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4课《拿来主义》(1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4课《拿来主义》(15张PPT)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由于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大量国外的东西涌入我国。这涌入的有先进的科技,但同时也有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个人简介: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集《阿Q正传》,后又著有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背景链接
《拿来主义》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杂文,作者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政策和一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旗帜鲜明地提出“拿来主义”的口号,主张对待外国文化遗产,要采取占有、挑选的态度,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又要作科学分析,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以图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文章中作者提到几种“主义”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拿来主义
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文中的比喻论证
(1)“大宅子”比喻什么?
(2)作者摆出的几种对待大宅子的态度
文化遗产
孱头
昏蛋
废物
徘徊不敢走进门
孱头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欣欣然蹩进卧室,接受一切
废物
三种态度:
孱头 —— 懦弱无能, 不敢面对
昏蛋 —— 不分好坏, 全盘否定
废物 —— 不分好坏, 全盘接受
正确态度:占有、 挑选
比喻论证的方法
鱼 翅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鸦 片
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
烟 具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纯粹的糟粕
吸收(使用)
批判地吸收
作为史料存放
坚决抛弃
态 度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姨太太
喻体
本体
“拿来”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本文的见解与毛泽东同
志倡导的“吸取精华,剔
除糟粕”“古为今用,洋为
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小结
(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
存在什么偏差?
(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
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

拓展延伸
(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只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偏差。
(2)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明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