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总复习 文体知识梳理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知识提纲】【梳理分析】一、记叙文六要素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作用 概括故事情节、文章的主要内容。示例 《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上学(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并为“我”买橘子(经过),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我”发出“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二、小说三要素三要素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人物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的,人物形象在三要素中占主要地位。小说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故乡》中善良麻木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自私冷漠的菲利普夫妇等。情节 情节是小说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过程,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完整的故事是由生动的情节构成的。环境 社会 环境 定义:对特定的社会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描写范围大至整个社会、一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个处所。描写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特征等。作用:①交代人物的生活环境、社会关系、故事发生的背景(历史情况);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揭示社会本质特征,点明主题。示例:《孔乙己》中“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对咸亨酒店里长衫主顾和短衣主顾的描述,渲染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自然 环境 (2015、 2011、 2008) 定义: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还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作用:①表现地域风光或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④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⑤推动情节发展;⑥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示例:《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有两处自然环境描写:一处是去哲尔赛岛游玩时,“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此处的环境描写,描绘了水的碧绿与平静,暗示了“我们”当时渴盼与兴奋的心情,与明快的景物相映衬,相得益彰。既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活动的舞台,又预示了在这穷人们理想的游览“圣地”将要发生的不平凡的故事。另一段极其精彩的环境描写是:“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这处环境描写给人物的心理笼罩上一层阴冷而离奇的面纱,“天边远处”“紫色的阴影”“钻出来”,隐藏了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气氛,隐藏着金钱酿造的丑恶。三、记叙顺序(14年3考)顺叙 (2017) 特征: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一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展的过程。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示例:《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并由此而引发感悟:面对这一片紫色的花海,原先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和疾病的痛楚,化为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插叙 (2019、 2011) 特征:① 一般在文章中间,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之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再接着记叙中心事件。② 插叙的内容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③ 插叙与全文叙事不在一条线上,全文至少有两个故事。作用:①交代了……的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⑥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更完整;⑦突出文章主旨;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示例:2011年河北中考记叙文《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中,第⑧段插叙了珍妮芙太太劝说医生改变手术方案的经过和遭遇不幸的情况,使文章内容丰富,情节起伏,突出了主题思想,增强了感染力。倒叙 特征:①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段落,将事件的结果或某个重要、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②倒叙的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③倒叙是一条线索,全文只有一个故事。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示例:2013年河北中考记叙文《雪一化就有路了》中,开头写道:“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开篇制造悬念,引出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注:有的文章是多种叙述方式同时使用的。示例:《驿路梨花》从整体结构看,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按照从夜里到第二天早上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因打猎迷路而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管小茅屋,采用的是插叙;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采用的是倒叙。四、文章线索定义 指在串起事件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或情感。抓住文章线索,对掌握全文结构、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旨有极大的作用。时间线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如2017年河北中考记叙文《至深至纯师生情》一文,以时间变化为线索,叙述了作者与周有光先生的几件事。地点线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来安排情节,围绕百草园、三味书屋展开。人物线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包括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所见所闻等。如《我的叔叔于勒》以“我”作为人物线索,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展开叙述和描写的。事件发展变 化线(明线) 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情感发展变 化线(暗线) 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如2013年河北中考记叙文《雪一化就有路了》中以“我”的情感变化为暗线。实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或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台阶》一文中以“台阶”为线索,突出了父亲为追求生活目标而坚韧不拔、自强自立的精神。线索作用 ①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分明;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③使行文富于变化;④突出文章中心或烘托人物形象。涉及题型 ①选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以标题为线索);②链接式或表格式填空,填写人物心理、故事情节、情感变化类题。注:记叙文可能会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就是从文章表面能明显看见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将文章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脉络;暗线需从文章中分析得来,也是贯穿文章始末的线索。 示例:《智取生辰纲》的明线是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明暗双线交织点在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两条线交织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护送方和智取方的矛盾冲突,为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发展服务,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明暗线交织作用: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使得情节的发展脉络清晰,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更深地挖掘。五、记叙文人称(2010)第一人称 (2010) 定义: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作用:①使文章更具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示例:《孔乙己》一文中以酒店伙计“我”的口吻来叙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客观地叙述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不幸遭遇,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使故事情节真实自然。第二人称 定义:用“你”“你们”的口吻展开叙述。一般是以配角来做主角,将真正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以第二人称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作用: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示例:《一棵小桃树》中对小桃树的描述全篇采用第三人称“它”,但在结尾“我该怎么感激你……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中改用第二人称“你”,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激动到了极点,赞颂了小桃树坚强不屈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第三人称 定义: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他(她)”“他(她)们”的口吻将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作用: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便于叙述和议论。示例:《皇帝的新装》中采用第三人称,对皇帝的穷奢极欲进行大力渲染与讽刺。六、记叙文的写作手法1. 常见的修辞手法(14年8考)修辞手法 辨析、作用及答题规范 示例分析比喻 (教材 七上P5) (2013) 辨析: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如同、好像、仿佛)乙(喻体)。 作用:①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②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2013年河北中考记叙文《雪一化就有路了》第21题“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情景,烘托了“我”内心的纷乱与烦躁之情,同时也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拟人 (教材 七上P9 比拟) (2020、2011、 2009) 辨析: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反复 (2014) 辨析: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多次出现。 