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讲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我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出的行动纲领1.提出背景(1)我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2)我国是发展中国家。(3)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4)我国深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2.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能源,________________,实现可持续发展。3.战略框架: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温馨提示 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是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产生的根源。在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低、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庞大物质需求和废弃物排放超出了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弃物的能力,进而产生了资源和环境问题。因此,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控制人口数量的进一步增长。二、可持续发展战略1.人口战略(1)人口问题(2)人口战略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________。②合理利用________________,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2.资源战略(1)资源问题→资源短缺(2)资源战略①保护和________________有限的自然资源。②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③建立________________的经济体系。3.环境战略(1)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2)环境战略①搞好________________,防治________________。②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4.稳定战略(1)经济发展的重要性①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__、切入点和归宿点。(2)稳定战略①必须把________________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②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保护自然资源,改善________________,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考点一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典例导入 1. 读“我国各省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某类损失空间分布图”,回答(1)~(2)题。(1)该类损失最可能是 ( )A.地质灾害损失B.酸雨污染损失C.台风灾害损失D.资源损耗损失(2)下列减少该种损失的措施,正确的是 ( )A.综合治理工业“三废”B.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技术C.退耕还林、还草D.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加强灾情监测疑难剖析1.庞大的人口压力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3.深刻的环境危机考点二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典例导入 2. 读“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图”,回答(1)~(2)题。(1)该循环系统中a、b、c、d依次为 ( )A.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棉纺织、创意产业B.棉纺织、创意产业、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C.创意产业、棉纺织、服装生产、污水处理厂D.污水处理厂、棉纺织、创意产业、服装生产(2)关于该生态工业园区的说法,正确是 ( )A.产业生产处于工业发展的阶段B.该工业园属于高科技产业园C.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D.生产过程中所有工业产品都能循环利用疑难剖析1.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控制人口规模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2)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通过清洁生产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3)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提醒 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点是跨越三个“零增长”台阶:一是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二是实现物质和能量消耗速率的“零增长”,三是实现生态和环境恶化速率的“零增长”。2.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资源和能源都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1)两种经济模式示意图(2)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比较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不同点 提出背景 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关注重点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定位 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强调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共同点 根本目标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要求 都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基本保障 都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典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a为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图b为石羊河流域2003年用水结构图,图c为1981~2001年武威—民勤地下水位变化图。材料二 石羊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是河西地区人口最集中、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地区。目前流域内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特别是下游民勤地区生态已十分脆弱,绿洲面临消亡严重危及居民的生存。(1)简述石羊河流域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带来了哪些生态环境问题?(2)针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专家提出了“山—河—漠一体化”的流域治理模式。请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阐释你对这一模式的理解。(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民勤发展日光温室农业的合理性。? 思维过程答案 (1)石羊河流域气候干旱,过垦、过牧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湿地面积缩小等。(2)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和中上游用水激增,导致下游水源锐减。只有加强祁连山区水源涵养林保护和流域内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维持下游“绿色走廊”的生态用水。(3)民勤地区气候干旱,因地制宜发展日光温室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优势,同时减少水分蒸发,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方法技巧 1.紧扣区域特征分析问题:区域特征是合理进行人类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整治措施的分析评价都要紧扣区域特征,其实质就是因地制宜。如本题的解答要围绕“干旱缺水”的区域特征进行。2.抓住联系搭建思维线索:本题的思维线索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措施。整治措施要针对人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措施;人类活动(产业发展等)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考查点一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下表为2005~2007年我国主要高耗能产品出口额、能源消耗量、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量。完成1~2题。年份 出口额(亿美元) 能源消耗量(百万吨标煤) CO2排放量(百万吨) NOx排放量(万吨) SO2排放量(万吨)2005 167 56.9 135.6 35 802007 677 104.7 307.8 69 3081. 与2005年相比,2007年我国主要高耗能出口产品的单位产值 ( )A.能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均下降B.能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均上升C.