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宁波市初中毕业生科学实验考试说明(征求意见稿)本考试说明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及华师大版初中科学教材为依据,结合我市教学实际而制定,旨在考查学生初中科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方面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要求的程度,为确定学生的初中科学学业水平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一)考试范围以《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容标准中有关实验或活动为考试范围,结合我市教学实际,确定下列10个实验为实验考试的范围。1.测量物质的密度2.探究凸透镜成像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4.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6.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7.探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8.粗盐提纯—过滤9.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10.观察鱼尾血液微循环(二)考试要求见附件“宁波市初中毕业生科学实验考试试题及评分标准”(三)考试方式1.考试题目确定:考试前一周公布当年考试的6个实验作为考题(2021届考前一个月公布),考前15分钟每位考生随机抽取所在考点的试场号和座位号,该试场号和座位号都对应1个实验考试内容,由此确定考生的考试题目。2.考试形式:考试要求考生在15分钟内独立完成考试内容,不能携带任何资料。考生考试过程全程录像,该录像是评分老师的评分依据。3.评分方法:全市实验考试结束后,由宁波市教育考试院组织部分科学老师根据考生考试过程的录像,依据实验考试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进行评分。4.成绩确定:实验考试满分10分。从评分的准确性和阅卷的便捷考虑,每个实验评分时设置的满分值均为20分,考虑到实验考试成绩直接计入我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还是近年来第一次,所以决定暂时以下表所示的赋分方式最终确定考生的科学实验考试成绩,等时机成熟后直接由评分结果折算成实验考试成绩。表:考生科学实验考试成绩与评分结果对应表评分 结果 0 1 2 3~4 5~6 7~8实验考试成绩 0 1 2 3 4 5评分 结果 9~10 11~12 13~14 15~16 17~20实验考试成绩 6 7 8 9 10宁波市教育局2020年9月20日附:宁波市初中毕业生科学实验考试试题及评分标准宁波市初中毕业生科学实验考试试题(一)实验1 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器材】200g托盘天平(附砝码)1台、100mL量筒1只、烧杯(250mL和100mL各1只)、细线1根、胶头滴管1支。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1块、水。【实验步骤】1.调节天平平衡(调节平衡后请举手)。2.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读数时请举手),并在实验数据表中记录相关数据。3.用量筒量取50mL水,并在实验数据表中记录相关数据(量取完毕请举手)。4.用细线系住小石块,将小石块缓缓地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测出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读数时请举手),并在实验数据表中记录相关数据。5.整理器材。【实验数据及处理】实验数据表小石块的质量m(g) 量筒内水的体积V1(cm3) 量筒内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V2(cm3) 小石块的体积V(cm3) 小石块的密度ρ(g/cm3)(注:小石块的密度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测量物质的密度评分标准考查点 考查要求及分值 说明调节天平平衡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镊子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处(2 ) 1.整个实验过程用镊子 2.游码要移到“0”刻度2.调节横梁两端的螺母(1 ),使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刻度线或两侧摆动的偏角大致相等,表示横梁平衡(1 )测定小石块的质量 3.把小石块放在天平的左盘,再用镊子往右盘内加减砝码(1 )。并利用游码在标尺上的移动,直到天平平衡(1 ) 1.加砝码要符合从大到小的次序 2.如果恰好不需要移动游码天平就平衡的,移动游码这点不扣分4.读取并记录小石块质量(2 ) 不要求估读,估读正确不扣分5.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1 ),并使游码复位到标尺上“0”刻度线处(1 )测定小石块的体积 6.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水。