作用: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③层次分明,增强节奏感。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心情。 《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重复多次,咏叹之中层层递进,把感情推向高潮。反问 (2014议 论文涉及) 辨析: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作用:①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抒情强烈;③引起读者的思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答题规范: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引人思考。 《带上她的眼睛》中“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这样的世界”的奇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夸张 (教材 八上P42) (2011、 2010) 辨析: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有意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作用:①烘托气氛、增强渲染力;②具有引起联想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③突出事物的特征。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点,突出表现了……的情感。 《皇帝的新装》中描写皇帝喜欢新衣时写道“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皇帝的穷奢极欲。排比 (教材 七下P40) 辨析: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作用: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加强表达效果;②便于抒情,更有气魄;③使说理更严密,更透彻。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有力地表现了……的特点。 《安塞腰鼓》中“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气势恢宏,语义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的特点。对偶 辨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思相近或相反。 作用: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答题规范: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感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设问 辨析: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答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作用: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②启发读者思考。 答题规范: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最后一次讲演》中“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的慷慨激昂、正义凛然和强烈的爱憎之情。2. 常见的表达方式(14年5考)(叙述、描写是“画龙”,抒情、议论是“点睛”)叙述 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描写(2019、2015、 2011、2008)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给读者留下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作用: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生动形象。说明(2009) 直接说明某种事物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作用: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说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接受和理解。抒情(2009) 是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事、融情于理)两种。 作用:直接抒情: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坦率真挚,朴质诚恳,颇能打动人心;间接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议论(2009) 穿插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或观点,或者借以直抒胸臆。 作用: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中心。3. 常见的描写手法(14年3考)内容角度 人物 描写 分类及 特点 动作描写 对人物的个性化动作、行为的描写。神态描写(2015) 对人物的面部表情的描写。肖像(外貌)描写 对人物的身材、容貌、姿态、服饰以及体态等的描写。心理描写 对人物内心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语言描写 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作用 ①反映人物心理;②刻画人物性格;③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揭示主题。答题 规范 运用(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或形象。环境描写 (2015、2011、 2008) 详见P90“二、小说三要素”中的“环境”。手法角度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写出(表现)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表现文章主题。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通过对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和渲染来烘托主要的描写对象。 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鲜明突出;②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4. 常见的表现手法(14年2考)表现手法 定义、作用及示例对比 (2014、 2010) 定义: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将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放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作用:①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②衬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文章主旨更明显。示例:《故乡》中将家乡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的情况进行比较,以突出其变化之大。欲扬先抑 (2010)/ 欲抑先扬 定义:“扬”指褒扬、抬高。“抑”指向下压、贬低。作者想要褒扬(贬抑)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贬抑)处落笔,而是从相反的贬抑(褒扬)处落笔。作用:①显示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为表情达意蓄势,且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③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示例:《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开始写自己对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的讨厌,而后面写她买来《山海经》,自己又心生敬意。欲扬先抑,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以意外的惊喜,且更加真实可感。铺垫 定义:①为了表现主要的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②铺垫是“显性”的,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作用:①避免事件出现时给读者造成突兀的印象,增强作品的可信度;②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使情节更具合理性。示例:《皇帝的新装》中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为后文写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参加游行大典做铺垫。伏笔 定义:指文章或艺术作品中,前段内容为后段内容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隐性”的,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作用: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示例:《猫》中,作者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面被冤枉埋下伏笔。烘托 定义: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即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作用:将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示例:《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用“暮色”“模糊”烘托了“我”的孤独与恐惧。衬托 (侧面烘托) 定义: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作用:①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②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③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示例:《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象征 定义: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和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方法(将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表现出来,使之形象化)。作用:①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②使文章含蓄蕴藉,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示例:《海燕》中用“海燕”象征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悬念 定义:先将疑问抛给读者而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以达到更好地表达主题的目的。作用:①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使文章情节曲折。示例:《我的叔叔于勒》中“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句话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卒章显志 定义: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揭示主题。作用:结尾自然、有力,揭示文章主题。前后照应 /首尾呼应 定义: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内容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是对同一情况作出的解释、说明和交代。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示例:《紫藤萝瀑布》的首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和结尾段“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