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案 4.1 可持续发展与新发展理念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案 4.1 可持续发展与新发展理念

资源简介

第四课 发展的选择
第1课时 可持续发展与新发展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要。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学会从身边小事做起,逐步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国情、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我国保护环境、资源的国策科学发展观。
【难点】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故事导入:呈现百荷花和池塘的谜语故事,学生猜谜语,体会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以及我们的应采取的措施。
有一则法国的儿童谜语是这样的:有一种百荷花,它每天的生长速度是自身的一倍,当她覆盖整个池塘的时候,池塘里的生物就不能生存了。现在它已经覆盖了半个池塘,人们还有多少时间可以挽救池塘呢?
上则谜语的答案是,人只有一天的时间来挽救池塘。说明了任何事物都不能无限地发展,否则就要起到反作用,甚至危害人类自身。人虽然只有一天时间来挽救池塘,但是,毕竟灾难到来之前,人们已认识到这个问题,若及时采取行动,还是可以补救的。
二、教学环节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含义教师: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她那博大的胸怀中蕴藏着无穷的宝藏。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固执地向大自然索取。随着人口的增长、近代大工业的崛起,人类愈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以致今天已经很难找到完全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了。但是,人类突然发现,随着“母亲”付出的急剧增长,她突然变得不那么慷慨了……人口的无限膨胀,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和使用,自然母亲似乎已经不能承受其重负。人类终于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花了3年的时间做了全球性的调查并写成报告,其中详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可持续发展后来成为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主题以及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发展的战略。
呈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要。
三、教学环节二: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呈现案例,分析案例。
张村是个美丽的小村庄,有山有水,但由于交通不发达,外人不了解张村,村里人也不富裕。恰在这时,一个商人看中了张村,想在这里投资建造一个造纸厂。由于张村地处河的上游,因而建厂后势必会污染河流。为此,村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问题:如果你是一名村民,你反对还是赞成建厂?请你为张村的发展献计献策
教师总结:建厂必然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走先破坏再建设的道路。张村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来致富,如开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
四、教学环节三:掠夺性发展的恶果1.呈现如下新闻报道,学生阅读。
2004年9月,泰国的一个小村庄开始出现鸡死的现象。随后,几乎每家都有几百只的鸡陆续毙命。接着,孩子们开始生病。到10月19日,俄罗斯农业部宣布,俄罗斯欧洲部分首次出现致命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同一天,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确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镇腾家营村一珍禽养殖场发生H5N1型禽流感疫情,造成2600只羽禽死亡。农业部立即派出工作组指导当地开展防控工作。当地政府组织农业、卫生等部门把农场方圆3公里范围内的9.11万只家禽全部捕杀,并消毒,以阻止禽流感扩散。
教师:相信大家对2004年的禽流感疫情还有印象。为什么会出现禽流感呢?
2.呈现以下资料,让学生阅读并谈感想。
据统计,因为环境污染,全球有1100万的儿童活不到5岁。另外,因空气污染引发的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每年夺去了400万儿童的生命。研究表明,目前有80%~90%的高危病种(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是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我国统计发现:每13秒钟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年有130多万人死于癌症,癌症在我国自1997年上升为死因的第一位;每年有10万人因为吃蔬菜而中毒死亡或者残疾;每年有20万人因药品不良反应死亡。共计160万。
教师:由此可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开发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3.学生列举国内外存在的掠夺性开发现象。
五、教学环节四:我国政府为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下面的资料。
我国在“九五”期间实施了跨世纪的绿色工程计划。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一计划不可能全面地解决环境问题,只能解决重点地区、流域和重点城市、重点海域的问题,解决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最直接相关的问题。截止到1999年11月底,这一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开工或者治理的环境污染项目1053个,完成投资900多亿,主要解决了一些重点的环境问题,其中中央直接抓的就是“三河”“三湖”“二区”“一市”“一海”。
“三河”指淮河、海河、辽河,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三条河;“三湖”是太湖、滇池、巢湖;“二区”指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目前我国酸雨影响地区已经占有国家面积的30%,在西南一些地区酸雨的频率是90%,酸雨问题已相当严重,对农业、工业造成的损失非常大;“一市”即北京市,在城市的问题中确定了47个城市作为全国城市保护当中的重点城市,主要省会城市、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和风景旅游城市,其中首要解决北京市的污染问题;“一海”即渤海以及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及上游、松花江等区域的水污染治理。
教师: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始终将环境保护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课堂小结】
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
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坚决禁止过度性放牧、掠夺性采矿、毁灭性砍伐等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从长远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务必高度重视,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把工作抓得紧而又紧、做得实而又实。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