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学案四 小说的艺术特色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回顾小说概念可以这么理解,小说就是写人、写事、写景的综合体。因此,分析小说的人物、景物的描写手法以及叙事手法是小说艺术特色(艺术手法)的两个重要方面。小说艺术特色(艺术手法)的第三个方面是小说的语言艺术,包括作品语言艺术和人物语言艺术。本学案有三个考向:考向一:描写手法考向二:语言艺术考向三:艺术手法探究本学案授课说明可以看出,第三个考向是前两个的合体。因此本学案我们一并复习三个考向。考向一 描写手法素养积累什么是情节安排的手法情节安排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情节结构手法叙述视角(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二人称(有限视角)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顺、倒、插、补、平叙悬念、照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线索、抑扬、突转情节运行方式摇摆式、欧 亨利式、蒙太奇式、对话式、独白式、抑扬式人物的描写手法景物的描写手法正面描写: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细节侧面描写:环境烘托、其他人物(物象)的衬托或对比9种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9种表现手法:白描、细描(工笔)、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6+3种表达方式:6结合:动静、虚实、正侧、点面、明暗、声色3角度:①感官角度 ②观察角度③写景顺序考向二 语言艺术语言艺术作品语言人物语言用词之美、句式之美、手法之美、风格之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语体特色表现性格→考什么作品语言即作者的叙述语言,指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作品语言艺术包括:四美——用词之美、句式之美、手法之美、风格之美三特色——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语体特色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形象生动地写人描景。叠词:音律和谐,使景或人更形象。文言词:典雅庄重有韵味句式之美长句:表意严密,精确细致;短句:表意简洁,明快有力。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整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气势增强。散句:自由活泼,富于变化。整散句结合:富于变化,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反复出现的句子: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渲染气氛。手法之美9种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9种表现手法:白描、细描(工笔)、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6+3种表达方式:6结合:动静、虚实、正侧、点面、明暗、声色3角度:①感官角度 ②观察角度③写景顺序手法之美比喻: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想象力丰富;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排比:增强气势,突出强调。夸张:突出特点,烘托气氛,丰富联想。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富于节奏;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设问:引起注意,更好表达情感。反问:加强语气。反语: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比直白表达更有力,语气更强烈。风格之美1.豪放与柔婉 2.直露与含蓄 3.质朴(平实)与华丽(典雅) 4.庄重与诙谐 5.简洁与细腻 语言风格举隅:①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②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③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④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⑤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⑥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⑦诙谐幽默,如 老舍,用夸张反语些人物另外,语言风格的分析还要注意三个特色:(1)时代特色。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如“斗私批修”“早请示晚汇报”等词语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时代特征;“共享汽车”“高铁”“手机支付”“云计算”则展现了当前的时代风貌。(2)地域特色。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比如老舍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北京,他的《骆驼祥子》中就带有浓郁的北京口语化的词汇。(3)语体特色。口语充满生活气息、通俗活泼,书面语则典雅庄重。人物的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表现性格(个性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人物语言考向三 艺术手法探究小说的艺术手法叙事艺术(手法)描写艺术(手法)语言艺术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方式、情节结构手法、情节运行方式人物的描写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景物的描写手法:9+9+9(3+6)作品语言:四美+三特色人物语言:表现性格书本P095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做巧解小说艺术手法探究题“四步骤”第一步:熟悉常见题型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方式、语言特点第二步:把握探究要点认真审题,明确要探究的技巧是表现手法,还是构思安排;是组材手段,还是语言特色。第三步:明确探究思路不可架空分析艺术技巧,要立足文本,分析所要探究的艺术技巧在文中的具体应用,在此基础上总结艺术效果。第四步:多角度探究把艺术技巧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读者等结合起来,从“特色”与“效果”两方面组织答案。攀登者阿来多杰贡布和曲松林也都爬上了峰顶。那就是一块两米见方的冰雪地面。两个人跪在地上,伸出手向着四面摸索。确实,每一面都是下坡,再没有往上的地方了。两个人把跌在峰顶另一边的王五洲拉回到峰顶上。他们都拉下氧气面罩。