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下)期末复习提纲第一课 统一国家的建立隋的统一:(1) 隋的建立:杨坚(隋文帝),581年,长安。(2)隋的统一:589年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隋的覆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亡。唐的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唐政治新格局(1)三省六部制 三省 :中书、门下和尚书 六部:吏、礼、兵、刑、户、兵。(2)科举制:隋代开创,唐代完善,清末废除。第二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1)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马周(2)虚心纳谏:魏徵3、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史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第三课 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武周政治:(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后人把武氏临朝称制到代唐称帝的20余年统治,称为“武周政治”(3)作用: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的极盛时期。天宝危机:唐朝由盛转衰。第四课 唐代的边疆各族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完善。民族政策: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设立“羁縻州”文成公主入藏:(1)原因: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派使臣到唐都求婚。(2)经过: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3)作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关系,发展藏族经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第五课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唐都长安: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还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唐朝的对外友好往来:(1)日本遣唐使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2)唐太宗时,玄奘西行天竺求佛经。(3)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文化。第七课辽、宋、西夏、金并立辽政权的建立:916年,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建立辽,定都上京。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西夏政权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 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金政权的建立: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上京。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政权的建立:1127年,赵构即位,延续宋朝政权,史称南宋。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抗金英雄岳飞领导的岳家军在郾城会战中重创金军主力骑兵,并乘胜夺回了许多失地。碰撞中的融合:(1)澶渊之盟:1005年,辽、北宋之间订立和议。(2)1044年,北宋、西夏之间达成和议。宋、辽、西夏形成三角鼎立,时战时和的复杂政治格局。(3)绍兴和议:1141年末,南宋和金达成和议。第八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耕田垦辟范围的扩大;占城稻的引进;茶叶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2)手工业:A纺织业:两浙的丝质产品已跃居全国首位;海南岛已有较先进的棉纺织业工具。B陶瓷制造业:江西景德镇窑逐渐成为瓷业中心。C造船技术居于世界前列。(3)纸币的产生:北宋时期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许多中原人南迁,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2)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年,唐代中叶至五代时期,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3)完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成定局。第九课 宋代的城市生活宋代的城镇:(1)大都市:开封、杭州 (2)区域性中心城市:平江府(今江苏苏州)、鄂州(今湖北武昌) (3)规模:数量增加,人口增加。(4)特点:坊市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宋代市民的衣食住行特征:(1)衣:抹布、丝织品、棉布 (2)食:粟、麦、稻米;羊、猪;茶、酒 (3)住:房屋:城市瓦房 农村茅屋;家具:靠背椅、高桌子(4)行:市民:独轮车、畜力车;官宦:轿子3、市民文化生活的趋势:商业化、通俗化、大众化;瓦舍勾栏的出现。4、市民娱乐活动的发展:(1)娱乐活动:说唱、舞蹈杂剧、戏剧 (2)体育活动:武术、相扑、球类、水上运动 (3)民间传统节日:元旦、元宵、中秋节等。第十课 元朝的统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06年,蒙古大汗国正式成立。忽必烈建立元朝:(1)元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大都。 (2)元的统一: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1279年,统一了全国。 (3)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3)元统一的意义:它结束了自五代以来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忽必烈改制:使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是蒙古贵族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行省制度:(1)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2)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机构;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3)行省制度的意义: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关系大大加强,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第十二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在应天称帝,后攻占大都,推翻元朝的统治。清朝的建立:女真族所建的“后金”改名为“清”,入主中原。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1)政治:A地方:废行省,设三司。B中央:罢中书省,废宰相制,设内阁。C设厂卫特务机构。(2)思想:大兴文字狱,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清朝加强君权的措施:(1)政治:A康熙皇帝设南书房;B雍正帝时,创立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2)思想:大兴文字狱,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第十三课 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戚继光抗倭:(1)背景:倭寇对我国沿海地区的侵扰。