把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中(1 ),再使用胶头滴管使量筒里的水面达到刻度线50mL(1 ) 1.加水时,要求量筒与烧杯口紧挨,使水沿壁缓缓流入到量筒中。使用胶头滴管加水前,量筒中的水略小于50mL。若水超过50mL可倒出适量的水后继续操作 2.胶头滴管使用必须规范7.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水面的凹液面最低处相平(1 ),记录此时水的体积(1 ) 量筒内水的体积是50mL8.用细线将小石块系住,小心地把小石块浸没在量筒里的水中(1 ),待水面平静时读取和记录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1 ) 1.实验过程中小石块与细线不能脱离 2.读数方法要正确计算小石块的密度 9.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2 ) 计算结果要正确整理 10.整理器材(2 ) 最后细线要解开复原,小石块擦干说明:仪器因操作不当损坏在“整理器材”环节扣1 。宁波市初中毕业生科学实验考试试题(二)实验2 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器材】光源、光具座、凸透镜(焦距f= cm)、光屏。【实验步骤】1.在光具座上放置光源、凸透镜和光屏,并调节它们的高度。(完成后请举手)2.闭合开关,使光源发光,再把光源放在离凸透镜大于二倍焦距(2f)的距离处(完成后请举手),记录物距u。3.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完成后请举手)4.观察像的特点并作记录。在光具座上读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完成后请举手),记录像距υ,并把它们跟焦距(f)、二倍焦距(2f)进行比较。5.移动光源,减小物距,使光源位于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完成后请举手),记录物距u。6.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为止(完成后请举手)。记录像的特点和像距。7.整理器材。【实验结果】物距 u(cm) u与f、2f大小关系 像的特点 像距υ(cm) υ与f、2f大小关系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虚像或实像u>2f2f>u>f实验用凸透镜的焦距要填写上去探究凸透镜成像评分标准考查点 考查要求和评分标准 说明 考查要求和评分标准 说明 考查要求和评分标准 说明 考查要求和评分标准 说明 考查要求和评分标准组装实验装置 1.将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中央附近某一刻度处(1 ),光源和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1 )2.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1 ),使光源中心、光屏中心和凸透镜中心大致处于同一高度(1 )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 3.闭合开关,使光源发光,把光源放在离凸透镜大于二倍焦距的距离处(1 ),记录物距(1 ) 物距记录要正确(不要求估读)4.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1 ),直到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光源的像(1 )5.观察并记录像的特点(2 ) 1.判断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要与与“F”光源等大的“F”物体比较后得出结论 2.记录每错一个扣1 ,最多扣2 6.在光具座上读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结果(1 ),并把它们跟焦距、二倍焦距进行比较(1 ) 结果要正确7.移动光源,减小物距,使光源位于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1 )。记录物距(1 ) 物距记录要正确(不要求估读)8.移动光屏(1 ),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为止(1 )9.测出像距,并记录观察到的像的特点(2 ) 1.判断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要与与“F”光源等大的“F”物体比较后得出结论 2.记录每错一个扣1 ,最多扣2 整理 10.整理器材(2 )说明:仪器因操作不当损坏在“整理器材”环节扣1 。宁波市初中毕业生科学实验考试试题(三)实验3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器材】杠杆及其支架,钩码10个(每个钩码重计为0.5N),细线【实验步骤】1.组装杠杆,使杠杆能灵活转动。2.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完成后请举手)。3.按表格中设定的第1次实验要求挂好钩码,移动左边钩码位置,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完成后请举手)。在实验数据表中记录相关数据。(杠杆上的每一格表示1cm。本实验我们设定杠杆左边受到的力作为动力,右边受到的力作为阻力)4.按表格中设定的第2次实验要求挂好钩码,移动右边钩码位置,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完成后请举手)。