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能力提升答卷投影 规范审答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 见下图材料二 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规范审题 (1)由信息1可知,该区域是青藏高原地区。(2)由信息2可知,该地区的积温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说明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升高。(3)综合信息1、3可分析出当地地势起伏大,天气变化较多,并且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显著。规范答题 批阅1:第(1)题,能够正确分析出该区域内积温的变化及其原因,该题解答得比较完美。批阅2:第(2)题,能够分析该区域内地势起伏及天气特征,但忽视了昼夜温差及植被的垂直分异现象。批阅3:能够正确总结出光照、热量、水能资源状况,但没有分析、总结出矿产、野生动植物和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答案 (1)逐渐降低 地势由东向西逐渐升高(2)昼夜温差大,地势起伏大,天气多变,植被呈现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布规律。(3)有利因素:光照充足、水能丰富、矿产种类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独特、旅游资源丰富。不利因素:热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 馨温提示 条件评价一般要从两个角度——即有利和不利进行,每一个评价角度也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自然条件,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二是社会经济条件。题组一 流域综合开发与整治1.(2009·天津文综)读区域图和图中文字信息,回答问题。(1)甲、乙两区域的开发治理措施都结合了各自地理环境特点,这说明两区域发展都遵循了________原则;两区域开发治理措施中也有一些共同之处,请提炼、概括出两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图中信息,探究甲区域a河下游地区过去经常洪水泛滥的自然原因,填写表格内容。自然地理特征 对a河下游地区洪水泛滥的影响题组二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2.(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下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题组三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2009·福建文综)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完成3~4题。3.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当地市场广阔 B.水运便利C.科技实力强 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4.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 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和能源等产业?规律解读1.从考核内容上看,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强调结合具体区域考查流域综合开发及治理、区域农业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2.从考查形式上看,以综合题为主,多以区域图为载体,辅以景观图、坐标图、统计图表等,信息量大、综合性强。?考向预测1.区域选择以中国区域为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我国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此外,对中外区域比较、重点国家和热点地区也应该予以必要关注。2.试题设计以区域空间为背景,强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区域发展的认识等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3.在试题建构与情境设计上,多采用图表组合的形式呈现,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巧妙隐藏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学生综合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逻辑分析能力及空间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答案真题精选1.(1)因地制宜 保护环境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2)①上游坡度大(上游以山地丘陵为主、支流多) ②年径流量大(河流水量大) ③下游地势低平(下游以平原为主、河口地区有河流交汇)2.(1)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短。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2)甲地雪期比乙地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3)丙地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丙地比乙地受到更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林地被毁,过度垦荒等),丙地更易被侵蚀。3.B 4.C条件描述、分析与评价型综合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