(2)经过: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转战山东、浙江、福建、广东。(3)结果:1564年,中国沿海地区的倭患基本解除。郑成功收复台湾(1)背景: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地区。(2)经过:1661----1662年,,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殖民者对台湾的统治。(3)评价: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郑成功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纪念的民族英雄。雅克萨之战:(1)背景:沙俄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2)经过: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反击战。(3)结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第十四课 广阔疆域上的统一国家盛世疆域西藏:(1)建立了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2)平定西藏内乱。(3)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4)乾隆皇帝制定了“金瓶掣签”制度。新疆:(1)平定准葛尔部叛乱。(2)乾隆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3)设伊犁将军。云贵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第十五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1)概况: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基本航线:是从中国东南沿海的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3)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4)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航海家,他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要早半个多世纪。外国贡使:(1)特点:外国朝贡,中国回赐。(2)衰落:明中叶以后。(3)评价: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传教士:(1)来华时间:开始于明朝万历年间。(2)来华目的:在中国境内传教。(3)代表人物: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之一;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制定《大清时宪历》。第十六课 闭关锁国限制通商:(1)明朝“海禁”的情况。(2)清朝从“海禁”到“闭关”。“闭关锁国”的原因:(1)防范自卫的产物。(2)自然经济为根源。(3)自大心理的反映。“闭关锁国”的影响:(1)一定程度上起了防止西方殖民者入侵的作用。(2)更大程度上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第十八课 思想文化1、《资治通鉴》:(1)作者:北宋史学家司马光。(2)体例:编年体史书。(3)范围:从战国到五代。(4)地位:被视为与《史记》并列的史学名著。2、佛教的中国化:(1)佛教教义:宣扬因果报应,轮回转生。(2)佛教的中国化:自身改造,广泛传播。(3)影响:中国化的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道教:(1)产生:东汉后期形成的道教,源于古代民间信仰、神仙方术和道家思想。(2)发展:东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理论和组织形式日益完备。唐朝和宋朝,道教空前兴盛。此后,道教进一步与儒家、佛教相融合。(3)评价:道教的主体体现了中国文化注重现实人生的传统特色。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十九课 文学艺术(上)唐诗:(1)李白:后人称他为“诗仙”;(2)杜甫: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3)王维:善于在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中表现悠闲潇洒的情趣;(4)白居易:生活在唐朝衰弱之时,他主张诗歌创作应与现实结合,诗作明白流畅,通俗易懂。宋词:(1)产生:词源于民间,兴起于唐代,盛于两宋。(2)北宋词人:A柳永:扩展了词的容量,推进了宋词的发展。B苏轼: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3)南宋词人:辛弃疾: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元曲:(1)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2)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明清小说: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第二十课 文学艺术(下)书法:(1)隋唐:A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B草书:张旭和怀素。(2)两宋时期:行书:苏轼、黄庭坚、米芾。(3)元代:赵孟頫。绘画:(1)人物画:阎立本、吴道子。(2)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件风俗画的旷世名作。(3)宋元文人画:苏轼、赵孟頫、黄公望。(4)明代泼墨大写意花卉画。雕塑艺术:自隋唐以来逐渐与世俗生活贴近。音乐舞蹈:《秦王破阵舞》、《霓裳羽衣舞》。第二十一课 科学技术(上)印刷术:(1)雕版印刷。(2)活字印刷术:发明者,北宋毕昇。指南针:(1)战国时期:“司南”。(2)北宋时期: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3)约12世纪末,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并有所改进,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实现环球航行和发现新大陆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1)火药的发明 (2)火药的用途:用于军事和生活上。(3)火药的外传:13世纪,火药传到阿拉伯地区,14世纪,再传到欧洲。第二十二课 科学技术(下)科技:(1)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世界闻名的药物学名著。(2)明代后期著名的科学家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堪称我国传统农学的集大成之作。(3)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的名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2、建筑:(1)赵州桥:设计者李春,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2)明长城:A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6300多米。B评价:巍峨屹立的万里长城,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之一。(3)北京城:A布局特点:以南北中轴线为主干对称展开,规模宏大,主次分明,严谨整齐,雄伟端庄,全城由京城、皇城、宫城组成。B地位:成为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C北京城的中心为明清皇宫所在地----宫城,也称紫禁城,即今天故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