在实验数据表中记录相关数据。5.改变钩码的数量和位置,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完成后请举手)。在实验数据表中记录相关数据。6.整理器材。【实验数据及处理】实验数据表实验次数 动力F1 (N) 动力臂l1 (m) 动力×动力臂 F1l1(N·m) 阻力F2 (N) 阻力臂l2 (m) 阻力×阻力臂F2l2(N·m)1 1.0 1.5 0.102 1.5 0.05 0.53(第3次实验数据不能与前2次完全相同)【实验结论】杠杆平衡条件是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评分标准考查点 考查要求和评分标准 说明组装、调节杠杆 1.组装杠杆,使杠杆能灵活转动(2 )2.调节杠杆的平衡螺母(1 ),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1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按第1次实验要求在杠杆两边挂好钩码(2 )。 按要求挂好钩码数,位置正确,每边各1 4.按要求改变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2 ) 只能改变左侧钩码位置5.读数并记录数据(2 ) 数据正确但没有进行实验,不给分6.按第2次实验要求在杠杆两边挂好钩码,并改变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2 ) 只能改变右侧钩码位置7.读数并记录数据(2 ) 数据正确但没有进行实验,不给分8.按第3次实验要求进行实验,记录有关数据(2 ) 第3次实验数据与前2次完全相同的不给分。数据正确但没有进行实验,不给分实验 结论 9.处理数据正确(1 ),得出结论正确(1 ) 实验数据错误,但结论正确,不给分整理 10.整理器材(2 )说明:仪器因操作不当损坏在“整理器材”环节扣1 。宁波市初中毕业生科学实验考试试题(四)实验4 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器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电源(2节干电池)、导线若干【实验步骤】1. 按以下电路图把各实验器材连接成实验电路(电路连接完毕,闭合开关前请举手)。2. 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额定电压(完成后请举手),观察小灯泡正常发光的亮度,读出电表的读数(完成后请举手)。在实验数据表中记录相关数据。3. 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0.8倍(完成后请举手)。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变亮”、“变暗”或“亮度正常”),读出电表的读数(完成后请举手)。在实验数据表中记录相关数据。4.整理器材。【实验数据及处理】实验数据表实验次数 电压U(V) 电流I(A) 功率P(W) 灯泡亮暗1 亮度正常2说明:每一桌准备草稿纸。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评分标准考查点 考查要求和评分标准 说明连接电路 1.导线连接(1 )和开关状态(1 ) 1.导线按顺时针方向接入接线柱 2.连接电路过程中开关必须断开2.电流表 电流表测小灯泡电流的连接方式(1 ),电流表“+”、“-”接线柱连接和量程选择(1 )3.电压表 电压表测小灯泡电压的连接方式(1 ),电压表“+”、“-”接线柱连接和量程选择(1 )4.滑动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连接方式(1 ),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1 )测小灯泡 的电功率 5.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额定电压(2 )6.观察小灯泡的亮度,读取电表示数,记入表中(2 ) 电压表、电流表读数各1 (无需估读,下同)7.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0.8倍(2 )8.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读取电表示数,记入表中(2 ) 电流表读数1 ,亮暗填写正确1 9.根据实验记录,分别计算小灯泡的电功率,填入表格中(2 ) 两次小灯泡实际功率的计算结果各1 整理 10.整理器材(2 ) 要求开关闭合说明:仪器因操作不当损坏在“整理器材”环节扣1 。宁波市初中毕业生科学实验考试试题(五)实验5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器材】锥形瓶、带长颈漏斗的双孔橡皮塞、带橡皮管的导管、集气瓶、毛玻璃片、火柴、稀盐酸、石灰石、石灰水、水槽、试管、烧杯、量筒、胶头滴管、镊子、试管架、试管刷【实验步骤】1. 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完成后请举手)。2. 在锥形瓶里放入适量石灰石(完成后请举手),塞紧橡皮塞。3. 用量筒量取40mL稀盐酸(读数时请举手)。4.往长颈漏斗里加入盐酸。5. 收集二氧化碳,用燃着木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当出现 现象时,说明已经收集满了(验满后请举手)。6. 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实验现象为 (现象产生后请举手)。7. 整理器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评分标准考查点 考查要求和评分标准 说明气密性检查 1. 