,创设一种身心愉悦的情境,又让师生间心灵的共鸣得到升华,使得师生真正地享受体育、留恋体育、渴望体育。场地 器材 场地:平整的运动场 器材:音响、椅子41张、学习菜单41张,衡托41平 预计 运动负荷 练习密度:约45-50% 平均心率:约120次/分课后 作业 1.回家向自己的爸爸、妈妈或其它家人展示自己在椅子上的多种形式的站、撑、跳下等保持身体平衡的练习动作,表演形式不少于5种。 2.与同学或家人比赛单手或双手持球前进、后退、转身的等动作,前行挑战5米距离,后退挑战3米距离,转向可挑战连续3圈。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