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地球的表面》【教材简析】《地球的表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起始课。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首先,提供“世界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的同时,会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旅途中、网络中、电视中的见闻都会使他们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不仅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思维线索,而且也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够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陆地地形及其特征。难点:观察各种地形地貌的图片,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做出初步猜想与解释。【教学准备】教师: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学生:立体中国地形图和立体世界地形图各一张、五种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蔚蓝色地球”的照片提问: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你们对地球了解吗?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预设:①蓝色的是海;②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③凹凸不平的。2.地球现在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现在的样子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新单元的学习吧。(板书课题:地球的表面)【设计意图:一连串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从整体上思考地球表面的样子。聚焦问题,引发学生对于地形地貌形成及其变化原因的思考。】二、探索和研讨(一)初步观察,整体认知1.出示世界地形图引导:我们美丽的地球表面形态万千,人们把地球表面的形态叫作地形,也叫地貌。(板书:地形地貌)现在我们就通过世界地形图带我们走近看看地球的表面到底是怎样的。2.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摸,从侧面看等)进行分组观察世界地形图3.交流汇报: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你有什么发现?学生:①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陆地很少;②陆地上是凹凸不平的;③高度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表示地势的高低。4.小结:整个地球的表面是高低不平、复杂多样的,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大致比例3:7, 陆地被海洋分开并没有完全连接在一起,形成几大板块。地球表面的样子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渐形成的。【设计意图: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观察、分析,帮助学生对地球地表形态形成一个较为宏观的认知,初步认识到地球现今的整体面貌都是地球演化的结果。为后续研究具体某一地形地貌形成原因作铺垫。】(二)细辨凹凸,认识地形1.你能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中国的位置吗?中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2.为了更清楚的了解中国地形,请观察中国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3.分组观察:中国地形的特点4.交流汇报:通过观察中国地形图,你有什么发现?预设:①陆地地形有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沙漠等地形;②有很多高山,主要在西边5. 我们的家乡温州是怎样的地形地貌?它有什么特点呢?可先找到学生较熟悉的雁荡山,发现温州是丘陵地形。6.超轻泥建模小组合作利用五种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根据不同地形的特点,捏制地形模型。7.展示交流学生展示制作好的轻泥地形模型,介绍这种地形的特点。其余学生评价,补充8.描绘侧面轮廓你能描绘出这些地形模型侧面的轮廓吗?(如学生不了解侧面的轮廓如何描绘,教师可以以平原为例进行演示;提醒学生描绘盆地轮廓时要注意内部结构特征)9.教师小结(出示各地形的图片)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再次明确各地形的特点。【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特点的基础上,将学习的视角聚焦到陆地,建立具体的地形地貌的概念。】(板书:陆地地形: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沙漠等)(三)观察特征,合理猜想1.出示5种地形地貌图片,组织学生观察交流图片中的地形地貌特点。2.猜想这种地形地貌主要形成原因3.小组交流,研讨(1)比较各组的解释,你认为哪组同学解释得更合理?为什么?(2)综合全班同学的分析结果,我们认为可能影响地形地貌变化的因素都有哪些?(教师将学生的猜想整合记录到班级的大记录单中,以便在后续学习中,对之前的猜想进行验证)【设计意图:通过全班性的研讨活动,交流观察的结果和猜测,归纳总结影响地形地貌变化的因素,并将大家的意见用“班级记录表”记录下来,引导学生对主要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假设,埋下探索的伏笔,激起后续探究的兴趣。】4.在本单元后续的学习中,会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产生不同地貌的原因,届时同学们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哦。【板书设计】地球的表面海洋多,陆地少表面凹凸不平高原 平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