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正确(1 )、现象明显(1 ) 如一次实验不成功,可以重新操作装置 连接 2. 正确连接气体发生装置(1 ),正确放置气体收集装置(1 ) 1.从左至右,自下而上有序连接气体发生装置 2.收集气体的集气瓶要正放块状药品的取用 3. 用镊子从试剂瓶中取适量的石灰石(1 ),并将它们沿瓶壁缓缓滑到锥形瓶底部(1 )液体药品的取用 4. 把试剂瓶内的稀盐酸按要求倒入量筒(2 ) 1.试剂瓶塞倒放。 2.倾倒液体时标签向着手心5. 用量筒正确量取40mL稀盐酸(1 ),并把稀盐酸加入到气体发生装置内(1 ) 1. 滴管使用方法正确。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水面的凹液面最低处相平,量筒内稀盐酸的体积是40mL 2.加稀盐酸时,量筒紧贴长颈漏斗口,使稀盐酸沿壁缓缓流入到锥形瓶内收集气体 6. 收集二氧化碳气体(2 )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2.实验过程中毛玻璃片磨砂面对集气瓶的瓶口并紧贴导管,导管要伸到集气瓶底部附近验满 7.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1 ),燃着木条熄灭,记录现象(1 )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8. 往试管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1 ),通入二氧化碳,观察并记录现象(1 ) 往试管内加石灰水时,要求试剂瓶口与试管口紧挨,使石灰水沿壁缓缓流入到试管中实验习惯 及整理 9. 遵守实验规则,取用药品用量合理且规范(2 ) 1.注意澄清石灰水取用符合实验操作要求 2.废液及剩余石灰石统一回收 3.火柴梗放入指定容器内10. 整理器材(2 )说明:仪器因操作不当损坏在“整理器材”环节扣1 。宁波市初中毕业生科学实验考试试题(六)实验6 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器材】托盘天平(附砝码)、量筒3个(10mL、50 mL、100 mL各1个)、烧杯、玻璃棒、药匙、胶头滴管、滤纸、氯化钠、蒸馏水【实验步骤】1. 计算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40g,需要氯化钠 g和水 g。2. 调节天平平衡(完成操作请举手)。3. 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倒入烧杯里(读数时请举手)。4. 本实验选用 mL的量筒比较合适。5. 用量筒量取蒸馏水 mL(完成操作请举手)。6. 把量筒内的水倒入装有氯化钠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完全溶解(完成操作请举手)。7. 整理器材。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评分标准考查点 考查要求和评分标准 说明计算 1.溶质和溶剂的质量计算正确(2 ) 每空1 称量 2.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镊子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处(2 ) 1.整个实验过程用镊子 2.游码要移到“0”刻度3. 调节横梁两端的螺母(1 ),使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刻度线或两侧摆动的偏角大致相等,表示横梁平衡(1 )4. 在天平左右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的滤纸(1 ),取用合适数值的砝码,并移动游码至合适的位置(1 )5.正确称取氯化钠,直到天平平衡(1 )。把氯化钠加到烧杯内(1 )。 1.取氯化钠用药匙;氯化钠质量接近所需用量时,用轻拍手腕的方式添加;添加的氯化钠稍超出所需用量时,用钥匙取出适量的氯化钠到指定容器,继续称量 2. 实验过程中,氯化钠不能洒出6.计算所需蒸馏水的体积(1 )。选择合适规格的量筒(1 ) 本实验选50mL的量筒7.把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中(1 ),再使用胶头滴管使量筒里的水量等于计算所需蒸馏水的体积(1 ) 1.加水时,要求量筒与烧杯口紧挨,使水沿壁缓缓流入到量筒中。使用胶头滴管加水前,量筒中的水略小于计算所需蒸馏水的体积;若水超过该值可倒出适量的水后继续操作 2.胶头滴管使用必须规范8.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水面的凹液面最低处相平(1 ),记录此时水的体积(1 ) 量筒内水的体积等于计算所需蒸馏水的体积溶解 9. 把量取好的水倒入装有氯化钠的烧杯里(1 )。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1 )整理 10.整理器材(2 )说明:1.仪器因操作不当损坏在“整理器材”环节扣1 。2.配制的溶液统一回收宁波市初中毕业生科学实验考试试题(七)实验7 探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实验器材】镊子、试管架、酚酞试液、试管若干、滴管等稀H2SO4、锌粒、Na2CO3溶液、NaOH溶液、石蕊试液【实验步骤】1. 酸与指示剂的反应:向两只试管中各加入约2mL稀硫酸(完成后请举手)。往其中一只试管滴入适量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试管后观察并记录现象(完成后请举手)。