“真的上来了?”“真的上来了!”“我们登顶成功了?”“我们登顶成功了?”三个人拥抱到一起。臃肿的登山服、背上的登山包和氧气瓶并不能让他们真正完成拥抱的动作。虽然没有人会看见,甚至星光稀薄的天空也不能看见,但他们仍然展开了五星红旗。风中,旗帜猎猎振动,三个人齐声呼喊:“万岁!祖国万岁!”文中画线语句富有特色,请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1) 反问句表示不敢相信,感叹句表示确认现实,引人深思。(2) 语言描写简洁,句式简短,符合人物的处境与心理,展现攀登者的情绪变化。(3) 语调语意的转换(对比),更能表现登顶后人物的激动心情和迅速波动的情绪,最终传达出超出寻常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海边的雪张炜大火燃起来了!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雪地上,远远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①运用衬托、对比手法,“雪花,都被映红了”“狂暴的风雪…………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从颜色、力度上反衬火焰的强大、炽烈,突出火焰给黑夜求救者、迷路者照亮方向;②运用叠词“熊熊”“远远近近”和对烈火颜色的直接描写,渲染出烈火浓焰的壮观气势;③通过感叹语气、长短句结合表达出两位老人急切救人的内心期盼心理。雪[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赏析文中的画线部分语言特点。①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茶干汪曾祺后记中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结合正文对此加以分析。(6分)答: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散文化特点。①情节淡化。正文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没有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②人物弱化。正文写连老大,只是简单概述,并没有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进行塑造。③语言诗化。在介绍酱园和茶干时,语言洗练干净,文白相间,平淡、清新而富有诗意。④结构“形散神聚”。小说结构松散,分别写了酱园、茶干、连老大等,但都与传统工艺相关,结构呈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每要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散文化特点”不计分)老镇篾匠李笙清我小时候经常看到漆师傅将镜框擦得干干净净,拿在手里一看就是好一会儿,有时候还喃喃自语,说的是我听不懂的湖南方言。请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第3段中的画线句。运用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形象、贴切地描绘了主人公漆篾匠典型的日常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亡妻深切的怀念,表现了他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漆师傅不赶活的闲暇时候,我特别喜欢到他家里听他讲神秘的湘西故事,吃他晒制的湖南苕果子和苕丝,喝他泡在陶壶里的大叶茶,那感觉就像坐在茶馆里听评书一样。漆师傅是一个天生的故事家,一个李天宝的故事,他讲了半个多月都没讲完,让一众街坊听得兴致勃勃,欲罢不能,天天挤在他的作坊。有时遇上漆师傅带着小叔赶活,上门来的街坊就只好打道回府,神色中明显露出几分失落。故事每次讲到夜深,漆师傅都会拿起他的那块有些泛黄的小竹片,“啪”地打出一声脆响,宛若惊堂木的回声,听故事的就知道到了“要知结果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时候了。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读者:小说的题目为“老镇蔑匠”,但作者为什么没有始终围绕漆师傅的手艺展开描写,反而加入了漆师傅闲暇时给街坊们讲故事的情节?请简要分析。(6分)①这样写使情节宕开一笔,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加了趣味性,使故事更具可读性。②能使漆篾匠的形象更加丰满,表现他的多才多艺。③街坊们对漆师傅故事的追捧和喜爱,表现了老镇居民对漆师傅的认可,与下文对漆师傅“还有一个绝活”的叙述形成互应。感谢大人于心亮这篇小说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请举例分析。①通过语言描写以及对话塑造人物的形象。如“我”和村里几个小孩的对话,表现了“我”坚守规矩、有所不为的特点。②多用短句,结构简单,少用修饰语,符合小孩儿的身份。如 “我说了事情经过,老爷爷拍拍我的头,说我是好孩子”。③口语色彩突出,符合小说故事叙事者小孩儿的身份。如“小狗吃了饼干,朝我摇着尾巴,还跟上了我,撵也撵不走”。④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大叔对“我”说“不碍事的,孩子,跟我来吧”,语气亲切,体现了大叔的和善。这篇小说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请举例分析。①多用短句,句子结构简单,很少用修饰语,符合小说故事叙事者小孩儿的身份。如 “我说了事情经过,老爷爷拍拍我的头,说我是好孩子”句式短小,不用修饰语。②语言简洁,语意明了,口语色彩突出,符合小说故事叙事者小孩儿的身份。如“小狗吃了饼干,朝我摇着尾巴,还跟上了我,撵也撵不走”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小狗黏上“我”的情节。③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形象特点,使人物形象分明。如大叔对“我”说“不碍事的,孩子,跟我来吧”,语气亲切,体现了大叔的和善,对“我”的关爱、体贴。④大量描写人物对话,通过对话塑造人物的形象。如“我”和村里几个小孩的对话,表 现了“我”坚守规矩、有所不为的特点。(每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和小说实际也可酌 情给分)母亲何家槐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无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分)①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②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③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阅读《有声电影》(2018·全国卷Ⅱ文本见P130),完成后面的题目。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审题干,明题型题干中有“语言的幽默效果”,表明该题属于赏析语言风格题;再看题干中的“多种手法”“分析”等字样,可判定本题要求从语言运用的手法角度分析。定角度,找对应思考角度(手法)借用并改换经典语句同一行为模式重复书面语与口语混搭排比手法反语手法夸张手法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