能源消耗量上升,污染物排放量减少D.能源消耗量减少,污物排放量上升2.碳排放主要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碳排放转移是指高碳排放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高耗能产品出口额越大,碳排放 ( )A.转出越多 B.转入越多C.转入越少 D.转出越少考查点二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3.读“我国南方部分区域分布图”和“湖南省某工业基地的产业链示意图”,回答问题。(1)简述湖南省能源、矿产资源的优势及相应的工业部门。(2)据图指出湖南、广东两省目前共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说明判断依据。(3)图中的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请说明理由。课时规范训练(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两大新亮点,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重要、最现实的选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1.与传统经济相比较,循环经济的生产特点是 ( )A.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 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 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下列生产活动符合循环经济的是 ( )A.秸秆焚烧还田 B.矿渣生产水泥C.垃圾转移国外 D.污水灌溉农田3.促使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是 ( )A.古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长久B.很多地区资源能源严重短缺,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C.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D.人口基数过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目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大障碍是 (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C.严重的环境问题 D.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下图为“循环经济模式图”。据此回答5~6题。5.下列行为,能较好体现“循环经济”的是 ( )①东北大豆和小麦间作 ②消费者选用具有环保标识的产品 ③我国农耕区谷物种植和家畜饲养 ④城市垃圾用于焚烧发电、集中填埋 ⑤北京留民营村的生产模式⑥生产企业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 ⑦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⑧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A.①③④⑤⑧ B.②④⑤⑥⑦C.①③④⑤⑦ D.②⑤⑥⑦⑧6.有关a过程的结果,说法正确的是 ( )A.提供新资源 B.产生新的废弃物C.减少污染 D.节约资源201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Kick the Habit!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据此回答7~8题。7.“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针对的主要问题是 ( )A.厄尔尼诺 B.生态失衡C.全球变暖 D.臭氧层破坏8.在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有 ( )①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②推行清洁生产,实现“零排放” ③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环境压力 ④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读图,回答9~11题。9.图中A、B、C分别代表 ( )A.资源、市场、环境 B.环境、市场、资源C.环境、资源、市场 D.资源、环境、市场10.此工业地域 ( )A.以劳动力指向型工业为主B.产品更新换代快C.可能发展成为工业城市D.工业发展趋向分散11.在此循环经济体系中 ( )A.各产业之间主要以上游产品为原料发生联系B.所需能源完全由余热发电提供C.污染物实现了零排放D.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2010·江苏地理)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12~13题。12.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13.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小农经营 B.集约化程度低C.商品率高 D.科技水平低下图为“某地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14.图中a、b、c分别表示 ( )A.居住区、种植区、乳畜养殖区B.居住区、乳畜养殖区、种植区C.种植区、居住区、乳畜养殖区D.乳畜养殖区、居住区、种植区15.下列最能体现该模式特点的是 ( )①循环型 ②高消耗 ③生态化 ④可持续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二、综合题(共40分)16.读“工业生产与废弃物处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1)图中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人类活动有 、 、 。(2)图示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有 、 。工业生产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 。(3)目前工业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措施有(双选) ( )A.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B.关闭全部有污染的企业C.废弃物再生利用和减排D.禁止矿物能源的开采和使用(4)列举“产品使用回收”环节中,公众可以普遍参与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答出两项即可)1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 B地区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 000 m以上。该地区农用地几乎全部为牧草地,1985年可利用草地面积11 172.53 km2,分为4、5、6三个等级,分别占可利用草地总数的9.26%、52.13%和38.61%;1997年可利用草地面积为10 793.66 km2,4级优质牧草地已经消失,5级、6级草地分别占当年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48.3%和51.7%。材料二 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总体规划》,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材料三 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送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盐湖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钾、镁、锂、硼等资源。(1)说出B地区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具体表现。针对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述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2)简述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的优势区位条件。(3)据图2说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并说明其意义。复习讲义基础知识一、1.(4)人口、资源、环境 2.保护环境二、1.(1)较低 自然资源 (2)①素质 ②自然资源2.(1)人均资源占有量 不合理 (2)①合理利用 ③资源节约型 3.(1)生态破坏 (2)①生态建设 环境污染4.(1)②立足点 (2)①发展经济 ②生态环境典例导入1.(1)D (2)B 2.(1)D (2)C对点练习1.A 2.B3.(1)湖南省有色金属、水能或煤炭资源丰富、能源与有色金属结合优势明显;相应的主要工业部门以有色金属冶炼、化学、能源(电力)工业为主。(2)酸雨。pH值低(或低于5.6),酸雨分布范围广。(3)理由:充分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课时规范训练1.C 2.B 3.C 4.A 5.D 6.C 7.C 8.D 9.C10.C 11.A 12.D 13.C 14.B 15.D16.(1)废弃物处理 资源开采 产品生产(2)生态破坏 大气污染 清洁生产 (3)AC(4)略(说法合理即可)。17.(1)草场退化(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具体表现:草场总面积减少,优质牧草减少。措施:科技——促进畜牧业科技发展,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强化人工草地建设,优良品种培育;放牧方式——科学轮牧(围栏封育、季节性休牧、舍饲和半舍饲、积极推行牧区繁育、农区育肥);数量——适度放牧;减灾防灾——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接近原料产地(矿产资源丰富);接近燃料产地(近水电站);交通便利(位于交通枢纽);政策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需要)。(3)清洁生产。环境效益: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经济效益: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产品多元化,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深度开发(循环利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