往另一只试管滴入适量的紫色石蕊试液,振荡试管后观察并记录现象(完成后请举手)。2.稀硫酸与锌的反应:用镊子或药匙从试剂瓶中取锌粒,沿试管壁缓缓滑入试管底部(完成后请举手)。加入适量稀H2SO4后进行观察并记录现象(完成后请举手)。3.酸碱反应:在试管中加入1mL左右NaOH溶液,并滴加适量酚酞试液。用滴管滴入稀H2SO4至恰好完全反应,观察并记录现象(完成后请举手)。4.稀硫酸与盐的反应:在试管中倒入适量Na2CO3溶液。慢慢滴入稀H2SO4,观察并记录现象(完成后请举手)。5.整理器材。【实验结果】(1)稀H2SO4与无色酚酞试液反应,观察到的现象是:。稀H2SO4与紫色石蕊试液反应,观察到的现象是:。(2)稀H2SO4与锌粒反应,观察到的现象是:。(3)在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并滴加酚酞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再滴入稀H2SO4至NaOH溶液完全反应,观察到的现象是:。(4)稀H2SO4与Na2CO3溶液反应,观察到的现象是:。探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评分标准考查点 考查要求和评分标准 说明稀H2SO4与指示剂反应 1.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约2 mL稀硫酸(2 ) 试剂瓶盖、标签位置正确和倾倒方法正确,加入的稀硫酸量合适2.往其中一只试管滴入适量无色酚酞试液(1 ),振荡试管后观察现象并记录(1 ) 滴管使用与试管振荡的方法正确。记录现象与实际结果相符3.往另一只试管滴入适量紫色石蕊试液(1 ),振荡试管后观察现象并记录(1 ) 滴管使用与试管振荡的方法正确。记录现象与实际结果相符稀H2SO4与金属的反应 4.用镊子从试剂瓶中取锌粒(1 ),沿试管壁缓缓滑入试管底部(1 )5.加入稀H2SO4(1 ),观察现象并记录(1 ) 试剂瓶盖、标签正确和倾倒方法正确。稀硫酸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稀H2SO4与碱反应 6.在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1 ),并滴加适量酚酞试液(1 ) 试剂的用量要适量,试剂瓶盖、标签正确和倾倒方法正确。7.用滴管慢慢滴入稀H2SO4至恰好完全反应(1 ),观察现象并记录(1 ) 滴管使用方法正确,稀硫酸过量不显著稀H2SO4与盐反应 8.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Na2CO3溶液(2 ) 试剂瓶盖、标签正确和倾倒方法正确。Na2CO3溶液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9.慢慢滴入稀H2SO4(1 ),观察现象并记录(1 )整理 10.整理器材(2 )说明:仪器因操作不当损坏在“整理器材”环节扣1 。宁波市初中毕业生科学实验考试试题(八)实验8 粗盐提纯—过滤【实验器材】烧杯(2只)、玻璃棒、漏斗、药匙、10mL量筒、铁架台(带有铁圈)、滤纸、剪刀、胶头滴管、水、粗盐【实验步骤】1.用药匙取少量粗盐加入烧杯(完成后请举手)。2. 用量筒量取9mL水(完成后请举手)。3. 将水倒入烧杯,然后用玻璃棒搅拌至粗盐充分溶解(完成后请举手)。4.安装铁圈,并将制成的过滤漏斗放在铁圈上。5.将粗盐溶液引流到过滤装置进行过滤(完成后请举手)。6. 填写实验报告(完成后请举手)。7.整理器材(完成后请举手)。【实验结果及问题】1.过滤前后的液体在外观上的主要区别是:。2.用过滤法能否把粗盐中的可溶性固体除去?答: 。注:滤纸大小必须经过裁剪后方可使用粗盐提纯—过滤评分标准考查点 考查要求和评分标准 说明试剂取用 1.用药匙(1 )取少量粗盐加入烧杯中(1 ) 瓶盖倒放,标签正确。使用药匙正确,粗盐不外撒2.用量筒量取9mL水(2 ) 1.加水时,要求量筒与烧杯口紧挨,使水沿壁缓缓流入到量筒中。使用胶头滴管加水前,量筒中的水略小于9mL。若水超过9mL可倒出适量的水后继续操作 2.胶头滴管使用必须规范溶解 3.将水倒入烧杯(1 ),用玻璃棒搅拌至粗盐充分溶解(1 ) 量筒口紧靠烧杯口沿内壁缓缓倒入(或玻棒引流),搅拌方法要正确过滤器制作 4.安装铁圈(2 ) 铁圈方向正确,高度合适5.折叠、裁剪滤纸(1 ),并将折好的滤纸放入合适的漏斗内(1 ) 滤纸折法正确,大小合理(使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一次成功6.用水润湿滤纸,使其紧贴漏斗内壁,再将漏斗放到铁圈上(2 ) 用滴管湿润。滤纸与漏斗内壁间无气泡过滤 7.玻璃棒下端靠在三层滤纸处,并保持倾斜(1 ),盛放盐溶液的烧杯槽口紧靠玻璃棒中下部(1 )8.以引流方式缓缓倾倒,使液面高度始终处于滤纸边缘以下(1 );过滤完成后,滤纸无破损、液体无飞溅或溢出(1 ) 玻璃棒引流正确,所得滤液澄清整理 9.实验报告填写正确(2 )10.整理器材(2 ) 将滤液统一回收说明:仪器因操作不当损坏在“整理器材”环节扣1 。宁波市初中毕业生科学实验考试试题(九)实验9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实验器材】光学显微镜(目镜、物镜已安装好)、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管、刀片、清水、稀碘液、洋葱鳞茎、纱布、吸水纸、擦镜纸【实验步骤】1. 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吸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2. 用镊子从洋葱鳞茎上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放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用镊子把薄膜展平(完成此操作后请举手)。