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13.2超前思维的方法与意义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13.2超前思维的方法与意义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十三课 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
第二框 超前思维的方法与意义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理解超前思维的方法。
2.领会超前思维的意义。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正确认识超前思维的积极意义。
公共参与:结合具体事例,正确运用超前思维的方法,提出解决方案。
【重点难点】
重点:领会超前思维的意义,掌握超前思维的条件。
难点:理解超前思维的方法。
【教学过程】
探究点一 超前思维的方法
【合作探究】
议题:正确理解超前思维的方法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亲日派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而革命阵营内部的盲目乐观派却低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认为“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以解决”。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这是对中日战争矛盾的总体分析。具体而言,“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这些矛盾决定了这场战争要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方针。经过持久战,最后的胜利一定是中国的。
毛泽东同志为什么说“最后的胜利一定是中国的” 他得出这个结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
答案 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说“最后的胜利一定是中国的”,就在于他运用了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中国的抗战形势。任何事物、任何时候都存在矛盾,事物的内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并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这些矛盾决定了这场战争要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方针。经过持久战,最后的胜利一定是中国的。毛泽东同志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对中国革命发展的状况和趋势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预见。他得出这个结论的思维方式有超前意识,属于超前思维。
【核心归纳】
超前思维的方法
(1)把握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辩证关系,科学预见未来。
科学预见就是预先看到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可能性。预见是一种认识活动或思维活动,这种认识活动或思维活动不是指向现在,而是指向未来。“预先看到”不是看到现在或现实中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是看到现实发展的趋向,趋向属于未来。可以说,超前认识或超前思维是预见的本质。
(2)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科学预见必然性的前途和趋向。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属性,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的根据,本质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现象;现象是由本质引起的,它从不同的侧面这样或那样地反映着事物的本质。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有很大的流动性。
(3)“执因果而看历史”,通过对事物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状况的正确认识来科学预见其未来趋势。
因果联系是事物现象之间的普遍的联系方式之一。因果范畴也是人类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首先遇到的一对范畴。因果规律是事物的普遍性的规律之一,一切事物都毫无例外地受因果规律所支配,一切原因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所以我们能够根据对事物的因果规律、因果联系的认识,推及结果。
(4)深入分析现实事物的各种内外矛盾及各种矛盾方面的力量对比关系,准确判断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向。
毛泽东同志在判断中国革命高潮是否快要到来时说,分析的方法应该是“详细地去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真正向前发展了,才能作决定”。于是他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指出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争夺,导致了中国的军阀割据、混战不断和中国的分裂状况,而这一切又导致了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农民和地主等一系列矛盾的发展和尖锐化。
典例1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运用好逆周期调节工具。前瞻性是宏观调控内在的、本质的规定。调控就是冲着经济运行中的波动实施调节与控制,前提是科学分析、冷静研判,从而未雨绸缪、精准施策。由此可见,提高前瞻性需要(  )
①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准确把握调控的难点与重点 ②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多方倾听群众的意见 ④在价值观的指导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调控的难点与重点”属于主要矛盾,而不是主要方面,故①说法错误;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调控就是冲着经济运行中的波动实施调节与控制,前提是科学分析、冷静研判,可见我们要对现实的经济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未雨绸缪、精准施策,故②符合题意;调控的前提是科学分析、冷静研判,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全心全意对人民负责,虚心向人民学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多方倾听群众的意见,故③符合题意;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我们要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④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项。
探究点二 超前思维的意义
议题:正确理解超前思维的意义
为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各国实现联动和共同发展的普遍愿望,与欧盟“容克计划”、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发展之路”、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和波兰“琥珀之路”等众多发展规划实现了对接。“一带一路”是一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它的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走向深耕细作的“工笔画”新阶段。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显现,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了解共建“一带一路”的情况,从超前思维的角度分析这一构想的深远意义。
答案 “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以及共建“一带一路”与世界各国众多发展规划实现了对接,说明了人们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有助于人们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成功地改造世界。
正是这样的超前思维使人们通过前瞻性思考,把握事物发展状态,帮助人们规划和调整思路,从而进行正确的决策,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共建“一带一路”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走向深耕细作的“工笔画”新阶段。
【核心归纳】
为最坏的可能性作准备,争取最好的前途
作最坏的准备,争取最好的可能性是毛泽东同志一贯的思想主张,也是他战略预见理论的精妙之处。他一贯反对对困难准备不充分,因而临事则惊慌失措毫无主张的行为。
(1)可能性无论好坏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人可以根据对客观情况的认识而影响事物的发展趋势。
毛泽东同志认为,未来事物的发展趋势是一种客观实际,不是主观想象的产物。科学预见就在于通过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反映这种客观实际。我们可以根据对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预见,制定行动方针。
(2)“从最坏的可能性着想,总不吃亏”,这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事物发展的各种趋势和各种可能性都是客观存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对事物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认识,积极反作用于客观情况,对客观情况加以影响和改造。毛泽东同志强调:“从最坏的可能性着想,总不吃亏。不论做任何工作,我们都要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
(3)从最困难处准备不是放弃好的可能性,“而正是为着争取好的可能性并使之变为现实性的一个条件”。
科学预见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发现事物发展过程中哪些内外因素和条件会导致该事物向不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而哪些内外因素和条件则会促使事物朝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认识和找到了支撑好坏两种可能性的各自的内外因素和条件,我们才有可能在实践中找到如何破坏支撑坏的可能性的内外因素和条件,以及如何加强那些支撑好的可能性的内外因素和条件的办法。
典例2 基于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对未来发展态势的科学预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十三五”规划对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做出了科学规划。下列对科学预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科学预测能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②科学预测的结论仍需要接受实践检验 ③科学预测需要以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前提 ④官方预测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是科学预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科学预测需要以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前提,其结论正确与否仍需要接受实践检验,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科学预测作为意识的东西不能起决定作用,①错误;实践是检验科学预测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错误。正确选项为C项。
【知识网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