3.盖上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4.用稀碘液染色(完成此操作后请举手)。5.将显微镜正确安放在实验桌上。6.调节显微镜,得到明亮的视野。把低倍镜换成电子目镜后观察(完成后请举手)。7. 将临时装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固定。8. 用低倍镜观察,把洋葱表皮细胞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把低倍镜换成电子目镜后观察(完成此操作后请举手)。9. 整理器材。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评分标准考查点 考查要求和评分标准 说明制作临时装片 1.用吸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2 ) 1.正确使用吸管 2.水滴位置正确用刀片在洋葱鳞茎上切一小块,并用镊子撕下一小块洋葱表皮的透明薄膜(1 ),放在载玻片上水滴中,用镊子展平(1 )3.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镊子挑起另一端,然后轻轻放下盖玻片(1 ),防止气泡产生(1 ) 少数几个小气泡,不影响实验现象与结果的,不扣分4.染色:在盖玻片一侧加1~2滴稀碘液(1 ),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完成染色后把装片周围的液体吸干(1 )用显微镜观察装片 5.安放:显微镜正确安放在实验桌上(2 ) 1.显微镜安放在桌上略偏左 2.镜筒向前,镜臂向后6.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镜正对通光孔;用左眼朝目镜里注视,右眼睁开(1 );反光镜转向光源,看到一个明亮视野(1 ) 1.用高倍镜扣1 2.后续实验中,显微镜要保证视野明亮7.放片:将洋葱表皮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两端用压片夹压住(1 ) ;装片标本区正对通光孔(1 ) 装片标本区位于通光孔中央8.物镜下降:侧面观察镜筒,调节粗准焦螺旋,使其下降(1 ) ;物镜靠近装片(1 )9.观察:调节粗、细准焦螺旋,看到清晰的物像 (1 );左眼观察,右眼睁开 ;移动装片,把洋葱表皮细胞物像移到视野中央(1 ) “左眼观察,右眼睁开”与6不重复扣分。染色效果不明显不扣分整理 10.整理器材(2 ) 1.反光镜应竖直放置 2.物镜与通光孔错开说明:仪器因操作不当损坏在“整理器材”环节扣1 。宁波市初中毕业生科学实验考试试题(十)实验10 观察鱼尾血液微循环【实验器材】显微镜(目镜、物镜已安装好)、培养皿、烧杯、滴管、小鱼、药棉(或纱布)、清水【实验步骤】1. 将适量的药棉(或纱布)展开铺平,在烧杯内用清水浸湿,再用它裹住小鱼,只露出小鱼的尾部(完成后请举手)。2. 将包好的小鱼放在培养皿中,使其尾部展平,加适量的水。3. 用低倍镜观察鱼尾血液微循环。(1)将显微镜正确安放在实验桌上。(2)调节显微镜,得到明亮的视野后,将目镜换成电子目镜,观察显示屏上的图像(完成后请举手)。(3)将培养皿放到载物台上,使小鱼尾鳍的合适部位正对通光孔中心(完成后请举手)。(4)将电子目镜换成目镜,在低倍镜视野下找到合适位置,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管及血管内血液流动现象。你所用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 倍。(5)将目镜换成电子目镜,观察显示屏上的图像(完成后请举手)。4. 整理器材。【实验结果】1. 判断显微镜视野中的血管是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什么?答: 。2. 流过毛细血管的红细胞将汇集到 (填“小动脉”或 “小静脉”)。观察鱼尾血液微循环评分标准考查点 考查要求和评分标准 说明实验前期处理 1.将适量的药棉(或纱布)展开铺平(1 ),在烧杯内用清水浸湿(1 )2.用药棉(或纱布)裹住小鱼,露出小鱼的尾部(1 )。将包好的小鱼放在培养皿中,使其尾部展平,加适量的水(1 )使用显微镜观察 3.显微镜正确安放(1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正对通光孔(1 ) 显微镜安放在桌上合适位置处,镜筒向前,镜臂向后4.用左眼朝目镜里注视,右眼睁开(1 );调节反光镜方向,出现一个明亮视野(1 ) 后续实验中,显微镜要保证视野明亮5.把盛有小鱼的培养皿置于载物台上(1 ),使小鱼尾鳍的合适部位正对通光孔中心(1 ) 实验中载物台处于水平状态6.慢慢转动粗准焦螺旋,并从旁边观看,使物镜降至接近尾鳍的位置(2 )7.用左眼观察目镜内,并保持右眼张开,慢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至有物像出现。需要时,可以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为清晰(1 );记录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 ) 若右眼没有张开已经在第4点扣分,则这里不再重复扣分8.观察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2 ) 视野中要有清晰的血管及血管内血液流动现象9.能正确判断毛细血管(1 ),辨别出小动脉和小静脉,记录实验结果(1 )实验习惯 10.整理器材(2 ) 1.反光镜应竖直放置 2.物镜与通光孔错开说明:仪器因操作不当损坏在“整理器材”环节扣1 。2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